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國際貿易實務》全書輔導(專科)(2)
第四章 主要國際貿易理論
一、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理論
1. 絕對優勢理論
?、庞捎诺浣洕鷮W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提出的。
⑵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
?、抢碚摚好總€國家都應只生產它擅長的產品,然后用來交換別國所擅長的產品,這比各國各自生產自己所需一切東西更為有利。
?、认嚓P名詞:①絕對優勢:當一國能夠用同樣的資源生產比別國更多的產品,從而使每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 低于別國,則稱該國在這種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②自然優勢:是超乎人力范圍之外的氣候、土壤、礦產等優勢。③獲得性優勢: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逐步形成的特殊技術或技巧等。
?、山^對優勢來自自然優勢或獲得性優勢,可以用勞動生產率或生產成本來衡量。
?、势嫘裕褐荒芙忉寚H貿易中的小部分交易,即一國至少在一種商品的生產上處于絕對優勢。
2. 比較優勢理論
?、庞捎慕洕鷮W大衛•李嘉圖提出的。
?、拼碜鳎骸墩谓洕鷮W及賦稅原理》。
?、抢碚摚豪罴螆D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各國應按照“兩利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進行分工和交換,即每個國家都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
?、缺容^優勢理論是經一系列的假定為前提的。這些假定包括:
?、偈澜缟现挥袃蓚€國家,它們生產兩種產品;
②所有的勞動都是同質的,沒有熟練與非熟練之分;
③生產成本不變,無規模收益;
?、軟]有運輸費用;
⑤生產要素都是充分就業,并在一國國內自同流動,而在國際間則不能自由流動;
?、奚a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國際間實行自由貿易;
?、哔Q易是按物物交換的方式進行;
?、嗖淮嬖诩夹g進步。
二、要素稟賦理論
要素稟賦理論是由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對外貿易對國民收入之影響》)和俄林(《域際和國際貿易》)創立的,也稱為赫—俄理論(H—O理論)。
1. 赫—俄理論的假設條件
⑴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使用兩種要素;
?、苾蓢谏a同一商品時使用相同的技術,即生產函數相同;
?、莾蓢趦煞N商品的生產上規模收益不變,即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的增減而變化;
?、壬唐肥袌龊鸵厥袌龆际峭耆偁幍?,生產要素在一國國內可以自由流動,在國際間則不能自由流動;
?、蓻]有運輸成本、不存在關稅或非關稅壁壘;
⑹兩國的需求偏好相同;
?、藘蓢馁Q易是平衡的,每個國家的總進口額與總出口額相等。
2. 要素供給比例理論
可以分為狹義的要素稟賦理論和廣義的要素稟賦理論。狹義的要素稟賦理論也稱為要素供給比例理論。廣義的要素稟賦理論不僅包括要素供給比例理論,還有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
要素供給比例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派唐穬r格的國際約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
?、聘鲊唐穬r格比例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
?、歉鲊唐穬r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價格比例不同決定的。
?、纫貎r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給比例不同決定的。
3.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
⑴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指出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種必然。這一理論合稱為赫—俄—薩(H—O—S)原理。
?、浦饕獌热荩河捎谏a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而國際間完全不能流動,國際貿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從而使得國際間要素價格均等化。
三、里昂惕夫之謎及其解釋
1. 里昂惕夫之謎
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運用投入產出方法,對美國經濟統計資料進行驗證的結果卻與 H—O理論相悖。
2. 對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
⑴勞動力不同質
?、拼嬖谌肆Y本。人力資本是指投入教育、職業培訓、健康保障等項上的支出。
?、谴嬖陉P稅及貿易壁壘
⑷自然資源稀缺
⑸要素密集度逆轉。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國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在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則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
四、國際貿易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內容
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中,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說”。經歷三個階段:⑴產品創新階段。⑵產品成熟階段。⑶產品標準化階段。
2. 對產品生命周期圖形的說明(看書,了解)
3.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一個動態理論。動態含義表現為:
?、派a要素的動態變化
?、瀑Q易國比較利益的動態轉移
五、新貿易理論
1. 新貿易理論的產生
?、?959年貝恩的《產業組織》一書問世,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的形成。
?、?985年,克魯格曼與赫爾普曼合著的《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中,運用產業組織理論對產業內分工和貿易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建立了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壟斷競爭國際分工與貿易理論模型,被稱為新貿易理論。
2. 主要內容
?、庞捎诖嬖诖蟮囊幠=洕谠S多產業世界需求只能支持少數幾家公司贏利。
?、埔粋€國家在某種產品的出口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可能僅僅是因為它幸運地擁有一個或更多個公司較早地生產了這種產品。
六、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影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的變量包括:①要素稟賦;②需求狀況;③相關產業和輔助產業;④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此外,機會和政府是兩上不可或缺的因素,即附加變量。
1. 要素稟賦
一個國家在生產要素方在所處的地位,這些要素包括參與某一產業競爭所必須的熟練勞動力或基礎設施等。
2. 需求狀況
國內市場對該產業的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特點。
3. 相關產業和輔助產業
國內是否具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相關行業和輔助產業,是決定一國在某一產業中競爭優勢的第三大因素。
4. 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
5. 政府的作用
?、抨P注特殊要素創造,加強教育、科研文化以及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票苊飧深A要素和貨幣市場,由市場引導資源流動;
⑶實施嚴格的產品、安全和環境標準,迫使企業改善質量、升級技術;
⑷鼓勵持續投資于人力技能、創新和物質資本的目標;
?、煞派纤晒苤?,限制壟斷,鼓勵競爭,實施反壟斷法;
?、示芙^管理貿易政策和手段,開放市場,鼓勵內外競爭,促進企業創新。
第五章 國際貿易的環境因素
PEST分別是政治因素(political)、經濟因素(economic)、社會因素(social)和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
一、 政治環境
1. 政治環境:是指各種直拉或間接影響和制約國際貿易活動的政治因素的集合?,F所面臨的政治環境可以分為:一是從全球層面考察國際政治環境;一是從國別或地區層面考察當事國或地區政治環境。
2. 國際政治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社會性質和政治體制
指當事國是民主國家還是中央集權國家,各政黨的不同政見,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的政權更迭趨勢,獨立性或附屬性如何,是否與其他國家結有政治經濟或其他聯盟等。
⑵政治穩定性
政治不穩定的原因:國內武裝沖突、政變;參與對外戰爭;政府的頻繁更迭,重要政府官員的辭職;惡劣的國際關系;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持續下降;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和外債等。
政治不穩定會導致的結果:企業物質資產的損害、額外稅賦增加、企業被征用或國有化、資金(利潤)被凍結等意外的損失。
獲取有關當事國政治穩定性信息的渠道:新聞報道、本國駐外使領館官員、當地企業界人士、國際銀行或信貸機構的人員;外聘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對重點國家或地區進行專題研究;聘請商業風險監測機構進行分析;商會或貿易協會提供的資料;當事國或地區重要領導或官員的談話或觀點等。
?、欠芍贫?/p>
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必須了解有關國家的各種立法,尤其是經濟立法。
國際經濟立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際條約和公約。指一個國家與外國締結的雙邊條約和參加的多邊的國際公約。二是國際慣例。指在國際交往中長期反復使用、逐步形成的法律規范,由某些國際組織或商業團體制定的。
?、韧赓Q政策與措施
主要包括關稅措施、非關稅措施、鼓勵出口措施。
?、晒娎婕瘓F的發展
公眾利益集團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可能對本國政府或企業形成壓力的集團。主要有:相關行業的工會組織、保護消費者利益組織、提高婦女、黑人等權利組織和保護環境的組織等。
二、 經濟環境
1. 經濟體制:是指一定生產關系下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具體形式。分為三種主要類型:①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是通過市場自發進行的。②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所有的企業歸國家所有。③混合經濟體制:是介于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之間的。
2. 經濟結構
可分四種類型:
⑴農業自給型經濟
這種類型國家的人民大多數從從事農業勞動,從事制造業或其他產業的人口數很少,國想普遍保守,所以以貨易貨成為這些國家換取進口貨物的主要辦法。主要任務只是維持人民的基本生計。
⑵原料輸出型經濟
這類國家經濟落后,工業不發達,但擁有某些重要的資源作為換取外匯的手段,進口能力較強,所以這類國家又被稱為“單一經濟”國家。
⑶工業發展型經濟
這種類型的國家處于工業化初期,建立了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較快,制造業的地位重要,工業結構較為多樣化和平衡化。因此,這些國家是國際貿易中最具有活力、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
?、裙I化國家
這些國家大多是工業品、新技術和資金的出口國。
3. 市場規模
?、湃丝?/p>
人口是構成市場規模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越多,市場規模就越大,市場條件就越好。
人口增長對發展國際貿易存在相互矛盾的作用:一方面,人口增長常常會導致經濟的活躍,因為它意味著新家庭的增加和對商品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人口的過快增長會牽制平均收入的提高,降低市場的總需求,從而使市場規??s小。
?、剖杖?/p>
分析一個國家的總體購買力的相關指標:
①國民生產總值(GNP):指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來的全部商品和服務的總值,也就是一國居民在國內生產和在國外投資所創造的總收入,它往往決定著一國居民對產品和服務的總的市場購買力和市場結構。
②國內生產總值(GDP):指該國居民和外國居民在該國創造的總收入(它等于GNP減去該國居民在國外的資產收入,加上權衡利弊居民在該國的資產收入)。
③國民收入(NI):是國民生產總值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后,再扣除間接工商稅,加上政府津貼。在分析消費品市場時,用國民收入比用國民生產總值好。
④個人收入:是從國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所得稅、未分配公司利潤、社會安全支出、轉移支出后所得到的。
?、輦€人可支配收入:是從個人收入中扣除個人直接稅和其他費用后得到的。這個指標是進行市場分析的最重要的指標。
?、迋€人自由支配收入:是從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扣除必需的支出。這個指標對分析非必需消費品市場是非常重要。
4. 經濟基礎結構
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交通運輸條件、通訊設施、能源供應、金融機構、商業基礎設施等。
三、 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是指一個國家社會精神財富的結晶,即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的總稱。
1. 語言
語言是人們進行信息溝通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
2.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商品需求傾向。
3. 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從而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以及市場消費結構。宗教獨特的節日是企業擴大出口不應錯失的良機。宗教禁忌直接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因此,開展對外貿易活動,應避免觸忌,造成損失。
4. 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
審美觀念是人們對美的鑒賞力。它表現在對圖案、顏色、造型等藝術形式的喜好和理解上。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事物的評價標準和崇高的風氣。
四、 技術環境
技術是人類改變或控制客觀環境的手段或活動。
技術環境主要是指整個世界或當事國或地區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