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國際貿易實務》全書輔導(專科)
1.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地區)之間貨物(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活動,是世界各國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進行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又稱為世界貿易或全球貿易。
2.對外貿易–是指一國(地區)與其他國守(地區)之間貨物和服務的交換活動。
3.兩者之間的關系–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國際貿易與對上貿易都是跨越國界的貨物和服務的交換。國際貿易主要是從世界范圍內考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物與服務的交換活動,而對外貿易則是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研究。
二、國際貨物貿易
1.國際貨物貿易–也稱為有形貿易,它的對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一定物理形態的商品。
2.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根據聯合國編制的《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簡稱SITC),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其中0~4類為初級產品,5~8類為工業制成品。(老師說具體的分類內容了解就可以了)
3.對外貿易額–以貨幣表示的按現行價格計算的一國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總額。一般以美元表示。
⑴貿易差額–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出口額與進口額相比的差額。
⑵貿易順差(出超)–即一國出口額大于進口額。
⑶貿易逆差(入超)–即一國進口額大于出口額。
4.國際貿易額–同一貨幣單位表示的世界各國貨物出口或進口總額,通常以美元表示。
5.對外貿易量–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對外貿易額已經排除了價格波動的影響,反映了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
6.對外貿易結構–是指一國各類進出口貨物的構成狀況。主要由該國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狀況、對外貿易政策等國素決定。
7.國際貿易貨物結構–是反映國際貨物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是指各類貨物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通常以各類貨物在國際貿易總值中的比重來表示。
8.對外貿易地理分布–指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出口總額(進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
9.國際貿易地理分布–指各個國家(地區)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通常以它們的出口額(進口額)占世界出口額(進口額)的比重來表示,是反映國際貿易地區分布和商流向的指標。
三、國際服務貿易
1. 服務貿易總協定》(簡稱GATS)將服務貿易界定為四類:
⑴跨境提供,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都不移動)
⑵境外消費,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中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服務消費者移動)
⑶商業存在,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通商業存在提供服務。(服務提供者移動)
⑷自然人流動,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通過自然人提供服務。(服務提供者移動)
2.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及分類
⑴以部門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方法,分為:商業性服務;通訊服務;建筑服務;分銷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及社會服務;旅游及相關服務;文化、娛樂及體育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其他服務。
⑵按照與商品貿易、直接投資的密切程度劃分成三類:①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傳統國際服務貿易項目②同國際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項目③相對獨立于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
⑶以“生產”為核心的劃分方法,可分為三類:①生產前服務②生產服務,即生產過程的服務③生產后的服務。
⑷以服務貿易中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進行劃分,可分為三類:①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②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③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
3.國際服務貿易的特點
⑴國際服務貿易的標的一般具有無形性。
⑵國際服務貿易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具有同步性。
⑶國際服務貿易的標的是難以儲存和反復轉讓的。
⑷國際服務貿易一般不經過海關,也不顯示在海關統計上。
4.國際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關系
從總體上說,國際服務貿易與國際貨物貿易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⑴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會刺激與之有關的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⑵傳統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新型服務貿易的出現也會促進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
第二章 國際貿易的起源與歷史
一、早期的國際貿易
1. 產生條件:⑴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剩余產品)⑵國家的出現
2. 三次社會大分工(歷史背景了解就行):⑴游牧部落從其他部落中分離出來(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⑵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⑶出現了專 門從事貿易的商人。
3. 奴隸社會的國際貿易
⑴腓尼基(公元前2000多年) 希臘(公元前1000多年) 西羅馬帝國(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
⑵我國在夏商時代貿易集中在黃河流域。
(以上兩個點了解)
⑶特點:①奴隸社會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消費,商品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還是微不足道的,進入國際貿易的商品很少。②商品結構:一類是奴隸;一類是供奴隸主和王室享用的奢侈品。③由于奴隸社會生產技術落后,交通工具簡陋,國際貿易的范圍受到很大限制。
4. 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
⑴東羅馬帝國(公元5—7世紀) 阿拉伯帝國(7世紀) 意大利(中世紀) 十字軍東征(10世紀末期) 漢薩同盟(13世紀)
⑵絲綢之路(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 鄭和7次下“西洋”(明朝)
⑶特點:①封建社會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國際貿易的規模不大。②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商品仍以奢侈消費品為主,但手工業品比重明顯上升。③由于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是船只的進步,國際貿易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二、運輸、工業革命、科技術進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 地理大發現與國際貿易
⑴開辟新航路:①貨幣的需要增加;②商業危機也是促使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③西歐生產力的發展,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航海、造船技術的成就,為遠洋航行開辟新航路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⑵重大事件:①1486—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發現了好望角;②1492—1493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發現了美洲;③1497—1498年西班牙人瓦斯哥•達•伽馬發現通往印度的新航路;④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
⑶地理大發現產生的影響:①地理大發現的直接結果是擴大了歐洲國家對外貿易的地理范圍。②地理大發現引起了西歐商業性的革命。③地理大發現后,國際貿易中心發生了轉移。④出現了海外貿易公司這一重要的組織形式。
2. 18世紀的工業革命與國際貿易
⑴作用: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和通訊聯絡工具的巨大發展和廣泛運用,縮短了國際間的距離,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⑵變化:①國際貿易額空前增加。②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很大變化。③貿易方工有了進步。④經營國際貿易的組織機構日益專業化。⑤國家之間的貿易條約、貿易協定廣泛發展。⑥英國在國際貿易處于壟斷地位。
3. 第二次科技術革命與國際貿易
特點:①國際貿易額繼續增加,但同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相比,增長速度有所降低。②初級產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貿易中所占重持續穩定。③國際貿易地理分布發生變化。
4. 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與國際貿易
衰退原因:①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世界市場的容量縮小到極點。②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升級,使爭奪世界市場的斗爭尖銳化,不利一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三章 國際貿易格局的變遷
一、國際貿易的增長特點
1. 國際貨物貿易增長超過國際產出增長速度的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迅速發展所依賴的物質基礎日益成熟。
②重要的超國家的經濟組織逐漸建立,這些組織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③各國政府對國內經濟和對外經濟事務的干預不斷加強。
2. 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①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向服務業偏移。
②商口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
③新科技術革命的有力推動。
④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
二、國際貿易結構
國際貿易結構:是指不同類別的貨物(或服務)貿易額在世界貨物(或服務)貿易總額中的比例構成。
1. 國際貨物貿易結構
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工業制成品的增長快于初級產品。
⑵原因:①科學技術的影響。②發達國家在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實行了農業保護政策,人為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求。③消費結構變化。④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惡化。
⑶特點: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工業制成品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持續增加,而初級新產品的比重持續下降。②目前,工業制成品占貨物貿易總額的73%強。③在工業制成品貿易中,勞動密集型輕紡產品的比重下降,而資本貨物所占比重上升。
2. 國際服務貿易結構的特點:
⑴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加。
⑵同國際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的增長大體與世界經濟增長同步。
⑶真正構成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是相對獨立于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的新興產業的服務項目,這是國際服務貿易的新增長點。
⑷從服務貿易部門構成看,保險、銀行和通訊等服務增長尢其快,超過了在傳統上占重要地位的旅游和運輸。
三、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
1. 國際貨物貿易的地理分布
表現:①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越來越多;②各種類型國家的對外貿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的是發達國家間的貿易;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貿易關系相對縮減。
2. 國際服務貿易的地理分布
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占有絕對優勢。服務進出口的位次為西歐居首,亞洲其次,北美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