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習綱要
時間:
未知2
經濟類
《國際貿易與金融》課程是在會計學(本科)、會計教育(本科)及市場營銷(專科)等專業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計劃中,為面向21世紀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高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使其適應國際經貿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而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
也正是基于此,自1993年該門課程的教材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有些內容已顯得過時陳舊。因此,1998年10月在江蘇省自考委的指導下,該教材由原作者崔新有、李群根據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進行了較為重大的修訂,交蘇州大學出版社再版。
一、修訂版與第一版的區別
修訂版從以下幾方面對第一版進行了重大調整。
1、將全書體系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第一版盡管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涉外企業的市場運作按序排列,但自學者仍時有線索不清的感覺;修訂版以“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戰后國際貿易的新發展”、“國際收支與外匯匯率”、“國際信用理論與實務”、“涉外企業的國際市場決策”五篇二十三章構成全書清晰的體系,便于自學者理清思路,更好地自學。
2、去除陳舊過時的內容。第一版畢竟是以五年前的眼光及當時的國際經貿形勢為背景撰寫。五年多來,國際貿易已發生較大的變化,我國的外貿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修訂版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戰略”中的部分內容,以及書中其他過時的提法進行了刪除。
3、增加了部分新的內容。比如增添了“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三章,以及在原第二章(現第二章)中增添了“戰后國際貿易新理論”,在原第十八章(現第七章)中增添了“關稅同盟理論”,在原十九章(現第八章)中增添了“世界貿易組織”,在原第四章(現第四章)中的“關稅貿易壁壘”中增添了“關稅的涵義和目的”等內容。這都使得全書內容和體系更完整、更全面、更合理。
4、增列“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為自學者提供了近30本能基本反映當前國內外有關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最新發展動態的中外文教材和論著,便于自學者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二、自學的重點和難點
第一篇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重點:國際貿易分哪幾類?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的辨別?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什么是對外貿易系數理論和R-N學派?各時期的國際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及簡要評價是什么?各時期的國際貿易中競爭的本質特點是什么?怎樣區別各種國際貿易壟斷組織?跨國公司的經營策略及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什么?世界各國管理外貿的措施有哪四大類?
難點:各時期國際貿易理論的聯系,世界各國管理外貿的四大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
第二篇 戰后國際貿易的新發展
重點:國際服務貿易的涵義是什么?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國際技術貿易的內容和主要方式有哪些?經濟一體化有哪幾個層次?關稅國盟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GATT與WTO的關系是什么?GATT的基本原則與例外是什么?GATT對國際貿易有什么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戰略有哪些?戰后國際貿易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什么?
難點:關稅同盟理論,GATT與WTO。
第三篇 國際收支與外匯匯率
重點:國際貨幣體系的分類?國際金本位制的主要內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作用與缺陷?國際收支的概念及對國際貿易有什么影響?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格式及主要內容是什么?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與調節方法是什么?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配合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什么是外匯?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難點: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與缺陷,國際收支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配合理論”,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第四篇 國際信用理論與實務
重點:國際結算的工具(匯票、本票、支票)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國際結算的基本方式(匯款、托收、信用證)的程序如何?防范和彌補外匯風險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國際儲備由哪幾個部分構成?國際儲備資產的管理應遵循什么原則?國際金融市場有哪幾種形態?外匯交易有哪幾種形式?怎樣操作?國際資本流動的原因、分類、特點是什么?國際債務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當前挽救國際債務危機的主要措施各是什么?全球性和地區性的國際金融機構主要有哪些?
難點:國際結算工具和基本方式,外匯市場與外匯交易。
第五篇 涉外企業的國際市場決策
重點:出口商品定價理論有幾種?出口商品定價的目標和原則是什么?FOB、CIF、CFR的異同?出口商品營銷戰略計劃是什么?中間商的選擇和管理應遵循哪些原則?發盤、實盤、虛盤、還盤、接受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出口合同的簽訂與履行應注意哪些問題?各種貿易方式的特點、內容與區別是什么?
難點:定價理論,價格術語,出口交易磋商的四個環節,各貿易方式的內容、特點及區別。
教材最后附有本課程的自學考試大綱,自學者應對考試大綱中每章列出的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重點掌握。
三、學習方法
考生應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及自身的條件進行學習。學習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本課程的預修課程是政治經濟學、市場營銷學。考生應在學完前兩門課程的基礎上,學習本課程。
2、由于本課程是一門涉外課程,考生應用“聯想法”學習。這是因為考生大多沒有接觸到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具體業務工作。在學習中就應將課程內容盡量地聯想到國內貿易、國內金融或當前的經濟生活。比如:在學習國際收支時,聯想到一個家庭、一個企事業單位的收支;在學習匯率時,聯想到平時在報刊、廣播電視中所了解的相關知識;在學習涉外企業的定價目標和原則時聯想到國內企業的定價目標和原則;在學習國際結算時,聯想到國內結算的方法、方式、程序;等等。找出相同和不同點,便于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掌握。
3、應采用“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讀書方式。所謂“由薄到厚”,就是在第一遍閱讀本教材時,應認真仔細地通讀,由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順序閱讀,對不懂的內容反復思考,若仍不能理解,記下筆記請教他人;所謂“由厚到薄”,就是在通讀完第一遍后,就整個內容體系、知識點過濾一遍,你會發現原厚厚的一本教材,實際知識點也就是那么一些。這里,關鍵就在于第一遍通讀時,要盡量將每個知識點讀懂、讀通。
4、應讀一些參考書,找一本或幾本較好的參考書與教材配套閱讀。其好處就在于教材中不懂的問題,也許在參考書中找到更為詳盡的講解。因為,每一本教材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每一個知識點講透講清。這一本教材沒講透的,那一本教材也許講得很透;這一本教材講透的,那一本教材也許只是幾句話一帶而過;這一本教材從一個角度敘述,那一本教材從另一個角度敘述。考生通過幾本教材的同時閱讀,你能更好地掌握重點、難點。我將這種閱讀法叫做“備課式閱讀”。
5、抓住知識點,強化系統性,加大訓練力度。這一點至關重要。每一門課程的知識點在教材中是反映得很清楚的,關鍵是考生要知道有哪些知識點。比如,教材第二章“國際貿易理論述評”中,知識點有:重商主義、嚴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俄林的要素稟賦模式(赫俄定理)。李斯特的保護貿易理論、凱恩斯的超保護貿易理論。以上是二戰前的國際貿易理論。戰后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學家的一些新觀點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家的新觀點。
但是,僅了解這些知識點不夠,還應對這些觀點系統地進行把握,比如,重商主義是資產階級最早的經濟理論,它是主張貿易保護的;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成本說解決了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各國發生貿易體系的原因,但其主要缺陷是沒法解決若一國拿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是不是就不能參與國際分工的問題;為解決亞當·斯密的缺陷,大衛·李嘉圖提出了相對成本說(比較利益說),證明一國既使拿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但能拿出成本相對低的商品,也能參與國際分工并獲得比較利益;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僅是從商品成本這一角度去論述各國怎樣獲取比較利益的,因此,俄林進一步地從要素成本去探討各國怎樣通過國際分工獲取比較利益的。這一理論與前述理論相比有很大的發展,我們稱俄林是現代國際貿易的創始人;由于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是站在已發生產業革命的英國的角度探討自由貿易的成因的,因此,幾乎與大衛·李嘉圖是同時代的弗·李斯特站在當時還是欠發達的德國和美國的角度提出實行貿易保護的主張,但這種貿易保護的主張是一種防御性的,目的是防止象德國、美國這樣的與英國相比仍是欠發達國家的國內經濟受到來自英國的沖擊;后來約·凱恩斯從解決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目的出發提出“超保護貿易理論”,這一理論與李斯特的理論有很大的不同,這是一種進攻性、侵略性的理論,即一國應不擇手段達到貿易順差,以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通過這種系統性的分析,考生將整個戰前西方的貿易理論有了深刻的把握。
再比如,第四章“世界各國限制進口與鼓動出口的措施”一章中。在掌握了知識點以后,你要了解各國管理外貿的主要措施就是四大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鼓勵出口、出口限制。前兩類是限制進口的措施,后兩類是鼓勵出口的措施(出口限制只是鼓動出口的特例),統稱“獎出限入”。
因此,僅僅抓住知識點是不夠的,強化系統性是使考生在宏觀上把握整個課程內容的重要手段。
盡管如此,“抓住知識點,強化系統性”僅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加大訓練力度”才是學習的充分條件。考生在學習本課程的同時,應盡量找一些習題集來做,通過一定量的作業訓練能很好地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習題集在社會上較多,考生可通過借閱、購買等途徑收集。
6、在學習中切忌死記硬背。本課程內容較多,試題盡量朝標準化方向發展,題量大,考點多,試題較靈活。因此,考生在學習中切忌死記硬背,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保證順利過關。
7、在有條件的地區,考生可考慮到質量較好、管理規范的社會助學單位參加學習和復習。通過聽講,化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同時,對于自己仍難理解的內容求教于老師。
以上僅是我自己關于“國際貿易與金融”課程學習的一點體會,考生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條件找到適合于自己的方法進行學習和復習。
也正是基于此,自1993年該門課程的教材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有些內容已顯得過時陳舊。因此,1998年10月在江蘇省自考委的指導下,該教材由原作者崔新有、李群根據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進行了較為重大的修訂,交蘇州大學出版社再版。
一、修訂版與第一版的區別
修訂版從以下幾方面對第一版進行了重大調整。
1、將全書體系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第一版盡管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涉外企業的市場運作按序排列,但自學者仍時有線索不清的感覺;修訂版以“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戰后國際貿易的新發展”、“國際收支與外匯匯率”、“國際信用理論與實務”、“涉外企業的國際市場決策”五篇二十三章構成全書清晰的體系,便于自學者理清思路,更好地自學。
2、去除陳舊過時的內容。第一版畢竟是以五年前的眼光及當時的國際經貿形勢為背景撰寫。五年多來,國際貿易已發生較大的變化,我國的外貿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修訂版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戰略”中的部分內容,以及書中其他過時的提法進行了刪除。
3、增加了部分新的內容。比如增添了“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三章,以及在原第二章(現第二章)中增添了“戰后國際貿易新理論”,在原第十八章(現第七章)中增添了“關稅同盟理論”,在原十九章(現第八章)中增添了“世界貿易組織”,在原第四章(現第四章)中的“關稅貿易壁壘”中增添了“關稅的涵義和目的”等內容。這都使得全書內容和體系更完整、更全面、更合理。
4、增列“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為自學者提供了近30本能基本反映當前國內外有關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最新發展動態的中外文教材和論著,便于自學者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二、自學的重點和難點
第一篇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重點:國際貿易分哪幾類?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的辨別?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什么是對外貿易系數理論和R-N學派?各時期的國際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及簡要評價是什么?各時期的國際貿易中競爭的本質特點是什么?怎樣區別各種國際貿易壟斷組織?跨國公司的經營策略及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什么?世界各國管理外貿的措施有哪四大類?
難點:各時期國際貿易理論的聯系,世界各國管理外貿的四大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
第二篇 戰后國際貿易的新發展
重點:國際服務貿易的涵義是什么?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國際技術貿易的內容和主要方式有哪些?經濟一體化有哪幾個層次?關稅國盟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GATT與WTO的關系是什么?GATT的基本原則與例外是什么?GATT對國際貿易有什么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戰略有哪些?戰后國際貿易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什么?
難點:關稅同盟理論,GATT與WTO。
第三篇 國際收支與外匯匯率
重點:國際貨幣體系的分類?國際金本位制的主要內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作用與缺陷?國際收支的概念及對國際貿易有什么影響?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格式及主要內容是什么?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與調節方法是什么?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配合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什么是外匯?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難點: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與缺陷,國際收支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配合理論”,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第四篇 國際信用理論與實務
重點:國際結算的工具(匯票、本票、支票)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國際結算的基本方式(匯款、托收、信用證)的程序如何?防范和彌補外匯風險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國際儲備由哪幾個部分構成?國際儲備資產的管理應遵循什么原則?國際金融市場有哪幾種形態?外匯交易有哪幾種形式?怎樣操作?國際資本流動的原因、分類、特點是什么?國際債務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當前挽救國際債務危機的主要措施各是什么?全球性和地區性的國際金融機構主要有哪些?
難點:國際結算工具和基本方式,外匯市場與外匯交易。
第五篇 涉外企業的國際市場決策
重點:出口商品定價理論有幾種?出口商品定價的目標和原則是什么?FOB、CIF、CFR的異同?出口商品營銷戰略計劃是什么?中間商的選擇和管理應遵循哪些原則?發盤、實盤、虛盤、還盤、接受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出口合同的簽訂與履行應注意哪些問題?各種貿易方式的特點、內容與區別是什么?
難點:定價理論,價格術語,出口交易磋商的四個環節,各貿易方式的內容、特點及區別。
教材最后附有本課程的自學考試大綱,自學者應對考試大綱中每章列出的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重點掌握。
三、學習方法
考生應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及自身的條件進行學習。學習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本課程的預修課程是政治經濟學、市場營銷學。考生應在學完前兩門課程的基礎上,學習本課程。
2、由于本課程是一門涉外課程,考生應用“聯想法”學習。這是因為考生大多沒有接觸到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具體業務工作。在學習中就應將課程內容盡量地聯想到國內貿易、國內金融或當前的經濟生活。比如:在學習國際收支時,聯想到一個家庭、一個企事業單位的收支;在學習匯率時,聯想到平時在報刊、廣播電視中所了解的相關知識;在學習涉外企業的定價目標和原則時聯想到國內企業的定價目標和原則;在學習國際結算時,聯想到國內結算的方法、方式、程序;等等。找出相同和不同點,便于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掌握。
3、應采用“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讀書方式。所謂“由薄到厚”,就是在第一遍閱讀本教材時,應認真仔細地通讀,由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順序閱讀,對不懂的內容反復思考,若仍不能理解,記下筆記請教他人;所謂“由厚到薄”,就是在通讀完第一遍后,就整個內容體系、知識點過濾一遍,你會發現原厚厚的一本教材,實際知識點也就是那么一些。這里,關鍵就在于第一遍通讀時,要盡量將每個知識點讀懂、讀通。
4、應讀一些參考書,找一本或幾本較好的參考書與教材配套閱讀。其好處就在于教材中不懂的問題,也許在參考書中找到更為詳盡的講解。因為,每一本教材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每一個知識點講透講清。這一本教材沒講透的,那一本教材也許講得很透;這一本教材講透的,那一本教材也許只是幾句話一帶而過;這一本教材從一個角度敘述,那一本教材從另一個角度敘述。考生通過幾本教材的同時閱讀,你能更好地掌握重點、難點。我將這種閱讀法叫做“備課式閱讀”。
5、抓住知識點,強化系統性,加大訓練力度。這一點至關重要。每一門課程的知識點在教材中是反映得很清楚的,關鍵是考生要知道有哪些知識點。比如,教材第二章“國際貿易理論述評”中,知識點有:重商主義、嚴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俄林的要素稟賦模式(赫俄定理)。李斯特的保護貿易理論、凱恩斯的超保護貿易理論。以上是二戰前的國際貿易理論。戰后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學家的一些新觀點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家的新觀點。
但是,僅了解這些知識點不夠,還應對這些觀點系統地進行把握,比如,重商主義是資產階級最早的經濟理論,它是主張貿易保護的;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成本說解決了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各國發生貿易體系的原因,但其主要缺陷是沒法解決若一國拿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是不是就不能參與國際分工的問題;為解決亞當·斯密的缺陷,大衛·李嘉圖提出了相對成本說(比較利益說),證明一國既使拿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但能拿出成本相對低的商品,也能參與國際分工并獲得比較利益;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僅是從商品成本這一角度去論述各國怎樣獲取比較利益的,因此,俄林進一步地從要素成本去探討各國怎樣通過國際分工獲取比較利益的。這一理論與前述理論相比有很大的發展,我們稱俄林是現代國際貿易的創始人;由于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是站在已發生產業革命的英國的角度探討自由貿易的成因的,因此,幾乎與大衛·李嘉圖是同時代的弗·李斯特站在當時還是欠發達的德國和美國的角度提出實行貿易保護的主張,但這種貿易保護的主張是一種防御性的,目的是防止象德國、美國這樣的與英國相比仍是欠發達國家的國內經濟受到來自英國的沖擊;后來約·凱恩斯從解決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目的出發提出“超保護貿易理論”,這一理論與李斯特的理論有很大的不同,這是一種進攻性、侵略性的理論,即一國應不擇手段達到貿易順差,以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通過這種系統性的分析,考生將整個戰前西方的貿易理論有了深刻的把握。
再比如,第四章“世界各國限制進口與鼓動出口的措施”一章中。在掌握了知識點以后,你要了解各國管理外貿的主要措施就是四大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鼓勵出口、出口限制。前兩類是限制進口的措施,后兩類是鼓勵出口的措施(出口限制只是鼓動出口的特例),統稱“獎出限入”。
因此,僅僅抓住知識點是不夠的,強化系統性是使考生在宏觀上把握整個課程內容的重要手段。
盡管如此,“抓住知識點,強化系統性”僅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加大訓練力度”才是學習的充分條件。考生在學習本課程的同時,應盡量找一些習題集來做,通過一定量的作業訓練能很好地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習題集在社會上較多,考生可通過借閱、購買等途徑收集。
6、在學習中切忌死記硬背。本課程內容較多,試題盡量朝標準化方向發展,題量大,考點多,試題較靈活。因此,考生在學習中切忌死記硬背,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保證順利過關。
7、在有條件的地區,考生可考慮到質量較好、管理規范的社會助學單位參加學習和復習。通過聽講,化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同時,對于自己仍難理解的內容求教于老師。
以上僅是我自己關于“國際貿易與金融”課程學習的一點體會,考生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條件找到適合于自己的方法進行學習和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