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答案
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
2014年6月23日,在接見參加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代表時指出:“我們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換檔升級的中高速增長時期,要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必須推動中國經濟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升級。”
問題:
1、根據給定資料,分析X公司在機器人制造業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2、結合給定資料,談談未來中國制造應具備的主要特征。
3、結合給定資料,分析“工匠精神”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4、圍繞“腳踏實地,實現民族復興”這一主題,寫一篇文章。
注:以上真題均為網絡收集及考生回憶版本,教育不對真題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
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答案
1、根據給定資料,分析X公司在機器人制造業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答案要點】
X公司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含研發創新、智能制造和人才及投入幾方面。
一是注重研發創新。積極主動地研發與創新,廣泛運用。
二是標準化和智能化生產。品類多樣,技術領先,推出數字化智能工廠。
三是保障人才和投入。打造科技創新體系,技術人員和研發投入在同類企業中遙遙領先。多方合作培養人才。
2、結合給定資料,談談未來中國制造應具備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點】
閱讀題目,本題要求談談中國制造應具備的特征。作答本題時,需要首先明確作答參考范圍,同時,要求考生能夠對資料的基本內容有足夠的把握,對資料所反映的關于中國制造具備的特征能夠高度概括,避免語言的繁瑣和贅余。另外,要概括準確,條理清楚,語言精練,不超過300字。
“給定資料2”講述了中國制造的“三個轉變”和中國制造要靠人才支撐向優質制造升級。第三段闡述了“中國制造2025”,需要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立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需要,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政策措施,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給定資料3—5”要點較明顯,稍加概括即得出中國制造具備的其他主要特征。“給定資料6”中的6個自然段闡述了中國制造業需要有工匠精神作為堅固的基礎。
在將所有要點提煉出來后,考生要對其進行合并、加工,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組織,以體現作答的條理性。
點此查看:2017上海市考申論(B卷)試題 [page]
3、結合給定資料,分析“工匠精神”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答案要點】
本題要求分析“工匠精神”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屬于關系型綜合分析題,我們首先需要確定關于“工匠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材料是哪幾則,然后精讀相關材料,從中總結二者關系。作答此類題型,一般按照“簡要闡述關系—拆解關系,分別詳解闡述—論述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的思路組織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本題的作答要求中提到“聯系實際”,綜合分析題很少有此項要求,考生要加強重視,答案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展開。
閱讀材料可知,“工匠精神”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我們在作答時,應首先點明這一點,然后再進行具體分析。材料7~10重點介紹了“工匠精神”與民族復興的關系,圍繞這一方面,材料7~9分別從“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強國戰略”“國民新素質”三個角度論述工匠精神對其的影響,這是我們作答本題的要點來源。根據這三則材料我們可以得知:無論工匠精神所制造的產品,還是它所體現的職業道德,乃至背后人的素質,都與一個民族的尊嚴、生存與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工匠精神所體現的中國人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體現的工匠們的敬業精神,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工匠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由于當前工匠精神的缺乏,導致我國一系列的產品問題和社會問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必須弘揚工匠精神。
4、圍繞“腳踏實地,實現民族復興”這一主題,寫一篇文章。
【參考例文】
弘揚工匠精神 走制造強國之路
從德國的工業4.0到美國的制造業回歸,一股強勁的制造業復興浪潮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中國制造2025計劃,則明確顯示了中國要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強國的信心和決心。而提振制造業最核心要素的不再是投資和產量,而是對卓越品質的不懈追求,是歷久常新的工匠精神,它維護的中國制造的品質尊嚴,打開的是一條制造強國之路。
工匠精神是先進制造的軟環境。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品質高度負責的精神,在講求發展速度量化指標的追逐中,品質追求被遺忘,由此帶來的后果是消費者的不信任,不僅在海外賣不上高價,更在國內遭遇冷落。為了獲取追求卓越的軟環境,打上美國制造的標簽,中國廠商紛紛投資美國建廠。其實,在中國民間并不缺乏這種卓越的品質追求,所缺的,是對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環境。走制造強國之路,必須構建適應先進制造的軟環境,呼喚曾經久違的工匠精神,培育國內精益求精的文化,這是中國制造實現鳳凰涅槃的關鍵之舉。
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實現轉型的關鍵。俗話說,慢工出細活,一個浮躁的社會環境不可能孕育出追求卓越品質的文化。追求卓越品質精神的缺乏導致中國產品長期處于國際產業分工的下游,一方面消耗了巨量的資源和勞動力,另一方面卻利潤微薄,中國制造信譽被嚴重敗壞。中國的國內資源環境已經不允許這種粗放式的發展繼續進行,要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就必須提倡追去品質卓越的工匠精神,從華為到小米,追求卓越的中國制造正在世界舞臺頻頻亮相,這是工匠精神的復興,也是中國有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工匠精神是從大國走向強國的理性之路。一個連合格奶粉都不能生產的國家,無論從發展數字上多么輝煌,也難以成為真正的大國。產品制造和民生緊密相連,制造不僅是一種商業行為,更是社會民生環節中不可或缺的物質財富生產,工匠精神,說到底還是一種企業對社會負責的精神。同時,制造也是社會文化生產中承載文化精神的重要過程,從這個意義談,工匠精神是文化精神的深入的探索和傳承。產品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軟實力,積極喚醒工匠精神,是實現國家進步的和平崛起的力量,是從大國走向強國的理性之路。
中國曾是一個能工巧匠輩出的國度,中國的產品曾經被全世界譽為珍品,工匠精神是深藏在民族血液深處的傳統。呼喚工匠精神,構建先進制造的軟環境,積極推進產業轉型發展,不僅推動著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更是實現民族復興道路的必然之選。
看過“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