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
福建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一)
“成長的煩惱”困擾著中國。無論是相伴城市化和工業化推進而相生的公平問題,還是以資源和人口推動的經濟增長問題,都讓我們步伐沉重。如何打破凝滯和沉寂,找到新的發展動力,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國,更關乎國家民族的發展和未來。
創新就是對現狀的重新思考,對命運的重新選擇。創業,就是通過對資源的整合,對價值的重新評估和構建。面對當前發展的問題,鼓勵創新和創業,就是謀新篇開新路,就是培養未來的發展動力,是在追求公民個體的夢想。同時,創新和創業精神還意味著顛覆,意味著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回歸。
創新和創業意味著政治治理常態的回歸。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滿足民眾的需求,而“唯GDP”的政績觀,以凱恩斯主義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觀,帶來的卻是價值的迷失和扭曲。創新,首先就意味著回歸常態,回到價值創造的原始起點。作為政府部門,解放思想的第一步,就是推倒舊有的思維套路,撥開種種價值判斷迷霧,回歸常識和常態。跳出原有利益格局,以長遠眼光制定政策、配置資源。十八屆三中全會意味著治理思想常態的回歸,這是政治治理的創新和創業。作為管理者,政府科學治理是創新創業形成社會潮流的前提,是中國社會步入真正發展大門的關鍵。
創新和創業是顛覆原有價值結構,建立富于生機活力的價值秩序和體系。作為新經濟的引擎,互聯網在催生一個個新產業的同時,也在顛覆和改造傳統產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互聯網+”,強調的就是這種顛覆和改造。真正的創新并非源于少數精英和自上而下的推動,而是一個基于大眾的、草根的、自下而上的全民創造進程。萬眾創新,就是生活在基層的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尋找產生變革發展的要素,激發出最活躍的思考力;大眾創業則是激發普通人的創業激情。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小米,都是通過打破舊有的價值鏈條,用最有希望的方向來整合,構建嶄新的價值版圖。運用政策的力量推動創新和創造,帶來技術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變遷,是整個經濟社會的進步。
創新和創業打破原有的利益藩籬,在發展的基礎上重建社會公平。經濟社會腐敗源于結構固化,圈子文化泛濫,這些困擾和阻滯,鎖住了青年人奮斗的激情;而家庭的傳統和保守,也讓年輕人缺乏展翅高飛的機會。通過制度創新,打破社會資源的壟斷,則為民營企業開啟了發展的新航道;通過在社會上宣傳,激蕩起全社會的創業精神,就能讓有夢想的創業者找到發展的機會和資源,以奮斗精神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當創業精神成為潮流,就能重新劃分利益格局,以發展求取公平。
發展中的中國正在接受歷史的考驗。將創新滲透到每一個社會階層,讓每個公民都積極思考“我”之于國家富強的意義,以興亡責任發揚中華民族的獨創精神,才能讓萬眾創新和大眾創業形成潮流,最終實現全面發展和繁榮。
福建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二)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探尋幸福真諦
幸福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狀態。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對幸福作了大量論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觀。2000多年來,先秦諸子的幸福觀被許許多多中國人奉為立身準則和處世圭臬。今天,先秦諸子的幸福觀對我們認識什么是幸福、怎樣實現幸福仍然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不沉溺于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快樂。幸福在《論語》《道德經》等諸子典籍中也被稱為“樂”。那么,在先秦諸子看來,幸福有著怎樣的內涵呢?先秦諸子認為,物質財富對幸福來說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較而言,精神快樂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們主張對物質財富、生死壽夭、貴賤達窮、外在環境持淡泊態度,應該更加注重心靈的知足,關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來自于內心的幸福。老子認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順性無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認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對安貧樂道的弟子高度贊賞。孟子認為,人生幸福的真諦是“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莊子認為,幸福并非享樂的感覺,而是心靈的頓悟與超越,“與天合者,謂之人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在先秦諸子看來,真正認清了幸福的本質、領略了精神的高貴,就不會沉溺于物質享受,而會自覺修身行道。今天,這些觀點對于豐富人的心靈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考量。《禮記·大學》明確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發展放在“平天下”這樣一個宏闊的視野里來看待。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幸福觀,強調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認為,“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盡倫”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實現個體幸福,“盡制”就是心懷天下為社會謀福利。老子認為,“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強調與別人分享快樂可以使自己更快樂,為別人奉獻才能體現自己的幸福。墨子認為,造成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是“眾人之不愛”,實現幸福的根本途徑是“兼愛”,也就是將愛無私地散播于全社會。這種反對自私自利,主張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的幸福觀,對當下社會形成和弘揚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意義。
以堅守志向為快樂,以責任擔當為幸福。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諸子看來,一個人即使生計維艱也不能見利忘義、喪失操守,不能因為外在誘惑而喪失氣節,不能因為外在壓力而改變主見。只有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先秦許多思想家始終以心中的幸福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時運不濟、屢遭困頓也不改志向,而是堅忍不拔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因為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正因為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他們才會苦讀圣賢之書、深究經世濟民之道,積極為百姓的幸福謀利解難、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盡職盡責,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為天下人幸福勇于擔當奉獻的責任意識,今天仍值得大力傳承與弘揚。
福建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三)
落實惠民政策 提升幸福指數
為讓全體人民享受改革發展紅利,提高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亮點閃現: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進改革一步深化、城鄉大病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但是,隨著民眾權利意識的增強,民眾在各個領域有更多的希望,更多的訴求。多次在基層走訪和考察中強調,惠民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為民服務。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將落實惠民政策的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羅列案例引出惠民政策,開頭結束引出中心論點】
但是,當前的惠民政策不惠民、難惠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惠民政策本是得民心、利天下的好事,中央政府制定惠民政策的初衷是為改善和保障民生。然而,部分惠民政策手續繁雜、門檻高、關卡多;基層政府在落實惠民政策中缺乏變通、形式主義甚囂塵上;更為嚴重的是,地方政府在受利益驅動,置民生于不顧,惠民政策成為一紙空文。這不僅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干群關系日益緊張,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重困難。激濁揚清、革故鼎新、勵精圖治之策在于落實好惠民政策,讓民生“幸福提速”。【段旨句點明文段中心意思,多處排比增強論證力度】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政府轉變職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然而,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政府頻頻出現越位、缺位、錯位的情況,使民生工程、惠民政策難以落到實處。因此轉變政府職能:首要“定好位”,理清政府和市場之間關系,重視社會力量,通過引入社會力量解決公共問題;其次要“防越位”,把該放的堅決放開,明確明確權利邊界,認真履行政府的公共職責。最后是“補缺位”,把該管而沒有管好的事管好,做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使用政治術語凸顯政治素養】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加強權力監督。權力不受監督,就像失去了韁繩的野馬,最終害人害己。由于內部管理機制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外部監督形同虛設、毫無實效,導致惠民政策面臨“最后一公里”的困境。例如:云南省出臺對中小學代課老師的補助政策,但因為基層政府在執行中不懂變通、不夠靈活,導致這項惠民政策“流產”。中央政策是否能有效落實,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和良心。加強權力監督制約,既要完善內部監管,嚴查瀆職公務人員,又要通過充分征求、仔細研究群眾的意見和所思所想,改進惠民政策,還要發揮媒體監督職能,倒逼惠民政策改進提高。總而言之,政府部門在惠民政策的落實上一定要做到“嚴”和“實”。【巧用比喻增強文章靈動性】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加大宣傳力度。一些領導干部抓經濟有模有樣,頭頭是道,但是談到意識形態工作就枯燥無味、照搬照抄。在黨的惠民政策上也同樣如此,一些惠民政策因為宣傳力度不足,宣傳方式陳舊、宣傳渠道單一,導致地方政府、人民群眾無從知曉、難以理解、無緣得益。現今人們對公開政務信息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地政府若不加快信息公開步伐、提高政策宣傳能力,不僅是在損害群眾權益,更為嚴重的是讓謠言走在真相前面,政府會將會陷入被動、尷尬的局面。把重大決策宣傳到位,把設計群眾利益的政策解釋到位,把群眾關注的熱點引導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釋惑、活血化瘀、疏導情緒,平衡心理。【多處排比增強論證力度】
在政治局見面會上的說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因此,面對群眾的殷切期盼,我們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也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機感,科學規劃、全盤考慮、協調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切實落實惠民政策,改善百姓生活!【展望未來,升華主題】
看過“福建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