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
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一)
回顧過去的三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意義深遠的成就,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三年。20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100多份重要文件,涉及經濟、司法、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復雜改革,有力推動各領域改革走上快車道。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如何讓改革的靴子真正落地,讓改革藍圖最終實現,對各地各領域都是一個挑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今年開年第一次深改組會議提出了上述要求。對要求的落實程度,將直接決定改革的整體效果。
明確標注各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既是中央的具體要求,落實中又考驗改革推動者的認識水平。各項改革任務紛繁復雜,如何綱舉目張?五大發展理念,如何在具體工作中見真章?這就需要在對各領域改革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排出優先順序,重點推進。既有的改革經驗也不斷說明這一點。司法改革不可謂不難,但抓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很多配套措施就能順利推進;國企改革不可謂不復雜,抓住股權結構這個著力點,便可很好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人們在改革過程中不斷認識到,一子落而滿盤活,各領域改革在做到精準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扭住關鍵環節,才能找準改革的著力點、突破口,從而精準發力、持續用力。
中國的改革,從來都是有擔當、敢進取者勠力推進。此次中央強調落實主體責任,同樣是對各領域改革操盤手責任意識的要求。這不僅僅是因為,各領域的改革需要以主體責任為驅動力,更在于,今天的改革早已打破舊的權力邊界,必須以主體責任回應群眾呼聲,以主動作為追趕時代腳步。細數群眾反映最集中的問題,諸如“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以及種種“不作為”“懶作為”現象,背后都是主體責任沒有到位。回想改革開放之初,登高一呼、八方響應的盛況,不正是思作為、勇擔當的改革精氣神迸發?今日中國,改革事業依然是最能鼓舞人心、凝神聚氣的旗幟,這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主體真正把責任落到實處,把手中的改革接力棒當成沖刺的一棒來跑。
全面深化改革匯聚著方方面面的力量,把這些力量調配好、發揮好,是中央此次會議的重要考慮,也將促進主體責任更加細致化、制度化。會議提到的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科技創新、土地制度等具有“牽引作用”的11個領域,無不是關涉群眾感受和改革成敗的重中之重,落實過程中尤需主體責任的灌注。“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相互協作配合”“全程過問,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可落實、可核實的硬性要求”“黨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既要掛帥、又要出征,親力親為抓改革” 等,既體現了“嚴”的一面,又體現了“細”和“實”的一面。各地各領域將這些要求實化細化、落實到時時事事,才能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每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才能讓改革和群眾的獲得感緊密相連。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各項改革任務既多且繁,各種挑戰既艱且巨。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扭住關鍵、激發主體責任,方能不斷激發改革活力,把匯聚億萬人民希冀和福祉的改革事業持續推向深入。
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二)
建筑是活著的城市歷史
今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很多建筑學家都把城市看成有生命的存在。如果丟掉了某一種“基因”,也就等于失去了某一個發展方向。
世界著名建筑師艾里爾·沙里寧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文化的呈現方式本來是多彩多樣的,但如今,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對更多城市而言,追求大一統的混凝土森林風格反而成為一種時尚。地域特色和歷史記憶,逐漸淹沒在風起云涌的造城運動中。當更多的人意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時,很多古老建筑已被拆毀,歷史性街區已被割裂,在缺乏歷史故事和文化傳承的大樓里居住和工作,只能依靠屏幕上的碎片文化充填精神的饑餓。這是一件無比遺憾的事。
建筑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并不體現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而是呈現為各個時代、各具風格特點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蘊含著地域文化特色,充盈著不同的建筑智慧。保留這些歷史建筑,就等于保存住了小型歷史博物館,讓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找到一個能辨析歷史經緯的塔臺,進入一個能安放心靈的花園。
我們自可體會歷史文化建筑帶來的穿越感和愉悅度。比如北京,它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于皇城和紅墻講述的朝代興衰,也在于感覺一代又一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氣息。“早起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只有身處如同歷史坐標系的胡同,才能真切感覺到諸多歷史節點的聯綴。同樣,在水鄉烏鎮,流水潺潺伴隨幽深小院,似在講述一個個家族歷史;在順德古城,細膩中傳遞城南舊事和地域文化的靈性;在山西平遙,石板路回想著昔日商人牽馬的奔跑聲。生命的勃勃,正被這些歷史文化建筑所呼應、共鳴、催生或提醒,感受著歷史的風云變化,參悟著時代的更迭變遷。假如這些歷史性建筑蕩然無存,我們去哪里尋找這樣的感覺?
保留歷史建筑的風格,可以延續城市文化傳承的血脈。一座歷史性建筑,帶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氣息,從它的建筑結構、牌匾畫幅、裝飾雕刻,都能領略到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一旦感覺到古老建筑的蘇醒,你就會對這個城市存有敬畏。驕傲與繁榮,抑或屈辱與衰落,所有見證過歷史的建筑,都能給我們或贊嘆或警醒。留住他們,就等于留住了我們理性的神經。保留歷史建筑的風格,也是為城市建設增加設計借鑒,增多文化元素,甚至可以讓城市的建筑生態有更豐富的內涵。在高樓大廈逼仄的空間里,歷史文化建筑點綴其中,既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又為他們提供精神領地,讓市民在歷史文化中穿梭,才能感受到公眾對城市歷史滄桑感的認同。
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老人,就會缺乏溫暖度和親切感。城市建筑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鏈條,而不是斷代發展。國際性城市或那些給人們鮮明印象的城市,無一不在精心呵護著歷史性建筑。保護好建筑文化的歷史,就等于保護了一片具有化石般意義的場所,無疑值得反復贊賞。
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三)
君子愛財,須取之有道
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又是萬萬不能的”,“金錢不是萬能的”對金錢的作用作了冷靜的審視,又含有幾分鄙夷和不屑,“但沒有金錢又是萬萬不能的”則是在對金錢理智分析的基礎上對其巨大作用的客觀承認。人活世上,要生存,不能不食人間煙火。既然生活中“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金錢呢?正確的答應該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金錢自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方便了人們的經濟交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的蒼穹,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對于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王朝政權乃至后來的各代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對于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人類的文明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古以來,“取財有道”是人們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也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條件。在這面旗幟下,大多數人都能夠做到,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去創造財富,賺取金錢,幸福生活。翻開史冊,我們不難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明朝的沈萬三,清朝的王熾,現代的陳嘉庚、李家誠、霍英東……這樣的君子,他們從高官到布衣,從富豪到貧民,組成了人杰的方陣,賺取的錢財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需要,還用金錢充分,回報社會,奉獻人民,光照寰宇,表現出很高的人格魅力。這些愛財而又取之有道的君子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不義之財不可取。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財富,改變生活才能體現人生價值。一名兩袖清風的的官員,靠著工資維持生活,不貪污,不受賄,他能得到良心的安慰和一生的安寧。而一個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即使他能享受一時,遲早也會東窗事發,如陳良宇、成克杰之流,被永遠釘在道德的恥辱柱上。人不能受到金錢的擺布,成為金錢的奴隸,做貪欲的傀儡。否則,只會使你深陷泥潭,難以自拔。
金錢是幸福生活的物質基礎。人們盼望發財掙大錢天經地義,無可厚非。靠自己辛勤勞動掙錢光榮,憑借坑蒙拐騙、貪污受賄發財可恥;發了財扶危濟困值得贊揚;而發了財為富不仁讓人仇恨。一言以蔽之,我們要時刻牢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立身處世的箴言,為社會的穩定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看過“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