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公務員申論范文
山東省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旋律奏響在歷史的各個時期。建國之初,中國工人用他們具有創造力的雙手修復了滿目瘡痍的中國經濟;九十年代,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將“中國制造”這光亮的標簽貼遍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他們用燦爛的笑容、堅毅的目光、倔強的神態點燃世界經濟的希望。這些事例無不表明工人的力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更需要通過滿足工人需求,來激活工人力量,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穩定的發展。
改善福利待遇,增強歸屬感,為制造業升級注入新鮮血液。俗話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著,必浚其泉源。”工人之于制造業就如同根對于木、源之于水。當前產業工人代際之間發生了更替,一批來自農村的八零后、九零后的新工人。而且據有關調查顯示,當前國內僅有1%的人愿意當工人,這對制造業的發展與升級無疑是一驚天噩耗。其之所以少有人立志成為工人,其根源還在于新工人沒有享受到這個時代應該給予的認同,他們無法在城市入戶、無法享受到城市人應有的社會福利待遇。唯有讓新工人享受城市人同樣的社會保障,讓其市民化,方能增強工人歸屬感,促進制造業的升級。
營造良好氛圍,增強認同感,為制造業升級打造堅強骨骼。在經濟寒冬時期,中國工人《時代》周刊上的那一份堅毅為經濟的復蘇給點燃了火把,引來了春雷,然而卻被國內社會和企業所鄙棄,得不到應有的社會福利,擺脫不了流水線上生產工具的尷尬境遇。這與中央執政為民的民本思想相背離,損害了政府的形象。而且脫離力量源泉的企業的發展,也成了鏡中月,水中花,空中樓閣!因此,要在全社會打造宣傳格局,弘揚新時代工人的力量,塑造工人的正面形象;同時企業也要轉變思想,滿足工人的需求/讓工人共享發展成果,恢復工人主人翁的地位。
重視技能培養,增強自豪感,為制造業升級鍛造不朽靈魂。仰望星空的需求指的是工人自我夢想、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是發揮工人創造力,讓工人成為企業的力量之基、活力之源。通過鼓勵工人的創新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跨越人口詛咒,實現轉型升級。浙江Z公司的老梁在自主創新中認識到了自我價值,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成本;寶鋼的孔利民發揮自我創造力,改進生產工藝,為企業創造了上千萬的效益;盧江海成為企業的金點子大王,創造了多項實用專利和發明。因此,制造業需要重視工人的力量,點燃他們創新的火花,讓工人真正的成為撬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杠桿。
滿足工人需求是激活工人力量的歷史要求、滿足工人需求是工人代際更替的時代要求、滿足工人需求是人口紅利逐漸下降的客觀要求。在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期,我們要滿足工人需求,實現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實現制造業的2025。
山東省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萬法歸一 堅守“匠人”之道
《論語》有這么一句話:“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何為“無欲速”,從生活角度,可稱之為慢的生活態度;從工業角度,則強調的是一種專注、精細化的“匠人精神”。我們常聽說,在瑞士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為了讓0.3克重的陀飛輪上承載更精細的零部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我們也曾耳聞,在古代有這么一群人,對工藝的要求一絲不茍,吹毛求疵。這便是匠人,一種把產品做到極致,把專注精神奉為圭臬,帶著虔誠與向往的信徒,我想這也是時代的感召,世代的追求——于當下,更需倡導匠人精神。
倡導“匠人精神”是企業長存的堅定基石。匠人精神是一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執著理念,古人常言:“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利他,不急功近利,不急功冒進,才讓其企業雖風雨不停,仍屹立而不倒。與此相通,同仁堂堅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信條,才能成其百年的基業,長盛不衰,堅若磐石,穩若泰山。
倡導“匠人精神”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如急速的快車一樣,中國經濟的發展正遭遇前所未有下行壓力,探尋新的經濟支柱成了命運攸關的生死話題。在今年兩會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供給側改革,可謂精準把脈,對癥下藥。而真正打開供給側改革這扇緊閉大門,則需握緊“工匠精神”的密碼。通過對互聯網的精耕細作,迎著“互聯網+”的強大風口,從提升企業生產專注度,到提升產品質量美譽度,再到提升技術創新新高度,互聯網所實現的低端產業的優化升級,高端產業的優勢再造,為“匠人精神”所實現的產業支撐提供了最好的示范。
倡導“匠人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莊子》記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庖丁解牛可謂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然而庖丁卻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可見其不在乎解牛之技,更在乎專注、精益之道的傳承。清朝魏源也如此說道:“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可見精益求精的精神早已為人稱道,更成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功利主義盛行、浮躁之風益盛的當下,我們更應讓這樣的“匠人精神”成為新時代民族精神的脊梁。
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當社會經濟發展“亂花漸欲迷人眼”,當物轉星移“東風夜放花千樹”,更應該做到“多聞數窮,守中歸一”,堅守“匠人”之道,這便是經濟發展之道,社會進步大道。
山東省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堅決轉變作風 塑造黨性標桿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生命線,關系生死存亡。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能否持久?執政基礎能否穩固?根本點就在于:黨是否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作風。
長期以來,部分黨員干部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四風”問題,這些弊端腐蝕了黨員的黨性宗旨,割裂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侵害了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它們猶如中國健康軀體上的病毒,如不對癥下藥、直達病灶,黨組織就會腐爛,黨就會走進歷史和現實的死胡同。因此,我們要堅決轉變工作作風,塑造“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性標桿。
堅決轉變作風,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是出發點。羊群行動靠頭羊,作風轉變靠干部。領導干部就是轉變工作作風的領頭羊,他們的言行舉止能帶動工作人員令行禁止、能引領人民群眾所思所想、能營造經濟社會良好風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確立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宗旨作風,贏了歷史和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黨中央,始終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的態度和信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今天,強調反“四風”,實施“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真正把作風建設落到實處,為黨的執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決轉變作風,深入貫徹群眾路線是切入點。堅持走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的必然要求,是不斷深化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論斷,是不斷應對化解國際國內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轉變作風就是要牢牢牽住群眾路線這個牛鼻子,才能出實招、見實效、得實惠。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一年多來,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腳上沾滿泥土、心中裝滿百姓,解民生之憂、謀民生之利,把黨的服務理念、惠民政策深入到最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為人民群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作風考卷。
堅決轉變作風,注重惠民改善民生是落腳點。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也說:“要以人民群眾改善民生的呼聲倒逼改革。”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我們簡政放權,從中央到地方簡化辦事流程、縮減審批事項達上千項,激活了廣大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們擺脫“官本位”、“官老爺”的弊病陋習,不斷解除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住房難、養老難等一系列民生問題……這些看的見的作風轉變,就像旭日暖陽照進每個人的生活,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果說我們部分領導干部作風是“雄關漫道真如鐵”,那么今天的作風建設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作風問題不是涉及一人一地的小問題,是關乎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大問題,更是關乎國家發展、民族危亡的大課題。我們要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善始善終、善做善成;洗洗澡、照鏡子、正衣冠,讓作風轉變直道加速、蔚然成風,不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重托。
看過“山東省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