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寫作熱點時評
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沒有什么能撼動和平正義的力量
和平是美好的,但總有人以此之名肆意妄為。英國近日公布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認定英國卷入伊拉克戰爭是錯誤決定,時任首相布萊爾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布萊爾辯護稱英國卷入伊戰是由于“情報錯誤”所致,堅稱當時做此決定是為了讓英國和世界都“更安全”。這場美英主導,繞過聯合國安理會而發動的戰爭,也是假世界和平之名,卻讓伊拉克這個主權國家從此陷入深淵,伊拉克人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此,中東更加動蕩,恐怖主義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一些霸權國家,以所謂的戰略思維,強加給這個世界的動蕩,最終讓人民飽嘗苦果。對這樣慘痛的教訓,一些國家并沒有進行深刻反省,卻有變本加厲之勢。
中國一貫奉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不搞武力威脅,也不炫耀武力。但是,中國的發展,卻沒來由地引起了一些守成國的惶恐和不安,它們以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來對待中國,炮制“中國威脅”的論調,視中國的和平發展為現實或“潛在”的威脅。圍繞南海爭端更是鼓噪不斷。在菲律賓單方面訴諸國際法庭對南海問題進行仲裁的背后,是美國以捍衛“航行自由”為名助陣施壓,世界局勢真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曾記否,1839年,當英國政府得知中國禁止鴉片貿易,英國外相巴麥尊勃然大怒,聲稱對付中國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揍它一頓,然后再做解釋”。歷史的隱痛讓中國人民難以忘懷,如果今天還有人以這樣的囂張蠻橫來欺凌中國的話,恐怕是看錯了形勢。今天的中國,“不覬覦他國權益,不嫉妒他國發展,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擲地有聲的講話,傳遞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心聲。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今天的中國人民,有維護世界和平正義的決心,也有捍衛領土主權的能力。我們將堅定地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沒有什么能撼動我們的意志和決心。
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有中國內核才能立于不敗
大力推動原創節目,不僅是出于文化創新、文化競爭的戰略考慮,更具有現實的利益關切
日前,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宣布“中國好聲音”節目名稱歸屬案復議結果,維持此前的保全裁定。浙江衛視旋即聲明,“2016中國好聲音”節目將暫時更名為“中國新歌聲”。此次裁定,并不意味著已判定該節目名稱花落誰家,爭議雙方還將通過司法訴訟的途徑確定最終歸屬。
這場糾紛之所以引人關注,固然因為該節目的知名度,還因為一波三折——前不久,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仲裁庭駁回版權方荷蘭某公司對其擁有“中國好聲音”五個中文字節目名稱的宣告要求,就在人們以為7月中旬即將開播的新一季節目還能出現“中國好聲音”時,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復議,“冷凍”了“中國好聲音”及相關注冊商標。而中文名稱到底歸誰,更留下幾分懸念。
版權問題的復雜性由此可見一斑。相比歐美,我們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無論是意識還是實踐,都起步較晚,在嫻熟運用知識產權規則方面,未來很長時間或許都需要補課。另一方面,當越來越多的國際模式被引進,本土化的定名、創作,究竟該如何認定,是否應該承認和保護,也需進一步明晰。好在,這起糾紛的司法訴訟正在進行中。相信后續的判決,不僅會成為一堂富有意義的“版權普法課”,也會指引國內引進方的行為。
當然,眼下最該聆聽的,恐怕是來自燦星總裁田明的那個“最大體會”。作為“中國好聲音”前4季的制作方負責人,面對版權糾紛,他感慨:“只有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事實上,就像一些人所說,即使司法最終裁定燦星仍然可以使用“中國好聲音”,可即便贏了官司,判決前的這段“禁用”,或許已將制作方此前的努力耗損不少。版權有風險,引進需謹慎。原創,才是王道。燦星的痛感,是不是更可以讓那些正熱衷于引進海外模式的電視臺或大眾文化提供者們,冷靜下來、調整發力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力推原創節目,不僅是出于文化創新、文化競爭的戰略考慮,更具有現實的利益關切。文化市場繁榮和自主創新能力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文化需要源頭活水,引進國際版權也能引發“鯰魚效應”,但本末不能倒置。
在爆炸式成長中的中國綜藝市場,如何終結簡單的“模式輸入”?如何解決持續的原創短缺?又如何產生拿得出手的文化產品?毋庸置疑,“中國內核”是激發出來,而非保護出來的。其實我們的一些優秀本土原創節目,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好歌曲》等,之所以收獲良好口碑,靠的也不只是對市場的把握能力,還有精當的制作水平。因此,引進海外綜藝模式不可怕,但在這個過程中,激發自己的文化想象力,培養將想象力“變現”的專業隊伍,才是正確的拿來主義。
在今年的上海電視節上,打造綜藝的“中國模式”引發業界熱議。的確,如此龐大的市場,我們必須重視和把握。模式也好,名稱也罷,歸根到底是靠作品、內容說話。我們能夠把一檔引進的節目模式打造成為表達中國文化、傳遞主流價值的“中國好聲音”,經過這么多年的培育和磨礪,又何懼打造完全擁有“中國模式”的更多更好的節目?
我們理應擁有這樣的文化自信,也理應堅定這樣的文化之路。
公務員申論寫作熱點時評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