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
橋之美課文原文:
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里將橋作為畫卷的高潮,因橋上橋下,往返行人,各樣船只,必然展現生動活潑的場面,兩岸街頭濃厚的生活情調也被橋相聯而成濃縮的畫圖。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系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難怪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經常碰見橋。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里映著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高山峽谷間,憑鐵索橋、竹索橋交通。我畫過西藏、西雙版納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橋,人道索橋險,畫家們眼里的索橋卻是一道線,一道富有彈性的線!一道孤立的線很難說有什么生命力,是險峻的環境孕育了橋之生命,是山巖、樹叢及急流的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才使索橋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南京長江大橋遠看也是一道直線,直線美不美?直線是否更符合新的審美觀?不宜籠統地提問,不能籠統地答復,藝術形式處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為了畫長江大橋,我曾爬上南京獅子山,就是想尋找與橋身的直線相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面!為了畫錢塘江大橋,我曾兩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總處理不好那龐大的六和塔與長長的橋的關系,因而構不成畫面。雖然濱江多垂柳,滿山開桃花,但脂粉顏色哪能左右結構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線橋多,列車不斷地過橋、進洞,出洞、過橋,幾乎是橋連洞,洞連橋。每過環形的山谷,前瞻后顧,許多橋的直線時時劃斷陡坡,有時顯得險而美,有時卻險而不美,美與險并不是一回事。
攝影師和畫家繼續在探尋橋之美,大橋、小橋,各有其美。有人畫鵲橋,喜鵲構成的橋不僅意義好,形式也自由,生動活潑。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橋之美課后練習答案:
一、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什么感想,從中得到什么啟發?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礎上,生發開去,能夠談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并不著眼于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而更著迷于橋在不同環境中所起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學生從中得到的啟發會是多方面的,如領悟到橋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生活周圍就有飽含畫意的景致等,還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對某一處自然風景或室內布置進行一番品頭論足,老師要適時加以鼓勵和引導.
二、注意體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理解在內容和表達上都較具作者個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賞能力,培養語感.
1.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2.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發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里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韻律,這吸引著畫家總是追尋著橋的身影.
三、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都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說明文有很大區別,試具體說明.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說明文的特點.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里橋美在何處,隨后舉了一些具體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范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并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作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橋之美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