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
人生課文原文
這樣,大多數被稱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過去了,從精神上來說,他們是停留在同一個地方。
然而這里還有一個地洞,那些走進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還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許多世紀以來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復一年,這些人越來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礦物的地方。他們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宮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導或是了解或是參與地下深處的工作,并樂此不疲,甚至忘記了歲月是怎樣逝去的。
這就是他們的一生,他們從事向思想深處發掘的勞動和探索,忘記了現時的各種事件。他們為他們所選擇的安靜的職業而忙碌,經受著歲月帶來的損失和憂傷,以及歲月悄悄帶走的歡愉。當死神臨近時,他們會像阿基米德在臨死前那樣提出請求:“不要弄亂我畫的圓圈。”
在人們眼前,還有一個無窮無盡地延伸開去的廣闊領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所顯示的那些王國。對于那些在一生中永遠感到饑渴的人,渴望著征服的人,人生就是這樣:專注于攫取更多的領地,得到更寬闊的視野,更充分的經驗,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軍事遠征誘惑著他們,而權力就是他們的樂趣。他們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們能更多地占據男人的頭腦和女人的心。他們是不知足的,不可測的,強有力的。他們利用歲月,因而歲月并不使他們厭倦。他們保持著青年的全部特征:愛冒險,愛生活,愛爭斗,精力充沛,頭腦活躍,無論他們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輕的。好像鮭魚迎著激流,他們天賦的本性就是迎向歲月的激流。然而還有這樣一種工場──勞動者在這個工場中是如此自在,終其一生,他們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覺中他們變老了。的確,對于他們,只需要不多的知識和經驗就夠了。然而還是有許多他們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們了解最深、見得最多的。在這個工場里生活變了形,變得美好,過得舒適。因而那開始工作的人知道他們是否能成為熟練的大師只能依靠自己。一個大師知道,經過若干年之后,在鉆研和精通技藝上停滯不前是最愚蠢的。他們告訴自己:一種經驗(無論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經驗),一個微不足道的觀察,一次徹底的調查,歡樂和憂傷,失敗和勝利,以及夢想、臆測、幻想,無不以這種或那種方式給他們的工作帶來益處。因而隨著年事,他們的工作也更重要更豐富。他們依靠天賦的才能,用冷靜的頭腦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會使他們走上正路,因為天賦的才能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相信在工場中,他們能夠做出有益的事情。在歲月的流逝中,他們不希望獲得幸福,因為幸福可能不會到來。他們不害怕邪惡,而邪惡可能就潛伏在他們自身之內。他們也不 害怕失去力量。
如果他們的工場不大,但對他們來說已夠大了。它的空間已足以使他們在其中創造形象和表達思想。他們是夠忙碌的,因而沒有時間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計時沙漏計,沙子總是在那兒向下漏著。當一些親切的思想給他以饋贈,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愛的手在轉動沙漏計,從而延緩了它的轉動。
人生課后練習答案
1、這個比喻較為恰切。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做法,大家廣為認可;把人生進一步具體地比作攀登高塔,非常奇特,是一個成功的設喻。大的方面沒有什么問題,細節略有瑕疵,似可商榷,如“課文研討”中“整體把握”所提到的。至于為什么恰切,道理不難說明,學生可以各抒己見。
2、挖掘坑道的人:從事研究工作,進行較為抽象的腦力勞動,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樣的科學家。征服廣闊領域的人:軍事家、政治家,像愷撒大帝、秦始皇等。在工場勞作的人:技術工人、工藝師、設計師、發明家,像愛迪生、張衡、畢升等。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