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文章寫作技巧
申論文章寫作技巧
申論文章的寫作結構需要注意完整、勻稱。首先,文章主要分為三大個部分:開頭、分論段、結尾,一般稱之為風頭、豬肚和豹尾。在文章寫作中,三個部分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部分都將被視為結構不完整的文章,直接劃分到四類文中,需要引起各位考生的高度重視;其次文章的分論段之間需要保持一個勻稱的結構,具體體現在字數的均衡上。例如文章一共有三個分論段,每個分論段之間應保持在250——270字為宜。
(二)文章卷面要整潔
申論文章的寫作還需要注重整體卷面的整潔度和字跡的工整度,保證不該丟的分堅決不丟,爭取使自己的文章給考官留下完好的第一印象,充分保障得到較高的分數。
為了讓各位考生更好地了解申論文章的結構,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給各位考生展示一篇以國考考試題目為例的范文,供大家分享學習。
題目:“給定資料4”中提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愿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請你從對這句話引發的思考說開去,寫一篇文章。
申論高分寫作技巧
一、活用白描,承接地氣,凸顯作文個性化
白描的寫法其實在我們的高中時代就很常見,在散文中的使用尤為突出。白描就是對于某一行為或者細節進行突出的描寫,這種方法能夠凸顯考生文采,但是在議論文中,最好使用在開頭和結尾,不要用在論述部分,因為會影響文章的論證效果,以如今的書店為例:
暮春,子夜,北京一角。毗鄰王府井大街、24小時營業的三聯韜奮書店內,依然燈火通明。幾張書桌,數盞燈光,秒針滴答有聲,手指劃過書頁,頗有“夜深還照讀書窗”的意境。一些學者感慨:“找到閱讀的價值,才有文化的回歸。”
這樣的寫法盡量是引出總論點的時候使用,讀起來能夠讓人心中沉靜,“接地氣”,也是個性化表達的較好方式之一。
二、運用排比,增強氣勢,提升作文新高度
排比是作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不但能增強氣勢,還能解決考生無話可說的難題,以“朋友圈”為例:
打開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個完整的文化微縮景觀: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懷黨”;既有痛心質問“傳統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美國”;既能看到古典樂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種“非主流”、“腦殘體”……,文化其實已經寫進了每一個人的生活里。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透過“朋友圈”這樣一個生活常見的案例,可以引起閱卷人的共鳴,增加亮點,同時也增強了氣勢,提升了文章的高度,突破了無話可說的瓶頸。
三、巧用設問,切入主題,優化作文舊模式
修辭手法有很多,設問也是常見的一種。很多考生常常提出一個設問就草草了事,沒有案例支撐,這樣的設問比較單薄,其實結合一個反面案例,就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以電影《小時代》為例:
《小時代》系列電影持續掀起話題,拋開其內容不論,這票房和輿論的“雙重風暴”也讓人思考:電影創新該如何傳遞正能量、講述好故事?電影產業如何營造一種正面的文化氛圍?文化的發展應該是社會中每一個人,肩負起來的責任,其中媒體人要樹立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意識。
這個案例中的電影只是一個切入點,估計《小時代》很多人都看過,但是能否通過電影,發出一種設問,上升一定高度,看到事件后面的本質,其實也是體現考生能否深入論證的能力。
申論優秀范文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以公共政策建設善治社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輕民意。傾聽民間的呼聲是古往今來政治賢明的標志。好的公共政策,必定要以尊重民意為前提,以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根本宗旨,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諧和人民幸福;好的公共政策還需全面體現著人民群眾的理性,能夠提升和改良社會風氣,滋養民眾德性,形成以公共政策推進社會善治的良好局面。
政策當以尊重民意為基,鑄社會善治之廈。好的公共政策不僅要認真傾聽民意,更要深入深刻的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切身訴求和根本利益為第一要義。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深刻揭示了政策需要體現民意的必要性,不被人民群眾理解擁護的政策,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方針決策。蘇軾因地制宜治理西湖,結合實際,以人為本的先例向我們完美的詮釋了好政策與民意的深層次含義。故此,好的公共決策,還需自下而上的不斷革新和改進,要能夠成分的挖掘社會各階層民眾的訴求,能夠深刻反映社會客觀事實,能夠抓住改良風氣的契機,能夠融匯貫通民眾呼聲,搭建良性互動平臺,深入民眾,循序漸進,想民所想,思民所思。
政策當釋放民眾理性之泉源,潤社會善治之田。良好的公共政策當充分體現民眾訴求,但急需政策的制定者充分把握民眾理性的合理釋放。唯有正確的、向上的、促進社會發展的訴求,才能使好政策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反之,則會危及社會治理,更甚者使國家、民族帶來危亡之機。讀雅典因民主而亡國感觸頗深,讀商鞅變法強國亦就思索久許,兩者皆為民意而作為,結果卻相差萬里。無論是我國限塑令的推行還是美國養老制度的實施,無不證明有效的社會治理同樣需要理性。故此,隨意的缺乏理性的民意不可取,集中壟斷強制亦不可取,唯有不斷提升民眾理性,轉變社會風氣,釋放政府工作理性才能保障社會善治的質量。
政策當滋養民眾之德性,促社會長足發展。好的公共政策除了充分體現民意,釋放政府和民眾的理性,也不能缺乏民眾素養的培養和社會風氣的建設與改進。好政策就是一種社會風氣,體現的是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家風;也是明禮誠信、遵規守紀的民風;更是兩袖清風、求真務實的官風。古有晉朝炫富糜爛之例作為前車之鑒至今,亦有唐朝整肅離職、以獎代罰之典故,重塑社會良好風氣;今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無不體現著政策中精神文明建設這塊陣地的重要性。唯有以人民群眾作為支撐,形成合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才能使好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實處。
屋漏者,民擊之;水淺者,魚逃之;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好的政策不僅要尊重民意,而且需提升民眾理性,更需要滋養公民德性。如此方能全方位、多角度,釋放各階層理性的力量,營造優良的社會風氣,以公共政策治理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穩步前行。
猜你感興趣:
1.申論文章寫作的答題技巧
2.申論的三點寫作技巧
3.2017年申論寫作技巧
4.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技巧
5.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引用事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