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整理
一個核心:王權。
兩種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
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
2、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認識
一個集中:即所有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兩對矛盾: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
四個發展階段:秦漢確立發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強——明清強化。
3、選官和監察制度
一個根本目的:強化皇權統治。
兩個層面:選拔官吏和監察百官。
三個趨勢: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選拔方式由推薦演變為考試選拔;選拔形式日趨嚴密,趨向制度化。
4、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
(1)小農經濟是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
(2)精耕細作是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
(3)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個政策:重農抑商。
兩個方面: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
三大特點:商人社會地位低,商業發展艱難曲折;受制于農業的發展;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
四段歷程:春秋戰國(官府壟斷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出現)——秦漢隋唐(重農抑商政策;坊市嚴格分開,對外貿易發展)——宋元(商業經濟繁榮;坊市界限打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明清(城鎮商業發展;出現商幫;閉關鎖國)。
高中歷史明清時期古代文明的知識點
階段特征:明朝以及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中國古代文明逐漸走向衰落的時期
1、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動,對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漸走向衰落。
2、經濟上:農耕經濟繼續發展,達到頂峰,農產品日益商品化;明中葉以后,私營手工業在很多行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白銀成為主流貨幣,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在商品經濟活躍的基礎上,資本主義萌芽得以產生并有緩慢發展;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已經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潮流。
3、民族關系上:明清政府注意發展民族之間的往來,平定了民族分裂勢力的叛亂,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幅員遼闊的版圖最終確定,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4、對外關系上:由活躍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逐漸轉向閉關鎖國;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尖銳,出現了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
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總體特點,表現在:古典文化進入總結階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問世,官方編纂大型圖書);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清朝時京劇形成;“西學東漸”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開始傳入中國。
高三如何高效復習
1、樹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首先樹立通史為本的意識,以時間為歷史基本框架,以國別、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為輔助,構建清晰和等級化了的知識體系。如魏晉南北朝,高考考試范圍所聯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經濟開始發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這四大角度,再輔佐以政治經濟文化的識別,無論所給材料如何變換,學生都基本能夠完成所需知識的清晰定位。具體的實現形式上,學生可以以時間為主線,將時段內所有知識點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師處加以指導完善,盡量背誦識記,基礎知識問題就不大了。
2、重點知識突破
高考雖然沒有必然規律,但總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如當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領導人的講話涉及、前些年高考沒有考的重要考點都應該是我們準備的重點。如2017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成為了新聞熱點詞匯。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蘇聯經濟建設道路等相關知識必然是考試熱點,當然需要特別準備。此類重點準備五六個可以幫助你自己對知識進行有效整理。
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方法
1.高考發展的新趨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識覆蓋到能力覆蓋,發展到目前的知識覆蓋與能力覆蓋并舉的高度??疾橐笤絹碓礁撸袑W歷史教學改革面臨嚴重的挑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實現教學與高考選拔接軌,全面培養優秀人才,已成為時代的需要。
2.教育規律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致有四種,一是完全由教師支配的注入式教學,學生成了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學生支配的自由主義“牧羊式”學習,排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過于簡單化;四是純粹的“能力型”教學,脫離基礎,是一種拔苗式教學。這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只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實踐的教訓。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投入的多,學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傳統的三輪復習中,單元復習只是純粹的記憶,專題復習事實上淪為知識的簡單歸類串連,而所謂的綜合復習又著重于查漏補缺。如此,從能力角度而言并無“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疊加而已。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在高考形勢下,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4.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實現學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現代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創造性人才、開拓性人才、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養其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舍此別無他途。
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為主
高三文科生歷史逆襲方法之二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具體的學習方法如下:
1.讀歷史教材。“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文科生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歷史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歷史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文科生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高三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高三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文科生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