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務員申論范文
北京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精準扶貧的“寧德模式”成效,正是在一座座脫貧村莊、一個個脫貧群眾的獲得感中得以集中體現。縱觀“寧德模式”帶來的啟示,聆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號角,如何以精準扶貧提升群眾獲得感,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成為擺在各級黨政部門面前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任務。
“寧德模式”啟示我們,以精準扶貧提升群眾獲得感,既要有“滴水穿石”的韌勁、久久為功的精神,又要有時不我待、機不可失的緊迫感。
在寧德地區工作過的曾指出,脫貧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1984年6月,人民日報頭版上一封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畬族群眾貧困狀況的來信,拉開了全國性扶貧攻堅工作的序幕。30多年的扶貧實踐提醒我們,幻想畢其功于一役,寄希望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往往是不負責任的脫離實際,是好大喜功的政績心理作祟。只有實事求是地篤定“功成不需在我”的信念,拿出敢為總體成功犧牲的“滴水穿石”的韌勁,一茬接著一茬干,才能扎實推進扶貧工作向前走。
我們也要看到,按照我國現行扶貧標準衡量,農村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持續30多年的扶貧攻堅工作大格局,已漸具備由量變到質變的基礎,進入啃硬骨頭的精準決戰階段。“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認識,“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脫貧”的莊嚴承諾,時刻敦促我們緊抓戰略機遇期,把扶貧攻堅工作推向新的起點。
“寧德模式”啟示我們,以精準扶貧提升群眾獲得感,既要靠讓弱鳥“豐滿羽翼”的發展路子、政策機制,又要靠奮戰扶貧一線的“核心力量”。
在《弱鳥何以先飛》中談到,“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需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從連江船民上岸、邊遠貧困村整村搬遷,到大念“山海田經”、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寧德扶貧一直在探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發展路子。加之各種務實的政策設計、高效的機制配套,一條體制活、產業優、百姓福、生態美的脫貧路徑被生動演繹。
在扶貧過程中,廣大優秀的基層黨員干部這股“核心力量”,在推動政策科學落地、帶動群眾精準脫貧上發揮著關鍵作用。有群眾面對駐村第一書記,發出“他走了,我們怎么辦”的感嘆,這背后是對干部的信任信賴,也是對工作成果的肯定。不少普通青年由個人脫貧到帶頭致富,成長為村干,有的連任多屆支部書記、村民主任,頗受群眾認可。越是干群關系和諧穩定的地方,越是黨員干部沖在一線的村莊,扶貧工作越是搞得有聲有色、卓有成效。
“寧德模式”啟示我們,以精準扶貧提升群眾獲得感,既要著力于當下“扶志”、“扶智”,又要立足長遠,徹底擺脫物質貧困、精神貧瘠。
在《擺脫貧困》一書的跋中,指出,“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作為昔日全國18個連片貧困區之一,寧德的扶貧開發是甩掉等靠要、窮自在等落后思想的“扶志”過程,也是從輸血到造血的“扶智”過程。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的生活最終要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充分調動貧困群眾主觀能動性,堅決“扶志”精準“扶智”,扶貧舉措才更有威力,扶貧成效才更加持久。
同時,精準扶貧要立足長遠,除了加強對貧困人口進行動態管理,對因災因病等致貧返貧人員重點定向扶持等;還要解決部分脫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足的現象,注重對脫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涵養與引導。脫貧不僅要擺脫物質上的貧困,讓群眾腰包切實鼓起來;更要擺脫精神上的貧瘠,讓群眾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3億人要攜手前進。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的2016年新年賀詞猶在耳邊回響。面向2020的扶貧攻堅戰已經打響,讓我們踏實精準扶貧的節奏,帶領貧困群眾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
北京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讓傳統文化經典流行起來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名片,我國的傳統文化,更是華夏民族積淀數千年的瑰寶。古詩詞作為文化精粹,在小學教材里卻遭遇邊緣化危機,主席對此表示:“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經典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傳承中弘揚,在發揚中光大。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這些朗朗上口而又合轍押韻的文字出自清代文學家李漁的《笠翁對韻》。幾千字詞歷數自然現象到歷史典故,曾經牙牙學語的孩童人人都能背誦,而今卻不為大眾熟知。古典詩詞歌賦,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珍貴記憶,一旦棄之如敝屣,勢必割裂傳統文化根脈,這在西方文化潮涌下民眾傳統觀念日漸淡漠的今天,尤為令人心痛。眾多年輕人熱衷托福雅思而鮮見翻閱四書五經,作為文化傳統重要載體的民俗節日一再被“庸俗化”,傳統文化經典被無知的人們惡搞甚至毀壞,這座數千年燦若星辰的巨大寶藏無奈被深埋。當我們指責世風日下、道德滑坡、精神貧瘠的現實時,才發現我們與傳統文化中道德的浸染和熏陶已漸行漸遠。
中國經濟起飛之后,需要文化的同步繁榮。新興文化價值相較于龐大的傳統經典,如溪流之于江河,孤木之于森林。無論是諸子百家經典著作,還是民間古典詩詞散文,傳統經典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史、哲知識,乃至科學藝術價值,我們能從中深深體會到古代先賢數千年積累下來的人生態度、政治理想、生活原則和道德理念等文化。扎根于傳統經典,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才能大力夯實大國崛起的文化基礎。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立黨興國理念,將“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作為干部踐行職責方法,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作為修身養德的座右銘,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匯聚古人智慧結晶;同時敞開胸懷,兼容并蓄,不斷學習吸收其他文化優秀成果,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一點點掃清發展中的障礙和惡性現象生存的土壤。
傳統文化需要流行,但不能被誤讀。博物館里的文物、歷史長河的人物、古籍里的文字都可以通過現代手段“活”起來,重新被現代人所熟悉。然而,一窩蜂地開辦“少兒讀經班”,博人眼球的“開筆破蒙”,甚至借“復興”之名行“復古”之實,純為牟利或宣傳封建迷信,則可以休矣。當傳統遇上流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真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在弘揚傳播中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北京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打造貧困地區改革發展升級版
黨的以來,中央高度重視貴州畢節試驗區的改革發展。2014年5月,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希望試驗區進一步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埋頭苦干,同心攻堅,努力實現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同時也在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中探索新經驗。”新形勢下,畢節試驗區要闖出新路子、探索新經驗、打造升級版,必須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轉變、轉型、轉移、轉化。
以“轉變”為先導,凝聚升級共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打造貧困地區改革發展升級版,必須注重轉變思想觀念,以建設“實干作風、奮斗精神高地”為統領,著力破除固步自封、怨天尤人的思想,摒棄消極依賴、坐等靠要的行為,消除怕擔風險、為官不為的作風,真抓實干,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注重轉變發展理念,以創新發展解決動力不足問題,以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以開放發展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以共享發展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注重轉變政府職能,管好公共資源、公共資金、公共權力、公職人員,堅持以行政權力“瘦身”為市場主體“強身”,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以“轉型”為關鍵,明確升級目標。畢節作為全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必須努力實現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為此,要推動經濟增長轉型,以建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高地”為目標,守住增長速度、人民收入、貧困人口脫貧、社會安全四條底線,堅持把科技含量調高、把行業龍頭調強、把新興產業調好、把單位投入產出比調優,既盤活經濟存量,又做大經濟增量。推動產業發展轉型,推進“煤、電、煙”轉型升級,突出水、火、風、光“四電并舉”,促進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轉型,以建設“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高地”為引領,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生態牌”,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以“轉移”為突破,筑牢升級平臺。近年來,交通事業快速發展為資源要素集聚和優化配置創造了良好條件。要抓好產業轉移,主動承接東部沿海地區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生態新興產業轉移。抓好人力資源轉移,深入開展“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十百千”人才評選工作,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精準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以畢節職教城為龍頭,發展壯大職業教育體系。抓好創業就業轉移,發揮180多萬人常年在外務工的優勢,推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引導返鄉農民工創辦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
以“轉化”為支撐,增強升級動能。外部支持是貧困地區改革發展的有利條件,用好這些條件必須善于抓好轉化。要抓好機遇轉化,圍繞建設“對口幫扶、多黨合作高地”,擦亮試驗區這塊“金字招牌”,把發展機遇轉化為具體項目和內生動力。抓實項目轉化,正確處理“多爭取”與“善落實”的關系,善于把中央、國家部委、各民主黨派以及、省政府的支持措施轉化為引領發展的項目和資金。抓緊動能轉化,充分發揮引進博士、碩士及發達地區優秀人才和鄉鎮“第一書記”的作用,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流動渠道,形成改革發展的強大動能。
看過“北京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