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務員申論范文
福建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大力加強基層公務員誠信建設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誠信為立身之本、立業之本、立政之本、立國之本。報告提出,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這是對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做出的明確要求。提升政府公信力,基層公務員個體的作用不容忽視,只有每一名基層公務員都發揮好自我的作用,才能有效地維護政府形象,確保公信力不斷提升。
當前,我國基層公務員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大部分基層公務員能夠忠于職守、實事求是、廉潔自律,為提高政府公信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基層公務員隊伍中確實存在不容忽視的局部道德失衡問題,一部分行政人員不講誠信,造成“干群沖突”。作為一名基層的公務員,如果個人行為失去誠信,必定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基層公務員要把誠信作為自身的職業操守,“去小惡從大善、積小善成大德”,不斷提升個人的品行修養。
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誠信修養。公務員代表著政府的形象,其誠信形象對群眾有著巨大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夫妻之間只有講信修睦,才能舉案齊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間只有坦誠相待,才能推心置腹。基層公務員在與親人、朋友的日常相處中,同樣要講誠信。要弘揚“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風尚,堅持實事求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努力成為日常生活中自覺堅守誠信的典范。
在基層工作中加強誠信修養。作為基層公務員,提高職業道德修養是加強誠信建設的重要環節。職業道德是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需要各級公務員管理部門將其融入到各項基層公務員日常管理機制中。一是將職業道德作為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在開展職業道德專門培訓的基礎上,將其納入各級各類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加強培訓情況登記和培訓結果評估,建立職業道德教育培訓長效機制。二是將職業道德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在公務員考核、任職、晉升等工作中,突出“德”的優先地位和主導作用。三是將職業道德作為激勵約束的重要標準。在公務員評優獎勵的條件設定上,明確提出職業道德要求,充分發揮公務員依法行政特邀監督員作用,吸收人民群眾、服務對象作為監督員,加強對公務員職業道德表現的監督。
墨子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基層公務員手中握有國家和政府的權力,肩負著“治國”的使命和為民服務的責任,地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應成為整個社會誠信的示范者。只有每一名基層公務員都發揮好“小我”作用,才能為打造政府公信的“大我”提供堅實保障。
福建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學會獨立
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是自主的,有獨立的社會經濟地位,有獨立的生活態度、獨立的思考能力。所謂真正的個體獨立,是指個體應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幫助或依賴于他人,個體對自己負有完全、無可回避的責任。
學習獨立的學習能力。當今有很多學生并不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經常要父母監督著、責備著來學習。有的人埋怨自己的父母不是大學生,自己比別人落后就覺得理所當然,但其實,學習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誠然,古今中外“將門虎子”屢見不鮮,居里夫人的女兒是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三蘇同是“唐宋八大家”……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使他們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這是他們成才原因之一。我國數學家張廣厚的父親是個目不識丁的礦工,家境貧寒,然而張廣厚在艱難中自強不息,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攻關,在數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見,他們的成功絕非靠父母遺傳,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父母、老師給我們指明方向,指出學習方法,他們也不可能一輩子伴隨著我們走,進一步地學習、鉆研就要靠自己了。
學習獨立的工作能力。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這句話,在現在的社會中已經不大適用了。當今社會需要競爭,需要真材實料,需要DIY人才,那些“走后門”的人已經沒有什么地位了。在工作上獨立,就要懂得自己找工作,靠自己的力量步步高升,善于在領導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不整天哀嘆懷才不遇,獨立自主地完成任務,獨立解決困難,勇于嘗試等等。要如雨果所說:“我寧愿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要相信“我就是我自身的主宰!”
記得拉美國家有一句諺語:“自力更生勝過上帝的手。”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撫養,社會的哺育,老師的教導。不過,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學會獨立才是關鍵。一個人在有利的條件下重視獨立能力、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邁向成功的彼岸!
福建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理念、制度、方式“三創新” 實現社會管理“新突破”
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是改革開放新階段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創新社會管理,不單是維穩行為、管控行為和部門行為,更重要的是執政行為、人本行為和社會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社會管理事關黨執政地位的鞏固,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人民安居樂業。
當前,我國的社會管理還面臨諸多問題,重管理輕服務、重指令輕傾聽、重打壓輕疏導等管理理念長期存在,管理體制格局與快速變動的社會結構、日趨復雜的利益結構和人民的多元需求還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社會管理方式方法上還存在簡單粗暴等情況,這些問題容易造成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外地人與本地居民之間、企業與工人之間等等的深度隔閡,甚至引發大規模群體事件,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為了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格局,實現社會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學化,要從理念、制度、方式上實現創新,突破社會管理的“瓶頸”。
在觀念轉變上做文章,實現理念創新。社會管理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管理理念的變化決定著矛盾化解的質量。在一些社會管理領域,還存在著“被動式管理”“單向約束”等管理理念。創新社會管理,各級領導干部要從傳統的“整治命令”思維轉變到“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作為經常性工作,情況掌握在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工作推動在基層,感情融洽在基層,使人民群眾經濟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優越感,生活上有歸屬感,精神上有愉悅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體制機制上出實招,實現制度創新。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國社會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單打獨斗”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長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銜接和“共管一段”責任不清等問題,越位、錯位與缺位等現象也時有發生。創新社會管理,要深化對城鄉管理體制、社區管理體制、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公共資源投入管理體制的改革,調動一切有利于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明確各部門、各主體權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機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實現方式創新。在社會管理中,有些領導干部還是習慣于運用高壓的“硬”手段,不習慣用溝通協調、道德約束、自律互律的“軟”手段,容易造成干部與群眾之間矛盾的激化,甚至導致群體性事件的出現。創新社會管理,要善于運用群眾路線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務的方式,盡可能通過平等的對話、溝通、協商、協調等辦法,從習慣于事后“滅火”轉變到源頭“防火”,從青睞硬性行政手段轉變到重視運用經濟、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綜合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
創新社會管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也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在觀念轉變上做文章,在體制機制上出實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膽創新,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
看過“福建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