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唐雎不辱使命》課后練習答案
初三《唐雎不辱使命》課后練習題:
(3)而君逆寡人者( )
(4)長跪而謝之( )
(5)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
(6)輕寡人與( )
(7)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
(8)秦王色撓( )
2.一詞多義
(1)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兩者皆為動詞,前者意為派遣,后者意為出使
(2)徒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3)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詞,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以君為長者介詞,把
(4)而挺劍而起連詞,表修飾,不譯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連詞,表順承,不譯
(5)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結構助詞,的愿終守之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長跪而謝之曰
3.古今異義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增加。
(2)雖然,受地于先王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今義: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
(3)雖千里不敢易也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今義:連詞,雖然。
(4)長跪而謝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今義:感謝;(花或葉子)脫落。
4.翻譯句子
(1)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型默寫
(1)文中秦王所說的“天子之怒”的表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兩處秦王神態的描寫,其一處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二處是“__________________”。這充分說明唐雎斗爭的結果。
6.內容理解
(1)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第3段中唐雎是怎樣讓秦王屈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文章內容,簡析作者主要通過什么手法來刻畫人物的,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兩句是秦王的質問,也透露出威脅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這個回答,既緩和了秦王倚強凌弱的歧視,使會談能夠繼續下去,又強調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雎強調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節。一個“守”字,說明安陵君寧“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國并無擴張之意,倒有御敵之心。
D.唐雎復述安陵君的答辯,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成反問句,是為了緩和雙方的矛盾,是一種外交技巧。
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題。
汝有田舍翁,家資殷盛,而累世不識“之”、“乎”。一歲,聘楚士訓其子。楚士始訓之搦管①臨朱②。書一畫,訓曰:“一字。”書二畫,訓曰:“二字。”書三畫,訓曰:“三字。”其子輒欣欣然擲筆,歸告其父曰:“兒得矣,兒得矣!可無煩先生,重費館谷③也,請謝去。”其父喜從之,具幣謝遣楚士。
逾時,其父擬征召姻友④萬氏姓者飲,令子晨起治狀。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萬?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畫也。”
(選自《賢弈篇•應諧錄》)
【注釋】①搦管:握筆。 ②臨朱:描紅,教師寫好紅色楷字再叫初學兒童用墨筆填寫。③館谷:教學報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親戚、朋友。 ⑤夥:多。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其父喜從之 從:________________
(2)具幣謝遣楚士 遣: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逾時,其父擬征召姻友萬氏姓者飲,令子晨起治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子“晨起治狀”,為何“久之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則寓言對我們有什么教育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照畫線句再續寫一句,要求語意連貫。
大自然能給我們許多啟示:成熟的稻穗低著頭,那是在啟示我們要謙虛;一群螞蟻抬走骨頭,那是在啟示我們要齊心協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問題。
有人上公交車不排隊,往前擠。別人批評他:“不要擠嘛,講一點兒社會公德。”他嬉皮笑臉地回答:“我這是發揚雷鋒的釘子精神,一要有鉆勁,二要有擠勁。”
如果你是公交車上的乘客,請用簡明、得體的語言反駁其錯誤言論。
初三《唐雎不辱使命》課后練習答案:
1.(1)辱沒,辜負 (2)交換 (3)違背,不順從 (4)道歉
(5)聽從,接受 (6)輕視,看不起 (7)曾經 (8)屈服
2.(1)動詞,派遣 (2)動詞,光著腳 副詞,只,僅僅 (3)介詞,憑借 連詞,因為 (4)連詞,表轉折,但是 (5)代詞,代安陵國土 代詞,代唐雎
3.(1)給予 (2)即使這樣,然而…… (3)即使 (4)道歉
4.(1)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2)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3)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5)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6)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
5.(1)伏尸百萬 流血千里 (2)秦王怫然怒 秦王色撓
6.(1)是因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圖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應,秦王不高興,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國。
(2)唐雎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舉了三個布衣之怒的例子來反駁秦王,表示要效法;后“挺劍而起”,以死相拼,挫敗秦王。(意近即可)
(3)通過語言(或:對話)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4)D 解析:唐雎沒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成反問句。
延伸閱讀
1.(1)聽從,依從。 (2)送,送走。
2.過了一段時間,他父親打算請姓萬的親友來喝酒,叫兒子清早起來寫請帖。
3.因為他并沒有掌握識字治狀的本領,又未直言相告。
4.淺嘗輒止,不求甚解,是什么也學不到的。
[參考譯文]
汝州有一個土財主,家里很有錢,但是他家幾代人都不識字。有一年,聘請一個楚國的老師教自己的兒子。這個老師于是就開始教財主的小兒子拿筆描紅。寫了一畫,教他說:“這個字念‘一’。”寫了兩畫,教他說:“這個字念‘二’。”寫了三畫,教他說:“這個字念‘三’。”財主家的兒子于是就感到很高興(覺得寫字很簡單),扔下筆,告訴他父親說:“我學會了!我學會了!可以不用勞煩先生,再多花學費了。可以辭退先生了!” 他的父親聽了很高興,依從了他的主張,準備了一些報酬把先生打發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父親打算請姓萬的親友來喝酒,叫兒子清早起來寫請帖。寫了很長時間也沒寫好。這個財主就去催促他。于是他兒子就抱怨說:“天下有那么多的姓氏,為什么偏偏要姓萬!我從早上起床就開始寫,寫到現在,才寫完五百畫! ”
課改前沿
1.示例:長江東流奔騰不息,那是在啟示我們為理想奮斗。
2.示例一:雷鋒擠的是時間,鉆的是技術;而你擠的是車子,鉆的是空子!
示例二:請你把擠勁、鉆勁用在學習和工作上,不要用它來損人利己!
初三《唐雎不辱使命》課后練習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