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
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一
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緊迫性。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問題愈加突出。美國學者喬舒亞·庫珀·雷默認為,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略問題。他指出,中國一些官員在展示本國文化時,仍然習慣于選用那些老掉牙的戲劇、功夫和茶葉等,他們還未意識到如何充分利用當代中國的文化先鋒。“假如把形象問題解決好了,那么許多其他困惑和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理當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塑造這種大國的形象,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是宣傳國家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擴大經濟增長點等現實的需要。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就十分顯著。“十一五”期間,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從78.9億美元增長到116.7億美元,年均增長8.1%,文化服務出口從12.1億美元增長到30.1億美元,年均增幅20%;在眾多文化產品門類中,藝術品、網絡游戲、電影、動漫等產業對外貿易額居前。隨著國民經濟的有效發展,我國的文化產品貿易發展迅速。同時,中國的各種對外文化交流這些年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在文化傳播方式上存在的不足。與其他國家“接地氣”的文化傳播方式相比,我國媒體目前仍側重于說教式、灌輸式的傳播方式。我國的各種形象宣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由于不是當地民眾自發或者自愿去學習、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這很難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服。
樹立大國形象,要注重積極開展文化外交。一個國家的形象和軟實力,除了它在文化上的影響力,重要的是政治上、道義上的吸引力。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要開創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注重構建新的文化傳播符號和形象符號,改變以往除了孔子、功夫、中餐等形象之外,外國人對中國形象乏善可陳的狀況。
文化傳播,不僅是向國際社會展示民族文化,而且是在國家形象、對外開放、貿易投資、經濟效益、文化安全、尋求共識等方面尋求某種均衡。做好文化傳播創新,提升國家形象,才能更有力地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凸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基因與價值理念。
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二
守護好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
2014年中秋節前夕,新華網推出《記得嗎?我們曾經這樣過“中秋”》專題,以組圖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時間段,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佳節。步入新時代,雖然過節的方式有了全新的改變,但人們對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美好愿景追求卻從未改變,因為傳統的節日里有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碼。
不可否認,由于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國的節日民俗文化有所淡化。以端午節為例,很多人對端午節的意義知之甚少,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孩子們不識菖蒲、艾條模樣,沒有條件參加賽龍舟,也就難怪他們把“端午節”視為“粽子節”“吃貨節”了。
隨著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屬于強勢文化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中占主導地位,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深入,西方文化伴隨外來經濟逐漸在中國蔓延,傳統節日在和西方節日的競爭過程中,開始處于下風,西方節日在商業化的運作下不斷沖擊著我們的傳統節日,很多傳統節日都流于形式,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蝕,傳統節日的群體記憶變得模糊,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熱情也日趨冷卻。
可見,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向全球化發展的時代,傳統節日的淡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弘揚傳統節慶文化,讓人們懂得過節,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為此,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要有所作為,積極支持和鼓勵民間以多種方式營造濃郁的節日氣氛,讓人們在休閑娛樂中感受文化韻味。比如,可以多舉辦一些群眾喜愛的民俗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體驗和感受傳統節日文化。
與此同時,節日文化的傳承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創新。比如,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開發一些物美價廉的節慶文化產品,利用新媒體多創作一些易于傳誦的節慶宣傳品。
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和教育部門亟須有意識地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將民俗文化內容寫進課本,融入課堂和社會實踐中,增強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體驗和理解,使青少年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
節日是民族認同的象征之一,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驛站,承載著民族認同的文化基因,更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傳統節日是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發揚民族傳統、增強民族認同的文化載體。我們需要尊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傳統節日留“形”揚“神”,培養全民對傳統節日的敬佩。
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三
補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建文化強國
人類的發展,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中包括著文化需求。曾經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構建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事關廣大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是一項關系民生的基礎工程,也是一項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基礎工作。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時期。當文化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談不上文化的繁榮發展,談不上文化惠民,更談不上新農村建設,也就無法實現全面小康的根本目的。
但多年來,我國經濟勃興,文化衰微。顯見的現實是,農村一些鄉土文化淪為“非遺”古董,逢年過節,傳統的扭秧歌等鄉村演出已非常罕見;企事業單位原先辦得紅紅火火的各種文藝隊、體育隊也早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加班、再加班;中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不是被拆遷,就是改為他用,偶爾能有幾次文化演出,但“天價門票”只能使其變為權貴者的“盛宴”。一些地方動輒提出“文化搭臺”,而“唱戲”的卻是經濟;文化只是媒介和裝扮,而非涵養公眾的思想文化的有益養分。而這種文化事業滯后于經濟發展已成為影響我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相對滯后。在這種形勢下,補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勢在需行。
政府部門需須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職能。要適應形勢變化和順應群眾期盼,增強文化惠民的滲透力,堅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讓文化資源更多地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向普通百姓傾斜,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保文化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要不斷探索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新形式、新途徑,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激發農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農民自辦文化。
一個社會群體健康成長,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一個國家的富強,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支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有效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對提高,與此相應的,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此,我們要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落到實處,在豐富他們文化娛樂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時,向文化強國繼續邁進。
看過“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