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
青海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一)
老子曾以“治大國若烹小鮮”來比喻為政之道,其中的核心智慧在于治理的有效性和普惠性。社會的善治,需要恰當的治理。如果政府的政策無視民意,勢必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但如果過于關注民意,會因政策的短視阻礙社會進步,損害公共利益。以公共政策推動社會善治,考驗的是政府的為政智慧。
新常態的中國面臨復雜的變局,沒有一勞永逸的治理藥方,沒有一場不變的治理策略。深入深刻變化的社會現實,找到引發民眾不滿的社會現象的根源,引領社會的理性思考,從提升公眾生活水平的根本尋求治理基點,這是有效推進社會善治的關鍵。
符合民意是有效推進政策的基礎。媒體曾報導政府為建設苗木基地辛苦購得的苗木被隨意當地民眾丟棄,而移風易俗的政策善意則被指責干擾民眾生活。再完美的政策,如果不被大眾理解,就無法贏得大眾的響應。社會治理是政府與社會公眾互動的過程,不尊重民間的習俗,不了解百姓的呼聲,盡管政府有著推進社會進步的善意,但很難有效果。拋掉自身的拘謹和傲慢,深入民間,深刻了解每一個普通民眾的所思所想,這是當年共產黨取得勝利的法寶,是推進社會善治的基礎。
兼顧各方有效拿捏是實現政策效果的保障。社會是一個利益交織的共同體,每一項政策,都有可能改變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社會治理,社會公平是關鍵。盡管不存在能完全均衡照顧各方利益的政策,但通過有效了解社會各方需求,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有效拿捏,是贏得各方滿意的基礎。就像戶籍變革,既要照顧城市居民的利益,更要顧及千千萬萬的農民工,通過理性的制度建設來實現各方利益的均衡,這是政策推進社會善治的有效保障。
與公眾互動交流是提升政策質量的關鍵。嘗讀希臘史,為雅典的民眾亂政而錯愕震驚,一個注重民意的治理制度卻讓混亂的民意把民族帶向危亡。民眾確實有著很高的智慧,但民眾的聲音常常被某種情緒所感染,社會治理,如果聽之任之,只能把社會帶向崩潰,__的教訓相距不遠。賢明的政府是推進社會的理性思考,讓深入探究真相成為社會的風氣?;ヂ摼W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辯論的平臺,而近來中國社會的迅速進步,與公眾理性的提升密不可分。
在通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政府在推進社會治理中責任重大。在巨大變局以合適的政策推進社會進步,在贏得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兼顧社會各方利益,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的治理智慧,更是社會理性的進步,在社會與政府的互動中,在為政善意和治理智慧的激蕩中,走向光明的未來。
青海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二)
信息安全挑戰與機遇并存
“互聯網+”概念一經提出,迅即產生連鎖反應,在社會上下、各行各業掀起了創新的浪潮。隨著“互聯網+”的推進,信息化、數據化、移動化、遠程化成為常態,更多人開始參與網絡活動,如影隨形的安全問題不期而至。“互聯網+”火熱的背后暗藏潛在的風險,但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信息安全便是挑戰與機遇并存。
“互聯網+”環境下信息安全面臨挑戰?!盎ヂ摼W+”時代,每個人都是數據的貢獻者,在個人貢獻信息的同時,安全問題也變得更加嚴峻。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互聯網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電子商務、網上支付一度成為時尚。只是網絡也是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飽受信息泄露之苦。從近2000萬條酒店客戶入住信息在網絡上傳播下載到800萬小米用戶資料泄露再到1400萬條個人信息被層層轉賣,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不斷,令當事人在經濟、精神和名譽等方面遭受巨大損失。探尋“互聯網+”的安全之道成為新的課題。
網絡安全問題為信息安全帶來機遇。大數據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安全隱患無處不在,而這些挑戰為信息安全提供了機遇。針對公民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安全漏洞不斷推陳出新,國家加強網絡安全立法,為保護網絡安全提供了法律支持。支付寶、攜程網宕機事件折射出互聯網服務背后的黑色危機,但這也倒逼企業重視網絡安全,探索推進技術的升級改造。此外,頻見報端的網絡安全事件給公民敲響了警鐘,保護信息安全的意識逐漸增強。在這過程中,網民同樣意識到網絡數據可挖掘之處,利用數據追蹤,網絡反腐開展得如火如荼。“互聯網+”的火熱使政府、企業、個人更加重視信息安全。
“互聯網+”盛宴開啟之時,就注定挑戰與機遇并存。隨著信息化成為新常態,人們在利用數據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必然會面臨安全問題,不逐個擊破,統籌解決,勢必影響信息化健康發展。面對“互聯網+”環境下信息安全需求的大幅提高和升級,我們需要抓住時代機遇,在挑戰中尋求出路,保障信息安全。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互聯網+”戰略為信息安全領域帶來全新挑戰,但同時,數據化也為信息安全帶來新的機會。只有始終堅持信息化發展與信息安全保障“一體兩翼、驅動雙輪”的清晰戰略,才能實現“互聯網+”時代整個社會經濟的安全、健康發展。
青海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三)
打好“舌尖”安全保衛戰 讓民眾吃得放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數年前,三聚氰胺、蘇丹紅將食品安全問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如今,“僵尸肉”來襲,再次引爆輿論。如果說,滿足飲食之需是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那么吃得放心、安心則是今天民眾的心聲。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食品安全危害廣泛,我們應打好“舌尖”安全保衛戰,讓民眾吃得放心。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易發、多發并非偶然。從法律來看,我國現行食品安全法律不夠完善,一些規定稍顯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過輕,助長了企業違法生產的氣焰。從政府監管來看,食品安全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權責有交叉,協作無配合;同時,鄉鎮一線監管隊伍更是面臨人力不足、技能缺乏的尷尬,導致嚴格執法成為泡影。從安全意識來看,部分民眾缺乏食品安全知識,存在貪圖便宜的麻痹心理,為問題食品提供了市場。
食品不安全,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更是對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阻礙。多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受害兒童高達數萬人,雖然違法企業的負責人鋃鐺入獄,但受害者的痛苦卻只能自身默默承受。同時,此一事件引發了媒體網絡廣泛關注,國產奶粉的聲譽由此一落千丈。時至今日,人們購買奶粉不是通過海外代購,就是遠赴香港“掃貨”,國產奶粉問津者寥寥無幾。國產奶粉一蹶不振的教訓是對食品行業的警示提醒:重視蠅頭小利忽視食品安全的做法,只會喪失民眾的信任與支持,企業長遠發展無從談起。因此,我國政府和企業應加強重視,以最大限度真正保證群眾身體健康,呵護企業持續發展。
保障食品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俗話說,衣食足,知榮辱。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食品生產能力不足,由此引發的社會動蕩數不勝數。而今,我國食品生產技術不斷提升,食品供求問題早已解決。但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需看到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政府只有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切實承擔監管職責,才能贏得民心,保障社會和諧發展,順利實現小康社會的建成目標。
2015年4月24日,我國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該法于10月1日起正式生效。在新版《食品安全法》中,不僅更新、細化了諸多規定,而且加大了處罰力度。相信隨著新法的生效,我國政府一定能打好“舌尖”安全保衛戰,讓食品更加安全,讓民眾吃得放心。
看過“青海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