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申論考試寫作范文
國考申論寫作范文篇一:
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考量。《禮記·大學》明確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發展放在“平天下”這樣一個宏闊的視野里來看待。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幸福觀,強調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認為,“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盡倫”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實現個體幸福,“盡制”就是心懷天下為社會謀福利。老子認為,“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強調與別人分享快樂可以使自己更快樂,為別人奉獻才能體現自己的幸福。墨子認為,造成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是“眾人之不愛”,實現幸福的根本途徑是“兼愛”,也就是將愛無私地散播于全社會。這種反對自私自利,主張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的幸福觀,對當下社會形成和弘揚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意義。
以堅守志向為快樂,以責任擔當為幸福。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諸子看來,一個人即使生計維艱也不能見利忘義、喪失操守,不能因為外在誘惑而喪失氣節,不能因為外在壓力而改變主見。只有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先秦許多思想家始終以心中的幸福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時運不濟、屢遭困頓也不改志向,而是堅忍不拔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因為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正因為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他們才會苦讀圣賢之書、深究經世濟民之道,積極為百姓的幸福謀利解難、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盡職盡責,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為天下人幸福勇于擔當奉獻的責任意識,今天仍值得大力傳承與弘揚。
國考申論寫作范文篇二:
突破焦慮點,要講究策略,既改現狀、又不傷人。不僅需要解除編制的束縛,讓聘用合同規范清楚雙方的權利義務,還需要全面激發干部職工“干事業”的斗志。
在日前人社部舉行的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介紹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時明確表示,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
一提起“事業單位”四個字,不少人都覺得是“養懶漢”的地方。其實嚴格意義上講,高校、醫院、科研單位、新聞媒體等“事業單位”,更多還是干事創業的所在。今天的事業單位改革,包括編制管理、人員身份的改變等,最終的價值還是為了激發職工們的積極性,讓事業單位真正成為“干事業”的地方。
事業單位改革中,“編制”最受人關注,也最容易被理解為“鐵飯碗”的代名詞。盡管有較為復雜的歷史成因,但傳統的編制與編制管理辦法,確實帶有計劃經濟的烙印,存在“進來容易出去難”的問題,人浮于事、低效率的狀況比較突出。而從一些試點單位反饋的情況來看,傳統編制向“全員合同聘用制”的過渡,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激勵機制,讓干活的人多了,想走的人也方便了。
正如人社部介紹的下一步事業單位改革思路,編制問題的解決與優化仍然是核心與關鍵。“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注定會直接影響上千萬職工的切身利益。長遠來看是好事情,有利于事業單位回歸公益屬性,同時適當引入市場化、企業化的激勵要素,促進生產力的解放。而短期來看,“動誰的奶酪誰也不樂意”。這是改革的焦慮點。
突破焦慮點,要講究策略,既改現狀、又不傷人。比如,取消編制的過程中,該撥款的要繼續財政負責,該解決的歷史包袱不能簡單扔給社會,那只會重蹈當年國企改革的覆轍。說到底,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事業單位煥發活力,讓大家更好地看好病、教育好孩子、多出科研成果、多寫好報道,并不是要“改黃了”“改沒了”。
另外,改革要始終注重人的作用。之前,社會上對事業單位中的論資排輩、官僚習氣意見很大,有的地方為了評職稱、晉級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有水平的人、有業績的團隊如何獲取相應的榮譽與績效,這才是改革的“必答題”,也是編制去留之外,我們更應關注的議題。這方面,如專家所言,探索“公益”和 “市場”兩條腿走路是解題的難點。
更進一步說,事業單位改革的整體性同樣重要。不僅需要解除編制的束縛,讓聘用合同規范清楚雙方的權利義務,還需要全面激發干部職工“干事業”的斗志,比如之前的醫師多點執業,便讓患者與醫生雙方獲益良多。要從國情出發、從老百姓的具體需要出發,分行業、分類別,一步步地走好這盤事業單位改革的大棋局,激活改革所涉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提升工作效能,釋放改革紅利。
國考申論考試寫作范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