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甘肅公務員申論范文
2017年甘肅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文化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個人修養的體現,社會和諧的表征,更是國家強大的泉源。在公共文化領域,曾經“輝煌”不再,今日“蕭條”依舊。雖然國家不斷增加投入,提升建設水平,但發展程度不均,惠民項目利用率、參與度不高,群眾滿意度低等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在文化強國建設進程中,為民服務,以人為本,回歸公益屬性,創新理念模式,注重文化軟實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國家發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條件,更是文化繁榮的首要前提;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方面,更是個人品質的突出表現。如果不能及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因缺少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而夭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面對文化體制積弊,外來文化沖擊,需須痛定思痛,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做好文化回歸,加強文化創新,完善文化體系。
回歸公共文化服務,要公益為根,以人為本,搭建“全民參與”新平臺。公共文化服務曾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電影、溜冰、跳舞、唱歌……文化場館成為人流集散地,城市新坐標。然而,隨著電視、網絡興起,社會競爭加大,人們無暇顧及公共文化活動;同時,文化場館設備陳舊,管理不善,項目單一,逐漸走向衰落。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須回歸公益屬性,注重社會功能,接地氣,零門檻,以人為本,全民參與,讓文化活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要與時俱進,科技先行,建立“為民服務”新模式。生活孕育科技,科技改變生活。新媒體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新起點、新平臺。文化自選超市增強自主性,提高參與度;自助圖書館真正實現隨借隨還;24小時書店提供心靈棲息的港灣……由此可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須與科技結合,創新思維,勇于探索,利用新花樣吸引大眾,利用新模式為民服務。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要安于回歸,樂享創新,開創“與民同樂”新關系。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政府不作“運動員”,只做“裁判員”.真心實意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通過購買服務、項目外包、社會化運作真正達到建設標準化、成本細節化、管理規范化,以人民滿意度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切實感覺到社會進步,改革紅利,做到與民同樂。
“回歸”而不墨守陳規,“創新”而不失范冒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回歸與創新,不是政績,更不是樣板工程,應當落到實處、做到細處,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指數。
2017年甘肅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文化的修內功與走出去
經過改革開放的艱苦奮斗,中國人民在政治、經濟多方領域上不斷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在我們不斷取得成績的同時,中華文化發展也逐漸曝露出種種問題:對傳統文化的不信奉,片面化的“英語熱”,不對等的文化輸出……面對日益凸顯的文化缺失,驚人的文化傳播失衡,我們不得不認清現狀:只有加強文化修煉,推動文化傳播,將文化修內功與走出去緊密結合,弘揚中華文化,中國才能真正完成“大國崛起”之路。
弘揚中華文化,加強文化修煉是第一步。眾所周知,‘修內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中國文化的傳播發展離不開他的根源——輝煌燦爛的五千年華夏文明,缺乏“故土”的文化是不可能走得遠的。只有從國內基礎文化建設開始,建立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不自慚形穢,不崇洋媚外,才能使本國文化精神不迷失發展的方向。也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有吸引力,影響力。
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文化傳播是需由之路。一位文化官員無不感慨的說:“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發源地,只出口電視機,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國的思想觀念,就成了一個‘硬件加工廠’。”中華文化絕不能只是“硬件加工廠”!2004年,標榜“非排他、非競爭、非暴力”的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揭牌,隨著學院的不斷發展,孔子學院很快受到了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漢語熱”。設想,如果能有千千萬萬座孔子學院向外傳播,那國外友人對中國的印象就絕不會只停留在長城、故宮等少數文化古跡上,中國特色的電影也不會僅僅只是一年出口幾十部的慘淡局面。走向世界的中華文化也需將受到更多的認同,更深的理解,更好的關注。
弘揚中華文化,需須將“修內功”與“走出去”緊密結合。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正是修內功與走出去相互促進,取長補短的優良典型。中華文化絕不能固步自封,只有走出去,接受多元化思想的洗禮與考驗,才能茁壯成長。當然,走出去也需須以中華文化為根基,絕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貶低自己,迎合他人,只有充滿自信,不卑不亢,才能獲得尊重,取得進步。當然,也只有兩者相互促進,才能使中華文化更加強壯,更富有生命力!
“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這不僅僅是一種期許,更是一種預見!可以堅信,只要我們努力修煉文化內功,推動文化走向世界,將加強文化修煉與推動文化傳播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中華文化定能再創輝煌,中國的崛起,定能登上新的高峰!
2017年甘肅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守護好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
2014年中秋節前夕,新華網推出《記得嗎?我們曾經這樣過“中秋”》專題,以組圖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時間段,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佳節。步入新時代,雖然過節的方式有了全新的改變,但人們對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美好愿景追求卻從未改變,因為傳統的節日里有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碼。
不可否認,由于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國的節日民俗文化有所淡化。以端午節為例,很多人對端午節的意義知之甚少,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孩子們不識菖蒲、艾條模樣,沒有條件參加賽龍舟,也就難怪他們把“端午節”視為“粽子節”“吃貨節”了。
隨著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屬于強勢文化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中占主導地位,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深入,西方文化伴隨外來經濟逐漸在中國蔓延,傳統節日在和西方節日的競爭過程中,開始處于下風,西方節日在商業化的運作下不斷沖擊著我們的傳統節日,很多傳統節日都流于形式,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蝕,傳統節日的群體記憶變得模糊,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熱情也日趨冷卻。
可見,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向全球化發展的時代,傳統節日的淡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弘揚傳統節慶文化,讓人們懂得過節,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為此,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要有所作為,積極支持和鼓勵民間以多種方式營造濃郁的節日氣氛,讓人們在休閑娛樂中感受文化韻味。比如,可以多舉辦一些群眾喜愛的民俗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體驗和感受傳統節日文化。
與此同時,節日文化的傳承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創新。比如,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開發一些物美價廉的節慶文化產品,利用新媒體多創作一些易于傳誦的節慶宣傳品。
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和教育部門亟須有意識地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將民俗文化內容寫進課本,融入課堂和社會實踐中,增強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體驗和理解,使青少年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
節日是民族認同的象征之一,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驛站,承載著民族認同的文化基因,更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傳統節日是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發揚民族傳統、增強民族認同的文化載體。我們需要尊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傳統節日留“形”揚“神”,培養全民對傳統節日的敬佩。
看過“2017年甘肅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