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海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萬眾創新之花須政策環境呵護
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面對經濟轉型、城市化推進所面臨的新常態和新問題,教科書沒有答案,唯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打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片藍天。
創新,意味著痛苦的放棄和艱難的選擇,意味著承受巨大的風險和失敗。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創新,并不在某些官員的輝煌藍圖中,而在于千千萬萬富于創造精神的個體,在無畏的探索中,在大膽的思辨中,極富價值的新產品、新思路脫穎而出。同時,創新又是脆弱的,可能僅僅一個失誤和疏忽,偉大的創造就可能面臨失敗。創新,特別是萬眾創新,需要政策環境的呵護。
政策的呵護,關鍵在于人脈的聚合。草根創新常常源于靈感的閃現,稍縱即逝,即使捕捉到,從想法到成熟的產品,再到成功的商業模式,往往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當年馬化騰的ICQ即時通軟件從靈感到產品已經完成,而公司的困境讓馬化騰不得不出售的局面,如果有人接受,就不會有今天如日中天的企鵝帝國。人脈在于思想的碰撞,在于力量的增長,不同領域的聲音能給出不同的思路,同樣,也能相互扶持走出困境。通過高水平的企業孵化園區建設,以優惠政府給予企業寬松的生存條件,以廣泛的平臺交流將人脈轉換為生產力,把不同的手疊合在一起,能激發出創新的力量。
政策的呵護,還在于營造寬容的氛圍。創新,最大的敵人是已成功論英雄的社會環境。當失敗成為每個人無法承受之痛,每個個體,能做的,只有循規蹈矩。這種人生態度契合的是緩慢的農業文明,而我們已經被飛速變化的世界包圍,時代變了,從一個大魚吃小魚走到了快魚吃慢魚,不創新,甚至創新慢,就會被淘汰。沉迷于美輪美奐的膠片的柯達和陶醉于一統天下諾基亞,已經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通過文化宣傳,建立進取的企業文化,激勵每個人參與創新,甚至鼓勵合理性的失敗,這是誕生偉大創新的基礎。
創新,是內心自由的外化,是生命活力的迸發。偉大的中華民族,自古從不缺創新精神。大道國家戰略,小到工藝的提升,靈光閃爍的創新引發的從來都是推動發展的巨大能量,用政策之手,呵護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創新精神,當萬眾創新成為常態,由創新國民組成的,必然是擁有輝煌未來的創新之國。
海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讓社會保障撐起民生幸福
幸福是生命感知的一種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人或動物會感覺生命的充實,及萬物的和諧與美麗。而要擁有這種狀態需要內外兼修。正所謂:“幸福指數是由物質與精神共同作用決定的,幸福指數又反作用與物質與精神”。完善社會保障室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社會保障體系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社會的“安全網”,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也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機制”,是構建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安全最重要的基礎。
社會保障乃民生之安,關系著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福祉。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民的幸福,保民幸福首先靠的是外養,即物質基礎。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到后來的清朝的“康乾盛世”,都用其豐裕的物質基礎和文明開放的社會氛圍為民生幸福夯實了基礎。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撐起普惠民生的幸福傘。
完善社會保障基本制度,實現全民“保基本”。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的社保制度體系,但新農村醫療保險不健全、城鄉社保不銜接等問題并存,城鎮非就業的老年居民、城市農民工等仍未享受基本社會保障。針對此薄弱環節,要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修訂實施城鎮非就業居民養老保障制度,落實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辦法,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實現全民享有“保基本”。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實現城鄉“廣覆蓋”。雖然我國社會保障參保率不斷提高,但與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參保比例尚低,農民工、失地農民、靈活就業人員等還沒有納入到社會保障范圍。這種情況的存在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公,并且已成為社會長期發展的隱患。針對這些空白點,要盡快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失地農民的參保工作,通過各種政策引導、支持和激勵符合條件的群眾積極參保、長期參保,實現社保保障城鄉“廣覆蓋”。
拓寬社會保障籌資渠道,實現社保“可持續”。資金不足是制約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因素。隨著社保制度的逐步建立、覆蓋面的迅速擴大和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多,資金的來源問題就成為社保體系建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針對我國社保體系長期存在的資金不足困境,我們要拓寬社會保障籌資渠道,加強各類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工作,逐步加大各級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開辟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渠道,通過充足的資金供給和可靠的增值手段實現社保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保障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依托,只有解決好此問題,百姓才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衣食無憂”。政府、企業和社會要形成合力,大力完善社保制度,擴大城鄉社保覆蓋范圍,拓寬社保資金來源渠道,使百姓身上系著一根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帶”,讓人們群眾踏實生活,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海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返鄉創業
— —希望與困境并存
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號召,要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各地創業創新之火迅速呈現燎原之勢。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結束自己漂泊異鄉的打工生活,回到家鄉創業,帶回了和鄉親們一起致富的希望。然而,走近這些懷揣創業夢想的農民工,卻發現一些人正在遭遇創業的困境。
創業是幸福的,因為希望在未來。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東部沿海地區特大城市的就業日漸飽和,城市生活壓力高企。而中西部地區、中小城鎮的發展時逢開局,“創業天地廣闊,返鄉大有可為”。如此形成的“洼地效應”,成為促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關鍵要素。同時,伴隨著的號召,我國近年來簡化審批手續,出臺鼓勵政策,降低創業稅費,為返鄉創業提供了最優支持。如果說三十年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激發了農民積極勞動的致富熱情,那么今天返鄉創業環境的優化,則為農民致富照亮了前路。
創業又是痛苦的,因為困難在當下。從城市打工族到農村創業者,創業農民面對的不是簡單的角色轉換,更有眾多難題需要解決。囿于自身知識水平所限,很多創業農民雖然具備一定的創業理想,但卻缺乏相關技術,而且部分基層地區創業、辦事的環境更是不盡如人意,不但缺乏創業干事的社會氛圍,而且辦證、貸款等環節離不開人情掣肘。可以說,中小城市“熟人社會”的負面效應,正成為農村創業的攔路虎、絆腳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返鄉創業中,希望與困境也必然是并存的。但毋庸置疑,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能將農村和農民棄之不顧。農村要發展,根本還要依靠億萬農民,特別是那些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本領的返鄉“能人”。只有他們的回歸,才能為家鄉傳遞新鮮的思想、創新的技術,真正喚醒農村發展的勃勃生機。相信隨著更多敢想敢干的“夢想家”踏上返鄉創業之路,與鄉親們一起建設家鄉,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定能完成地方經濟騰飛的目標,將老舊的村莊變成發展的樂土、希望的田野。
返鄉創業,不僅消解了“鄉愁”,更是將我們對故鄉的依戀轉化成了發展的動力。從當初“洗腳進城”走出去,到如今“洗腦還鄉”來創業,這已不是一個簡單的輪回,而是一次精彩的人生轉型。盡管創業困難重重,但正如所說“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村發展的腳步如今已是不可阻擋,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農民的自身努力下,農村創業發展的高峰即將到來。
看過“海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