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評論
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時評:以改革之力解“臨時工”之困
“臨時工”是現實中存在很久的群體,卻也是法律上并不存在的概念。電視劇《生命中的好日子》,一開頭就呈現了上世紀70年代清退國企臨時工的場景。到上世紀90年代轉變勞動用工體制,用人單位以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臨時工”這一說法在法律意義上不再存在。不過現實生活中,雙軌制用人模式,還是讓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里的勞動合同制人員、勞務派遣人員、臨時借調人員等被視為“臨時工”,而且情況并不鮮見。
存在,就證明有需求。編制不足與事務繁雜之間的矛盾,是不少地方“偏愛”臨時工的主因。現代社會治理越來越精細化,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職能不斷擴展,人員需求量增加,而編制配額卻難以跟上。比如,有地方的城管部門反映,其工作職責多達100多項,城市也越來越大,編制卻卡得嚴,只能招臨時工來分擔任務。理順體制機制需要時間,事實上的“臨時工”恐怕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繼續存在。
值得重視的是,由于不少輿論事件中,暴力執法、上班打牌、公車私用、雷言雷語常常和“臨時工”聯系在一起,有人由此形容,臨時工有雙面屬性:犯事兒與扛事兒、干活與頂雷、“壁虎的尾巴”與“鴕鳥的屁股”。到底是被推到了矛盾第一線還是本身就在制造矛盾?究竟發生在個別領域還是具有普遍性?當行政機構尤其執法部門成為矛盾焦點,行政權力被“外包”后,如果沒有科學管理、不建章立制,“臨時工惹禍”“臨時工擔責”就難免不斷上演,損害的是法律嚴肅性,侵蝕的是政府公信力。
清理和清退臨時工,是一個很合理卻也很艱難的過程。去年底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中要求,2016年年底前,各地各部門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一次嚴格清理,未經執法資格考試合格,不得授予執法資格,不得從事執法活動。但是,即便合理的政策設計,實施起來也存在一些現實困境。比如,解決不了編制員額與職能事務的匹配問題,就沒辦法無視需求;解決不了法律上的身份認定問題,在招用管理甚至協助執法上很難于法有據。立足實際,分階段、分步驟、分領域、分類別地在編制與人員配置上下功夫,才能更有效率地讓政策落地。
臨時工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從“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轉變的問題。從身份到崗位、從差異對待到同權利等義務,用人管人要實現質的突破,還要在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來統籌考慮。人員聘用,要建立在崗位需求之上,一崗一職、一職一責,不以身份定高下,更不以固定與流動、長期與臨聘來區別對待。而這,無疑需要從理念到制度全方位的提升,需要人事管理改革上更深入的探索。
在觀念層面摒棄“臨時思維”,在制度層面建立“長效機制”,才能讓臨時工問題的解決成為一個寶貴契機,完善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水平。
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時評:互聯網金融擠盡泡沫是春天
互聯網金融行業在歷經了野蠻生長、風險頻發、監管收緊的階段之后,如今面臨變局,這也意味著轉型機遇的出現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行業在蓬勃興起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亂象。不斷曝出的風險事件,更是讓大家談虎色變,似乎互聯網金融成了“P2P圈錢、跑路”的代稱。有鑒于此,國務院近日組織14個部委召開電視會議,將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輿論認為,此舉將有助于營造一個更加成熟、規范的行業環境。
隨著監管的升級,另一種觀點開始出現,即認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或將“步入冬天”。持此論者認為,目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日子舉步維艱,籌錢越來越艱難。數據也顯示,今年一季度,近百家P2P網貸平臺主動關停。然而,這一觀點錯誤理解了規范與發展的關系,政府對這一行業的整治更不是所謂“打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互聯網金融,核心詞就是“規范發展”。規范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規范是前提,發展是根本。
事實上,掃描一下行業現狀就能看到,一些平臺倒掉的同時,互聯網金融融資并未遇冷。今年平安陸金所、蘇寧金服等幾家互聯網企業先后宣布獲得巨額融資。日前,螞蟻金服又宣布完成B輪融資45億美元,成為全球互聯網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私募融資,提振了整個行業的信心。可見,互聯網金融平臺仍被市場認同,并到了發展壯大的階段,遠非有些人所說的“步入冬天”。
與其說互聯網金融行業遇冷,不如說,這一行業在歷經了野蠻生長、風險頻發、監管收緊的階段之后,如今面臨變局,這也意味著轉型機遇的出現。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領域的補充,特點在于金融模式的創新,以及新技術的應用。第三方移動支付、網上銀行、小微貸款、保險、股權眾籌等,都屬于“互聯網+金融”的范疇,在這些領域內運用互聯網技術創新的空間非常大。一些互聯網平臺恰恰是把住了金融創新的脈搏,才得以準確捕捉市場機遇。未來,不符合監管要求的、實力薄弱的平臺將會出局。不創新、不轉型就有被淘汰的風險,而優勝劣汰正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成長的必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供了可以發揮重要服務的機遇。服務于供給側改革大局,互聯網可以使得金融更好地聯通工商領域、惠及千家萬戶、服務國計民生。譬如,通過大數據支持,能夠幫助生產者進行有效的供給,精準地匹配需求,對消化庫存和產能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在創業創新過程中,一些小微創新創業者的資金需求往往被傳統金融機構忽略,互聯網金融則可以為這些創新創業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實現金融資產和需求之間的精準對接,從而滿足創新創業者的資金需求。而在支持“三農”投資、精準扶貧等方面,互聯網金融都可以發揮重要的補充作用。
互聯網不會顛覆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互為補充。政府在監管從嚴的背景下,不能忽視對互聯網金融的扶持。監管從嚴不意味著增設不必要的門檻,簡政放權扶持小微企業成長的政策也不會變。服務大局,助力經濟轉型,普惠民生,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正途。行業整治,不意味著寒冬的到來,恰恰意味著屬于互聯網金融的春天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