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
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一)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某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當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 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這是河南內鄉縣衙(中國保存最完成的縣衙)門口的一服對聯,通俗的語言中道出了官民之間的關系,而“地方全靠一官”,“靠”的就是公務員的責任心和為民服務的精神。而在政府職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強化公務員的責任意識,打造一個責任政府。
問題意識是責任意識的前提。強化責任意識要具備問題意識,這就要求公務員要善于發現群眾中的問題,不能滿足于當“太平官”,做“太平事”,守攤子,保位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安穩太平日子,要在內心深處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要有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心態,第一時間發現群眾的問題,將問題在萌芽狀態就有效地解決好,避免“破窗效應”帶來的事情的惡化。
服務意識是責任意識的保障。強化責任意識要具備服務意識。服務意識是黨的宗旨的要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群眾對政府的評價,影響著政府公信力的建設,更影響著責任政府的實現,因此,公務員責任意識的體現集中在服務意識的體現,“白了頭發,綠了青山”的楊善洲,一秉至公,帶領村民致富的段愛平……這些具有較強責任心的公務員楷模,無不都是把服務意識牢記心中,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為民服務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篤行精神是責任意識的關鍵。強化責任意識要具備篤行精神。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公務員的責任意識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付諸于實踐中。篤行精神體現在慎獨精神的踐行。克己奉公,時刻保持黨員干部的純潔性,需要在實踐踐行慎獨精神,銘記身上的使命,不越雷池半步;篤行精神體現在處理群眾問題的高效性。對待群眾問題一絲不茍,不拖延,不磨蹭,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群眾的問題,讓群眾滿意,才是責任意識的核心體現,才能塑造百姓心中政府的好形象。
“你是一粒種子,深深地埋進了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幟,高高地飄揚在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舉過頭頂!站起來,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豐碑!”這是李源潮寫給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的話,這同時也是寫給我們廣大公務員的一句話,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一個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在責任政府的要求下,當代公職人員要強化責任意識,因為責任重于泰山。
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二)
讓“利益杠桿”撬解社會矛盾
經濟發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往往帶來新的挑戰。伴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些社會矛盾也在凸顯,體現了社會關系的某種緊張:“富二代”、“煤老板”成為流行標簽,包含著對收入差距拉大的復雜情感;農民工為討薪跳樓跳橋,勞資關系在一些地方明顯失衡;路不敢拾遺、傷不敢救助,尷尬無奈中彌漫著信任焦慮……
時間會濃縮成就,也會疊加矛盾。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走過的路。高度濃縮的發展歷程,急劇變遷的社會環境、深刻變動的利益格局,正是社會關系漸趨緊張的重要原因。例如,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市場經濟的作用;拆遷矛盾增多的背后,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信任度的降低,也與“單位人”向“社會人”、“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有關。
正因如此,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重新審視社會關系成為健康發展的必需。也正因如此,人們在審視社會管理時,才把協調社會關系作為首要基本任務。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當下許多社會關系的緊張,往往是不同利益訴求使然。如果地方政府在企業改制、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等方面,能夠恪守公共服務提供的職能,保持中立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把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以“公司化思維”與民爭利,那么群眾上訪、拆遷自焚就會大大減少,那里的干群魚水關系也就不會異化為水火關系。如果包工頭不是無故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如果農民工有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完善的法律救濟手段,那么跳樓討薪就不會成為折射勞資關系的一道悲愴符號;如果公立醫院能夠堅守公益性,而不是縱容醫生靠收紅包、開高價藥“以灰色收入養醫”、“以藥養醫”,那么醫患關系就不會成為經常被談及的無奈話題。
從這個角度看,“利益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本質”。協調社會關系的重要途徑,就是要適應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從利益分配、利益表達、沖突解決等方面,協調各種利益訴求,兼顧各方面關切,進而促進利益動態平衡。這也是為什么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提高個稅起征點備受關注、保障房建設成為媒體關注焦點、最低工資標準吸引眾多目光……
列寧曾說過,利益觸動每個人的神經。如何讓社會高度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如何協調解決伴隨經濟發展產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解鈴還須系鈴人,不斷做出適應新利益格局的安排調節,充分利用“利益杠桿”撬解社會矛盾,這是協調社會關系的主要抓手,也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方面。
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三)
勞動力流失與農村空心化
有一組以“缺席者”為主題的照片,發人深省:田間水渠邊,老人獨坐,旁邊是兩張空椅子,留給在外打工的兩個兒子;農家小院中,老兩口帶著孫子,全家十余口人出外打工或上學,留下一地空板凳……照片反映的勞動力流失后農村空心化現象,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面對的課題。
這不是20年前“誰來養活中國”問題的升級版,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的過程中必然發生、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2011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而據統計,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也下降到38.1%。“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
應該說,農業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大部分國家都會經歷的過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不例外,這對于社會結構的調整、產業的發展不無裨益。從另一方面看,農民“洗腳進城”也是用腳投票,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必然結果。
在某種程度上,這一過程可能倒逼出農業的轉型升級。以日本為例,1955年到1975年間,農業人口減少近一半,然而農業組織化程度、生產率等,也都在這一階段取得長足進步。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于農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然而,空心化農村的照片隱藏著很大的挑戰。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顯示,全國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占32.5%。而據媒體報道,中西部一些地區80%的農民都是50—70歲的老人。更有院士指出,我國農業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竟高達95%。
農村勞動力的短缺,是一種結構性失衡。農業人口老齡化、農業勞動者素質下降,對農業發展來說,都可能是致命問題。而這,不僅關乎農民、農村、農業的發展,更關乎國家的經濟穩定、長治久安。
在一些地方,農民與農業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雖然大學生村官越來越多,然而在調查中,20歲以下的農民工中高達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而同時,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萬畝。沒有人,農業發展不起來,進而造成勞動力和人才進一步流失,幾成怪圈。
打破怪圈,同樣需要雙向著力。一方面,需要遏制農村勞動力結構失衡的趨勢,提高農民收入、加強相關培訓,同時更多引入社會化力量,以“社會協同、公眾參與”走出農村人才荒;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水平,用政策杠桿、稅收杠桿等,推動農村建設、農業發展。
“三農”問題,我們一向視之為根本。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九年鎖定“三農”問題。“三農”領域既需面對積累下的老問題,也需解決時代化的新矛盾,任重道遠。或許,農村勞動力問題正可成為一個支點,撬動“三農”問題解決,讓田野更加充滿生機。
看過“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