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
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一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 建設和諧網絡文化
方今之時,蓬勃發展的網絡,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異軍突起的“第四媒體”,越來越深地嵌入人們的日常起居。單刃為刀,雙刃為劍:網絡在展現出色彩斑斕的思想圖景和輿論生態,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電閃雷鳴,不禁讓人心生“最好”與“最壞”交雜的“狄更斯之嘆”。
在“大互聯時代”的汪洋大海:“微公益”將眾多素不相識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為生活中的弱者盡心盡力;“網絡水軍”卻為了蠅頭小利造謠生事、眾口鑠金。“豆瓣”“果殼”以傳播知識為己任,熱心為網友解疑釋惑;“網絡黃牛”卻趁火打劫唯利是圖,專找不會搶票的菜鳥下手……在超越時空的信息傳遞、符號表達、情感溝通、利益碰撞背后,網絡文化建設應包含對責任擔當的培養,更應側重集體價值的形塑。正因如此,著力打造清朗網絡空間,大力建設和諧網絡文化旨歸在人民,來路明確,去路鮮明。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建設和諧網絡文化需責任擔當、明辨洞察。從古老的驛道到縱橫的鐵軌,每條路上都有自己的行車規則。聚集著如此巨大人群的網絡高速路,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引發我們深思:“人肉搜索”引發的悲劇讓人不寒而栗,對受害者理應哀婉痛惜,難道對于泄露她人隱私的當事人難道不應反躬自省?網絡謠言仍然重復著“三人成虎”的故事,“扣帽子”“打棍子”仍然影響著網絡討論的秩序。在網絡空間搭建的言論廣場上,有表達就有責任,有自由就有擔當,在凌空蹈虛的網絡平臺上,既強調發言的權利、說話的個性,也強調受眾的睿智辨別、明察秋毫,才能有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建設和諧網絡文化需集體價值、固本培元。近水識水性,近山識鳥音。面對泥沙俱下的網絡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踏進信息時代的洪流中,會發現其價值:不僅在于那些無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那些利益熏心的謠傳、那些別有用心的作秀,而應是網絡時代獨有的文化,可說是一種“新集體文化”。互聯網是一個知識之海、觀念之海,在每個“集體人”的參與中更顯無涯。互聯網,網聚人的力量;集體價值,凝聚的是眾人智慧。和諧網絡文化的價值、規則,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須臾難離、欲罷不能。
“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深味的諄諄寄語,行進在打造清朗網絡空間的道路上,立足在建設和諧網絡文化的價值坐標上,擺脫的是名韁利鎖的束縛,收獲的是有責任有擔當的人生境界;超越的是利益算計的狹隘,贏得的是人人共享的集體文化。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中。將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文化成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實現夢想的力量源,我們應該有這個心氣兒,更應該有這種能力和作為。
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二
保障飲水安全 護住生命之根
俗話說“水是萬物之源”,可見飲用水安全重要性。從日本的專門法律規定到芬蘭的綜合企業實體,再到英國的成熟管理架構,其他國家的飲用水治理取得一定的效果。馬克思曾說過:“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飲用水管理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問題隨之而來,水資源監控能力不足漸成常態、水質超標污染層出不窮、過度開采地下水比比皆是.....這些都使得飲用水安全受到困擾。習有言:“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言以蔽之,保障飲水安全,促進社會民生刻不容緩。
提高飲用水管理技術。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曾說過:“提高科技水平是創新管理的最有效手段”,由此可見,飲用水管理技術至關重要。無論是生物性污染,還是化學性污染,亦或是物理性污染,當前飲用水的污染物的越來越普遍。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飲用水管理技術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努力做到“兩個堅持”,即堅持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狀態加大科技投入、堅持用“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健全飲用水法律保障。西方管理學著名的原理“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南美洲的一只蝴蝶煽動翅膀可能會引起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颶風”,而飲水立法必將帶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與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健全飲用水法律保障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飲用水相關法律的細化,另一手抓相關法律的定期修訂完善。
加強飲用水質量監督。著名社會學家孔德曾經說過:“加大質量監督是提高社會安全的重要保障”,足見質量監督之于飲用水管理的重要地位。不管是居民用水恐慌,還是居民飲水衛生問題,不管是重金屬含量超標,還是致癌物質多見,都使得飲用水質量監督迫在眉睫。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加強飲用水質量監督必須自當下而始,努力彌補木桶的“最短板”即設立監視委員會做到亡羊補牢。
習說過:“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保障飲水安全,促進社會民生必須提高飲用水管理技術、加強飲用水質量監督、健全飲用水法律保障。唯有如此,方能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增強居民幸福指數、確保社會長治久安。
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三
城市,詩意棲居之地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留于城市,是為了生活的更好”,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道出了城市發展的意義在于給予人們生活,而不是生存。生存意味著保持生命體征,能活下來;生活則意味著能高質量的生存,不僅要存活下來,還要活得舒適、活得體面、活得有追求。城市應該成為人們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生存的地方。
在物質欲望不斷膨脹、城市病癥日益加重的今天,城市該何去何從?德國古典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吟誦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為我們描述了一種美好的的生活狀態,這應該成為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從“生存”到“生活”,就是一個為生存增添“詩意”的過程。
詩意當來源于“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的人居環境。“一切景語皆情語”,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是詩意的源頭。當前,城鎮化過程中,一味追求高速度、大規模,忽視人居環境建設。當我們身處蚊蠅滋生、臭氣熏天的垃圾包圍圈里,哪來的詩意?當我們吸著氣味刺鼻、損害健康的受污染空氣時,哪來的詩意?當我們連干凈的水都喝不上的時候,哪來的詩意?人居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城市,不要說生活了,連生存都有可能受到威脅。
詩意還來源于“溫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的社會環境。一個公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讓民眾感到安全、幸福,才能不為“五斗米”而疲于奔波。過去的城市建設大多以經濟建設為重點,關注于GDP數量的增加,而忽視社會民生建設。現在一系列副作用顯現出來:貧富差距加大、城市安全堪憂、交通擁堵嚴重、房價不斷飆升......成為“房奴”、“車奴”、“孩奴”、“蟻族”、“鼠族”的我們,每天都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中度過。這樣的城市生活,何談詩意?
詩意也來源于“詩成六義備,樂奏八音諧”的文化環境。一個失去文化傳承的城市,等同于失去靈魂的驅殼。一個沒有靈魂的驅殼,又如何懂得詩意呢?然而,現如今有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注重歷史文化傳承,盲目抄襲國外經驗,洋地名、洋建筑隨處可見,“大廈加廣場”的模式不斷復制。呆板僵化的城市外殼下,是蒼白淺薄的“靈魂”。實現詩意的棲居于城市中,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必不可少。
詩意的棲居是生活態度,是生活方式,更是生活追求。“望得見山水”是詩意,“留得住鄉愁”也是詩意。城市,應該成為人們詩意的棲居之地。
看過“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