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四川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深度解析】
實現互聯網+下的跨界與融合,可以開啟中國經濟轉型和升級的序幕,從而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激活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疲軟,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動能在減弱。那么,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不斷挖掘新動力,通過互聯網+計劃,與包括傳統產業在內的所有行業和所有領域進行深度融合,改變傳統業態,打造新型生態。從而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加快轉型和升級的步伐。以淘寶天貓為例,實際上就是傳統集市+互聯網的模式,以強化用戶體驗為中心,不斷引導刺激消費需求,從而創造了雙十一期間,僅僅是6分鐘就突破了100億銷售額的業界神話。今后,隨著跨界愈發頻繁、融合愈發緊密,將會創造更多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實現十三五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重要目標。
實現互聯網+下的跨界與融合,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一站式服務,不僅突破傳統屬地管轄的局限,還能充分了解群眾訴求,實現全天候互動。隨著工業革命4.0的步伐日趨加快,互聯網+政務是未來政府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各地政府紛紛響應“智慧城市”計劃,力推電子政務、建設數字政府。一方面,通過各類政務服務APP可以解決辦事難、辦事慢的問題。在簡政放權的過程中,借助信息手段打破屬地管轄的地域界限,更加高效便捷地為公眾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借助官方微信等渠道可以更加及時地了解且群眾訴求,還能與群眾實現全天候互動。以“江門微”為例,讓政務APP成為市民的“私人助手”,從而提升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互聯網+ 在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不少挑戰,我們要應用新思維去解決新問題,特別是加強頂層設計,保障網絡世界中的真實與安全。不論是傳統的大數據擁有者如電信、聯通、移動等,還是近年來正引申出諸多涉及生活各方面業務的云服務,都掌握著大量涉及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數據,如何從技術層面防范信息泄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頻繁出現的信息安全問題也使這些涉足互聯網的企業屢遭詬病。同時,在魏則西事件中引發眾怒的百度競價排名問題,更是撥動著公眾脆弱的神經,超過了社會容忍的底線。因此,互聯網+在提供便捷舒適的同時,加強信息安全和真實的保障成為今后的發展重點。
“互聯網+”的出路在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與融合,本質是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催生經濟新格局。在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中,離不開頂層設計,落實相關管理規定和指導意見,從而帶動創新驅動戰略,勾畫創新型國家的宏偉藍圖。
四川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2016年11月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十余個文件。會議強調,加強政務誠信、個人誠信體系和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加大對各級政府和公務員失信行為懲處力度,將危害群眾利益、損害市場公平交易等政務失信行為作為治理重點,發揮政務誠信對其他社會主體誠信建設的重要表率和導向作用。
深度分析
[綜合分析]
誠信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政府到社會到市場再到每一個公民個體的積極參與。近年來,為校正信用缺失,社會層面的努力并不少見。比如,淘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阿里巴巴借助支付寶等網絡工具,在網購流程中初步解決了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問題。在行政和司法層面,針對公民個人和市場主體的種種征信制度建設也都進展迅速,效果初顯。法院系統推行的限制“老賴”高消費等信用建設行動,也為司法頑癥“執行難”提供了制度支持。
相比之下,政務誠信建設反而顯得有些滯后。這與政務誠信作為社會誠信基石的地位很不相稱。誠信既是政務行為的道德規范,更是政務行為的法律規范。法治政府必然要求政務誠信。
為政者理應知道,“民以吏為師”的深遠傳統早已根植于社會細胞的最深處,這是任何誠信制度建設都無法回避的中國國情。相對于市場誠信和個人誠信來說,政務誠信失范對社會的侵蝕與傳染更大。我們都知道,要樹立一個誠信政府的形象需要長期的努力,但要破壞一個政府的誠信形象卻只要一兩件失信行為就足矣。因此,要建立、健全誠信體系,選擇從政務誠信出發,讓政府先誠信起來,讓官員先誠信起來,再以政務的誠信來帶動市場主體與公民個人的誠信,已成必由之路。
[問題]
在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政府失信問題不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權力運行機制不透明,公共權力“跑冒漏滴”,不良公職人員以權謀私、吃拿卡要;
二是一些部門辦事流程冗長,關卡林立,服務意識淡薄,部分群眾和企業把與一些政府部門打交道當成負擔,不敢接觸、不愿接觸,但又不得不接觸;
三是一些權力部門存在亂決策、瞎指揮的行為,政策朝令夕改,口頭承諾變成“空頭支票”;
四是一些部門決策失誤、違法行政、數據失真后,不能正確對待社會的批評監督,找理由搪塞,想辦法諉過,千方百計辯解,甚至用虛假信息來誤導社會公眾。
[對策措施]
政務公開透明是政務誠信的基石。公開透明一直以來是人民群眾對行政權力運行狀態的一種要求,也是政務環境建設、加強權力監督的主攻方向。近些年來,各地各部門圍繞政務公開想了不少辦法,做了不少探索,有些改革舉措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贏得了群眾支持。
當然,目前的政務公開程度離人民群眾的要求,離監督的需要,離取信于民的宗旨,還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設置隱形門檻、過度收費和公開領域還不夠寬、情況還不夠細等方面,這些都是下一步不斷完善公開程序和內容的主攻方向。
依法依規是政務誠信的保障。政務活動必須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無論是決策管理,還是行政執法,全體政務人員都必須有強烈的法治意識。政務行為要越來越多地靠法律法規來約束,大大減少用紅頭文件來管理政務活動的行為。法規和紀律是政務活動中帶電的高壓線。當前,公務人員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法治意識,政務活動的依法依規問題還需要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全社會來監督。
深化改革是政務誠信的關鍵。從過去出現的一些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不難看出,政府還是攬了不該攬的權力,管了不該管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政務失信的問題就容易發生。隨著政府職能轉變步伐的加快,特別是經過數次行政審批改革,權力開始逐漸被放到制度的“籠子”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邊界日漸清晰起來。
四川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2016年11月,《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發布,是我國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產權保護頂層設計。這份綱領性文件蘊涵著對發展歷程的深刻理解,及時回應了時代緊迫課題,而“加強產權保護,根本之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則為未來構筑繁榮和自由的社會,奠定了堅固的基石。
綜合分析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訓,也被現代發展經濟學奉為圭臬。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瑟·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指出,“產權是舉世公認的制度;因為沒有這一條,沒有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動力,人類就不會有任何進步。”世界銀行總結經濟成功發展的關鍵制度,也把產權保護列在司法公正、信息自由傳播之前,放在首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30多年的時間里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徹底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這個“奇跡”是對產權理論的最好注腳。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改變了農村面貌。從地方國企到央企的改革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1992年鄧小平南巡給民營經濟吃定心丸之后,激發的創造力推升中國經濟進入加速階段。明晰的產權和資源、資本、勞動、產品、創意的自由公平交換,像魔術一樣,使中國從積貧積弱的崩潰邊緣,變身為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但我們也無法回避發展的非線性過程,當產權保護的意識產生模糊、混亂,保護產權的行動遲疑搖擺的時候,對社會心理、民間投資以及經濟活力亦產生深刻影響。
是開啟中國奇跡下半場的時候了。沖破觀念迷霧和利益掣肘,讓產權保護成為時代真正的圖騰,我們會收到豐厚的制度紅利。比如農村土地流轉、勞動力等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國有企業的改革從提高紅利上繳比例、高管減薪等進入“混合所有制”深水區,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民營企業家人身和財產權利的保護,市場公平和行業準入“玻璃墻”“彈簧門”的摒棄,將為未來30多年的成長打開空間。
對策措施
一是政府要確立嚴格的公民產權保護觀念和契約意識。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本質是契約,保護產權就是保護契約。這就需要政府在維護守信、守約中發揮重要作用。落實《意見》要求,當務之急是將政務履約和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建立政務失信記錄,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加大對政務失信行為懲戒力度。
二是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還要嚴格規范涉案財產處置的法律程序。《意見》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例如,確需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的,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除依法需責令關閉企業的情形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為企業預留必要的流動資金和往來賬戶,最大限度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利影響。
看過“四川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