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
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一
政策當以尊重民意為基,鑄社會善治之廈。好的公共政策不僅要認真傾聽民意,更要深入深刻的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切身訴求和根本利益為第一要義。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深刻揭示了政策需要體現民意的必要性,不被人民群眾理解擁護的政策,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方針決策。蘇軾因地制宜治理西湖,結合實際,以人為本的先例向我們完美的詮釋了好政策與民意的深層次含義。故此,好的公共決策,還需自下而上的不斷革新和改進,要能夠成分的挖掘社會各階層民眾的訴求,能夠深刻反映社會客觀事實,能夠抓住改良風氣的契機,能夠融匯貫通民眾呼聲,搭建良性互動平臺,深入民眾,循序漸進,想民所想,思民所思。
政策當釋放民眾理性之泉源,潤社會善治之田。良好的公共政策當充分體現民眾訴求,但急需政策的制定者充分把握民眾理性的合理釋放。唯有正確的、向上的、促進社會發展的訴求,才能使好政策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反之,則會危及社會治理,更甚者使國家、民族帶來危亡之機。讀雅典因民主而亡國感觸頗深,讀商鞅變法強國亦就思索久許,兩者皆為民意而作為,結果卻相差萬里。無論是我國限塑令的推行還是美國養老制度的實施,無不證明有效的社會治理同樣需要理性。故此,隨意的缺乏理性的民意不可取,集中壟斷強制亦不可取,唯有不斷提升民眾理性,轉變社會風氣,釋放政府工作理性才能保障社會善治的質量。
政策當滋養民眾之德性,促社會長足發展。好的公共政策除了充分體現民意,釋放政府和民眾的理性,也不能缺乏民眾素養的培養和社會風氣的建設與改進。好政策就是一種社會風氣,體現的是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家風;也是明禮誠信、遵規守紀的民風;更是兩袖清風、求真務實的官風。古有晉朝炫富糜爛之例作為前車之鑒至今,亦有唐朝整肅離職、以獎代罰之典故,重塑社會良好風氣;今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無不體現著政策中精神文明建設這塊陣地的重要性。唯有以人民群眾作為支撐,形成合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才能使好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實處。
屋漏者,民擊之;水淺者,魚逃之;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好的政策不僅要尊重民意,而且需提升民眾理性,更需要滋養公民德性。如此方能全方位、多角度,釋放各階層理性的力量,營造優良的社會風氣,以公共政策治理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穩步前行。
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二
關愛留守兒童須建長效機制
經國務院批準,2016年11月至2017年年底,民政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衛生計生委將在全國聯合開展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為主題的農村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是反映許多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順口溜。有網友曾曬了一留守兒童的看圖作文,看了讓人潸然淚下。“天黑了,小鳥回家了,鳥媽媽在對小鳥說什么”?孩子這樣寫了答案:天黑了,小鳥回家了,鳥媽媽對小鳥說:“以后我出去打工了,你要自己找東西吃。”“我知道了。”
據報道,截至目前,不滿十六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另外竟還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由此也引發一系列“留守兒童”問題。他們有的中途輟學,心理偏激,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膽小怯懦,變得自卑自閉,成長發育遠低于同齡人;有的缺少大人監護和自我保護意識,時常受到外來的侵害。據全國婦聯針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最新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正在成為社會高危群體。留守兒童非自然死亡、自殺、他殺、犯罪等社會問題頻發,也使得中國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問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兒童是未來的希望,做好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事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事關農村經濟協調發展,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也關系到黨和國家與人民群眾關系。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隊伍越來越大,如何關心和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為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無論是政府、學校,還是社會公益組織,都進行了努力與探索,這次全國開展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為主題的農村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也將能引起更多的熱心人士關注和關愛“留守兒童”這類人群,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給他們更多和更好的政策支持和生活困難補助支持。
然而,對那些留守兒童來說,他們不只需要一陣風似的關愛和道德悲情。當前一些“憑借熱情一擁而上,激情退卻身后留下一片狼藉”的現象和做法,只會使留守兒童面臨再次被傷害的可能。關愛保護農民留守兒童不僅僅是送錢、送書包、送文具,如何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營造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良好環境,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等問題,需要我們有關部門將一些關愛政策和活動升級為國家戰略,系統謀劃,形成社會合力和長效機制。比如,我們的政府應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讓農民不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能夠創造條件讓農民工在城市里安得下,放心方便地把帶孩子在身邊;學校更加注重加強學生的性安全意識教育和防范教育,增強留守兒童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識;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人們的普法教育,增強廣大村民的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我們政法機關也要加大打擊和懲處的力度,震懾犯罪分子等。
只有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共同用良心,用責任為他們編織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建立一個長效的制度保障,才能保證留守兒童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和健康的快樂成長,讓留守兒童擁有美好的明天。
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三
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 全力打造責任型政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我國古代為政者修身律己的千古名言,它不僅是古代善政者的行為典范,更是歷代為政者樹立“憂樂”觀和責任意識的至理名言。古人尚且有這種認知,今天的公務人員更應把這篇“憂樂”文章寫好,以天下為己任。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各級政府擴大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與此同時,我們公務員隊伍中還存在一些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缺失、群眾觀念不強的問題,這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及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全力打造責任型政府,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服務,成為當前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是踐行黨的宗旨的具體體現。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前有些政府機關和公務人員為了追求政績,而忽視群眾利益,為群眾辦事漫不經心或者漠然置之。這不僅違反了黨的宗旨,還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長此以往,將危及黨的執政之基,因此,今后工作中必須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全力打造責任型政府。
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由此引發的突發性事件也隨之增加,如“甕安事件”等。這些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在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的關鍵階段,各級政府和公務人員務必樹立責任意識,從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局出發,處理好各種新情況、新問題。
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全力打造責任型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對公務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倫理教育,特別是要堅持不懈地抓好對公務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通過思想教育培育其自律意識;另一方面,要以法律制度為準繩,依照《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中的問責程序及方式,對公務員推諉扯皮、漫不經心、回避矛盾等缺乏責任意識的行為嚴肅處理,加強他律約束。
劉易斯曾說:“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廢物。”個人生活是如此,公務員的責任更具有重要意義,它事關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各級政府和公務人員只有樹立和強化責任意識,建設責任型政府,才能更好地處理好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實現。
看過“四川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