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河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在近幾年發生的幾率很多。2005年1月,一份網羅99名韓國一線明星隱私的“X檔案”在網上迅速傳播;2007年8月,一家電信公司盜用顧客資料的情況多達730萬件,占韓國當年1444萬網民的一半以上;當年9月,甚至有人通過網絡盜用盧武鉉的名義申請大選選舉人。從而韓國成為了第一個推行,同時也是第一個叫停網絡實名制的國家。
隨著信息化大闊步地推進,互聯網日益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搜索引擎、購物網站、求職論壇、社交平臺等的興起,極大地豐富和便利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然而,接踵而來的是各種騷擾電話、信息、郵件,不分時間、地點地充斥在我們眼前,給平靜的生活蒙上了不安的陰影。此外,由于缺乏明確細化的法律保護個人信息,加之某些行業工作人員背離基本的職業操守,在利益的驅使之下,非法出售個人信息等行為不斷出現,從而誘發了詐騙、盜竊等犯罪和侵犯隱私、散布謠言甚至人身攻擊等違法行為,不僅危害了國家信息安全,影響社會安定,也給公眾帶來巨大困擾。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軟件評測中心發布的《公眾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調研報告》顯示,超過60%的被訪者遇到過個人信息被盜用的情況。
網絡不安全因素導致了很多不安全的現象發生。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因為它和民生有關。對于備考公務員考試的學生而言,我們多次讓學生關注該方面的資料和熱點,因為它都有可能成為我們考試中的給定材料。個人的信息需要我們自身保護。但國家也需要加強該方面的法律和保障。
個人信息泄漏有時無關緊要,但是一旦出事就會出現嚴重的情形:比如最近網絡上的一則信息報道,需要我們關注。
11月16日上午,豐臺區草橋小學多名老師接到學生家長來電,詢問自家孩子是否被送醫。據了解,這幾名家長均接到自稱是該校老師的陌生電話,稱其子女在醫院搶救。所幸家長們較為警覺,核實后發現對方是騙子,并未上當。目前,學生家長已經報警。
聶先生是草橋小學三年級學生飛飛(化名)的家長。昨天上午8點半,孩子們剛剛上課,聶先生就接到一個陌生女子的電話,對方自稱是草橋小學的老師,“對方先詢問了孩子最近的身體情況,后來說飛飛上午上課時突然暈倒了,現在已在醫院搶救,趕快準備現金”。隨后,聶先生與班主任取得聯系,得知自己被騙。
通過這件事情,很多家長都會對自身孩子的個人信息更加注意保護,但是預防是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加大對相關責任人的打擊力度。應當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處罰,更需要注重的是違法者的管制和教育,尤其是思想上的教育是改變的前提。我們可以以社區、街辦為單位對于個人信息保護進行宣傳,讓廣大居民對此問題引起注意。從而杜絕問題的進一步發展。
河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根治“戶口腐敗”
一般情況下,辦理戶口的程序十分嚴格,普通人想要更改姓名等戶口信息往往頗費周折。然而,“房妹”、“房姐”們七十二變的戶籍信息,不由得令人跌碎了眼鏡,獲得戶口就像川劇“變臉”,隨手一抹就能立刻變幻出一副面孔來。一個人要那么多戶口干什么?相關利益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隱匿財產,享受每個戶口屬地的各項公共服務,方便多辦護照。這其實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隱匿財產的同時享受公共服務,一經發現立刻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一個人主動辦理多個戶口,其動機本身就值得懷疑,更令人費解的是,他們又是如何一次次輕易得逞的呢?時至今日,戶籍管理早已實現計算機聯網,新增戶口理由只能是出現新出生人口或入境定居人口,而戶口辦理程序也需要多級證明及手續才能完成,平白無故增添一個戶口,只能說明一種情況:那些經辦人、審批人涉嫌營私舞弊、貪贓枉法。每起“房×”事件都無一例外伴隨著“戶口上的腐敗”,除了這些引起輿論普遍關注的事件之外,“狡兔三窟”的戶籍到底還有多少?針對公民信息管理,我們不僅有《居民身份證法》,刑法也有“偽造、變造身份證罪”,此起彼伏的“房姐七十二變”足以說明,監督與問責并未真正發力,相關制度規定一次次被人視若無物。
作為政府責任的體現,基本公共服務原本應該無差別供給,然而,依附于戶籍管理體制的配給方式,使得一座城市劃分出涇渭分明的兩種群體。恰如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姚秀蘭所說,“戶籍本身只是統計人口的管理手段,不應與利益糾纏在一起”。現實的情況是,本應作為統計手段的戶籍管理,在實際生活中附加了太多附加值,醫療、教育、社保等方方面面無不體現著戶口的優勢,承載了太多附加功能的戶口本,由此不僅是一種身份的體現,更是一種資源享有權的確認。
盡管戶籍制度改革之聲不絕于耳,然而國內戶籍改革總體進展卻始終步履緩慢,究其原因,附加于戶口之中的各項福利待遇很難被一一剝離。與此同時,戶口中的“含金量”也使得另有所圖者垂涎三尺,因此大顯神通打通關節,在制造社會不公的同時加劇“戶口上的腐敗”。
“房事”不斷的現實背景,不僅揭開了一幕幕暗箱交易的畫皮,也不失為梳理戶籍制度改革的一次契機--在嚴格戶籍管理的同時,如果基本公共服務可以實現不分戶籍的平等供給,不僅戶籍制度改革難題求解有望,同時也有助于解決由此派生出的各種社會問題。
河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以制度推動“中國好人”成風尚
加強誠信建設,關鍵在于制度化。作為首部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專門提出,要構建守信激勵機制,加強對守信主體的獎勵和激勵。這些頂層設計,彰顯了“用制度為守信者撐腰”的制度導向,將為誠信中國建設帶來新的正能量。
放眼現實,誠信建設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就是:陌生人社會已經形成,市場交易和守信成本過高,守信激勵不足,“老實人”吃虧的現象屢見不鮮。扶老者被訛,助人者被騙,守法企業成了一些人愛捏的軟柿子,老實排隊的經濟適用房申購者望眼欲穿……曾幾何時,老實人、誠信者在社會上幾乎成了“傻”的代名詞。在此前的一項網絡調查中,面對“您是否因為堅持誠信吃過虧”這個問題,選擇“有過”的受訪者高達88.4%。
這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守信成本太高,誠信者沒有得到應有尊重和鼓勵,甚至還要付出沉重代價。而相比之下,失信無需成本,失信者反而可以“食信而肥”。誠信者吃虧,失信者得利,這種強烈的反差,直接沖擊的是價值底線,導致是非標準的顛倒。市場經濟尤其是網絡交易使人的交往范圍空前擴大,在“陌生人社會”中,人們很難在這無限多的交往——交易對象和行為中辨別真偽,決定取舍。這就為失信者甚至惡意作偽者擴大了生存空間,也擴大了失信行為的受害面。對整個社會來說,誠信空間被壓縮,失信空間被擴大,將導致社會的運行成本、交易風險大大升高。
經驗和教訓告訴人們,誠信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喚起“內心的道德律”,讓誠信成為一種有感召力的價值觀;又需要借助外在的制度環境,形成守信用、講誠信的社會風氣。一方面是讓守信者有榮譽感,加大對守信行為的表彰和宣傳力度,對誠信企業和模范個人給予表彰,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營造守信光榮的社會共識;另一方面則是讓守信者嘗到甜頭,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過程中,對誠實守信者實行優先辦理、簡化程序等“綠色通道”支持激勵政策。
近年來,國家層面的道德模范評選,各地對“最美人物”的褒揚,“信義兄弟”“油條哥”等誠信標桿脫穎而出,已經在不斷傳播誠信的正能量。在制度支撐上,一些城市出臺“好人法”為扶老者免除后顧之憂;稅務總局將對納稅信用進行評級,讓誠信納稅人上“光榮榜”,可享受相關優惠待遇;不少地方紛紛建立守信企業“紅名單”“紅榜”,加大扶持和優惠力度,讓守信企業“有肉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守信激勵機制也需因時而變,不斷創新完善,提高制度的精準度和實效性,才能持續釋放提倡誠信、守護誠信的正面效應。
國以誠立心,人以誠立身。現在,人們越來越迫切地認識到,信用是“基石”,誠信是每個人不能缺少的另一張“身份證”。知易行難,建設誠信的社會,讓陌生人充滿放心托付的信任,需要公民的思想自覺,更需要制度力量的激勵和護航。只有內外兼修,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全社會形成“人人知誠信,人人守信用”的好風尚。
看過“河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