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浙江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也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各族人民的光榮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可以歸納為七個方面的“更加顯著”:和諧社會建設成效更加顯著;平安社會建設成效更加顯著;信用社會建設成效更加顯著;法治社會建設成效更加顯著;健康社會建設成效更加顯著;幸福社會建設成效更加顯著;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成效更加顯著。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時,我國社會結構將有更大改善,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現代化水平將有明顯提升,社會建設和社會文明將達到更高水平,并進而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體現時代要求、順應人民期待的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使我國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治理目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全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應注重用創新引領和推進社會治理,著力提升社會治理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應徹底改變那種認為社會治理就是單純用行政力量管控社會的傳統理念和粗放做法,按照以人為本和建設現代化社會的理念和要求,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服務、組織、協調社會活動。通過不斷推進社會治理理念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方式創新和科技運用創新,運用創新思維、創新路徑、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全面推進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現代化。
貫徹協調發展理念,應注重解決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著力補齊短板,著力提升社會治理與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突出表現在社會發展、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建設滯后等方面。社會治理應更好服務于促進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更好加強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建設,著力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建設,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效能。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應注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著力提升通過社會治理加強環境保護的能力和水平。一些地方由于環境污染和破壞造成的社會矛盾有加劇之勢,影響社會安定和群眾身心健康。應切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依法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實現“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幸福指數。
貫徹開放發展理念,應注重把握全球治理與各國社會治理發展趨勢,加強同各國開展社會治理研究的合作交流,更好促進我國社會治理創新和社會文明進步;同時,運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智慧,彰顯“和諧、和睦、和平”的中國風范,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應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提升社會治理全民共建共享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國內外許多事實表明,貧富差距過大是最大的社會不安定、不穩定因素。如果貧富差距懸殊、兩極分化嚴重,勢必導致社會動蕩,就不可能建設平安社會,更談不上建設和諧社會。為了防止貧富差距過大,必須調整生產關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我們看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大力推動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發展,特別是集中力量打好脫貧攻堅戰,積極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等。應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和制度安排,以更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浙江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帶著文明上路
新時期,中國經濟面臨新常態,旅游市場卻生機勃勃,活力四射,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場,出境人數增速居世界首位。然而,令人瞠目結舌,大跌眼鏡的是,在有關旅游調查中,中國在“全球最差游客”的榜單中名列前茅。這實在是每一個國人都無法接受的結果,狠狠戳痛了民眾的淚點,引起全民對旅游不文明行產生熱議。因此,帶著文明上路,需打造綜合工程,廣泛動員各方參與,推進旅游文明建設,方才符合我泱泱大國的形象。
文明旅游,需抓好法律牛鼻子。《韓非子。有度》云: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當前,我國缺少一部完善的旅游文明素質的法律法規,無法適應旅游市場的發展。縱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論是遠邦美國,還是近鄰韓國,對公民旅游行為對做了充分指導和規定,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辦法,確保民眾行為有依據和規范。同時,需嚴格執法力度,加大對不文明行為的處罰力度,重拳出擊,幫助形成良好的習慣。唯有如此,方能為文明出現予以保障,讓各方明白不文明行為帶來的違法成本,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
文明旅游,需抓好管理牛鼻子。當前,部分旅游市場十分紊亂,尤其是在假日期間,一些導游未能對游客進行提醒告知的義務,甚至脅迫民眾消費拿提成;一些景區周邊物價極不穩定,對游客進行坑蒙拐騙,令人防不慎防;還有,一面臨放假,景區不僅亂漲價,更經常人滿為患,摩肩接踵成為常態,旅游質量直線下降。凡此總總,一定程度上于游客不文明行為息息相關。因此,政府需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對景區的引導力度,完善景區的基礎設施,樹立文明提示標志,做到以游客文本,服務游客。同時,需加大旅游社和周邊地區亂象的整治力度,凈化旅游市場,可以設立監督舉報電話,一經核實予以重罰。
文明旅游,需抓好教育牛鼻子。游客素質不高,最好的利器就是通過教化來提升游客的素養。導致中國式旅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短板就是政府在宣傳教育上有欠缺。正如木桶效應所言,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啟發我們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環節,取長補短。因此,需加強公民社會公德教育,普及文明旅游知識,游客隨團出行,統一接受公民文明禮儀教育,講解注意事項,使其明白不文明行為帶來的危害,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嚴格自律,方能上下聯動,全民齊心。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良辰美景,外出旅游,實乃賞心樂事,切莫因為不文明的行為,破壞旅游心情,有辱國體。文明上路,文明旅游,需要切中命脈,抓好法律、管理、教化牛鼻子。如此,方能提升民眾綜合素質,增加國家軟實力,更能傳承中國自古禮儀之邦的形象,讓每一個中國游客成為傳播中國的名片和標簽。
浙江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在全社會培育弘揚工匠精神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不夠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汗水、奉獻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的意識,都與工匠精神有著密切聯系。回顧歷史,從古代的魯班、庖丁,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八級工,我國一直不缺乏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傳的一句歇后語“八級工拜師——精益求精”,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來,“速度為王”成為一些地方和企業的時髦用語,工匠精神逐漸被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如果說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軟件”.缺少“軟件”支撐的“硬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建設制造強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的工匠精神。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將產品的每個細節盡可能做到極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設制造強國的進程中,現代產業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具有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不僅是現代化大生產中的“螺絲釘”,更是具有“匠心”的工業藝術品大師,是現代制造業的棟梁。
當今世界,凡擁有發達制造業的國家,無不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國人素以嚴謹的工作態度著稱。德國的現代化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條技術興國、制造強國的道路;從內涵看,支撐這條道路的則是工匠精神。當歐盟其他國家經濟處于衰退中時,德國經濟卻能一枝獨秀、表現搶眼,這與德國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認為制作出一件優良的產品是自己的榮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導致產品缺陷,即是恥辱。這種“榮譽法則”推動很多日本企業數十年如一日專攻一種產品、一門技藝,使其工業制造能力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完善激勵制度。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應具備“四個崇尚”,即崇尚勞動,尊重生產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崇尚技能,讓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較高收入、有發展前途;崇尚創造,真正的工匠應富有強烈的創新和創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劍”的理念,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時,合理的激勵制度能夠促使產業工人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最終形成體現工匠精神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為此,應圍繞產業工人的培訓、獎勵、社會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逐漸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看過“浙江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