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天津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強化“零死角”反腐預期
去年8月,中共中央印發(fā)《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明確了巡視組的履職責任,在制度層面推進巡視工作進一步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以此為契機,各地紛紛出臺意見、措施,著眼于完善巡視工作。在這種背景下,從中央到地方,形式多樣的“回頭看”也漸成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增強履職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江蘇常州武進區(qū)紀委對2015年辦理的信訪件進行排查并開展“回頭看”,回訪舉報人、征求群眾對處理結果的意見,收獲到良好效果。
俗話說,“縱貪欲如落水”。不定期“回頭看”,時不時“回馬槍”,有助于打破少數腐敗分子的“避風”心態(tài)、僥幸心理,防止“破窗效應”。正如廉政專家所言,通過“回頭看”可以傳導壓力,讓巡視監(jiān)督像一把利劍,時刻懸在頭上。更重要的是,這也向全體黨員干部明確傳遞信號:中央正風肅紀是常態(tài)工作,“打虎拍蠅”不僅劍指每一處角落,而且堅持久久為功,千萬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黨的以來,中央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始終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堅決懲治腐敗,凝聚了黨心,贏得了民心。“實時更新”的肅貪反腐成果,印證著懲防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絲毫未減,也是對“運動式反腐”“權力式反腐”等論調的現實回擊。也應看到,反腐利劍高懸,讓腐敗現象趨于隱蔽,有的人甚至“在位預約、退休受賄”,玩起了“期權腐敗”。要想讓每一個尸位素餐、蠅營狗茍的腐敗分子無處逃遁、不敢妄想,關鍵是要織細、織密制度之網。
實際上,隨著《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法規(guī)條例的頒布或修訂,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時代要求下,黨內法規(guī)體系逐步健全,反腐邁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持之以恒對抗腐敗,就必須依靠制度、堅持法治。一方面,矢志增強制度的剛性,通過法治方式為反腐賦權,助力反腐敗工作馳而不息、不受干擾;另一方面,深化細化規(guī)定、條文,限制和規(guī)范權力,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讓權力真正運行在陽光下。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反腐是一場必須贏的價值觀較量,更是一場輸不起的生死仗。當前,全黨正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把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體現出的就是中央對黨的純潔性、先進性、戰(zhàn)斗性堅持不懈的追求。筑牢“零容忍”的反腐常識,夯實“零死角”的反腐預期,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必能促進黨員干部更清正、政府更清廉、政治更清明。
天津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別讓改革紅利“卡紙”
改革要順利推進、政策要切實落地,對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與配套工作是一個重大考驗。既需要吃透改革精神,更需要不折不扣,打通并確保“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的通暢
近日有媒體報道,自去年8月21日以來,沒有一家企業(yè)能從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拿到一張商標注冊證,原因僅僅是“商標局沒紙了”。媒體曝光當天,工商總局即就此事公開致歉,并稱紙張已經到位,承諾5月底前將積壓的商標注冊證全部發(fā)放。
因為一個部門“卡紙”,商標注冊證全部斷供,如此“低級”問題出現,難怪人們“難以理解”并有各種調侃與質疑。這些調侃的背后,是對慵懶散漫工作作風的諷刺,對有關部門履職能力的懷疑。盡管工商總局迅速給出了回應,但紙張采購部門為何成了“樹懶”?手續(xù)流程為何繁瑣至此?具體經辦問題出在哪里?都有待進一步澄清說明。
隨著我國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進,商標注冊量一直在猛增,這給提前預估和精準協調帶來了新難度。然而,從去年8月商標注冊證因缺紙停發(fā),到今年1月發(fā)布采購公告,并不是沒有解決問題的時間。事實上,根據中國政府采購網上的信息,從2016年1月14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辦公廳資產處發(fā)布“商標注冊證采購項目采購公告”,到1月26日,采購項目成交,僅僅用了12天。可見,盡管注冊證用紙?zhí)厥猓⒎请y以采購,更非“洛陽紙貴”。
有人估計,這7個月來,有數量巨大的注冊商標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商標注冊證是商標權證明也是商標維權的法律憑證,因為證件遲遲不到位,這7個月中,不少企業(yè)的產品被天貓、京東和各大超市下架,不少商標侵權案件的維權不得不擱置下來。一個部門的不作為,讓不少企業(yè)與個人很受傷;一個環(huán)節(jié)上的慵懶懈怠,會導致整個產權保護鏈條脫節(jié)。認識到一張紙背后的利益關切,才能真正做到想商標申請人之所想。
近年來,很多部門都為對接改革“最后一公里”付出了不小努力,成效有目共睹。拿工商管理部門來說,自《商標法》修訂以來,為方便商標申請人注冊,就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進商標注冊便利化、推動營造良好的品牌發(fā)展環(huán)境。僅從企業(yè)項目審批看,以前三個月辦下來的手續(xù),有些地方現在三天就能搞定,以前要跑遍十幾個分管部門蓋章,現在到“一站式”窗口兩次就能解決。
然而,流程優(yōu)化從來都需要系統推進。如果僅僅是降低了注冊門檻、簡化了對外流程,卻沒有降低內部的協調溝通成本,改變部門推諉的工作機制,只會導致 “采購環(huán)節(jié)手續(xù)繁瑣、部門銜接不暢”。我們都說,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容易。事實證明,假如缺乏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問責意識,薄薄一張紙也可能成為“最后一公里”的障礙。小處不改,必耽大局,老百姓也就難以真正從簡政放權中受益,良性的行政服務生態(tài)也難以確立起來。
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這次,“紙”上的教訓非常深刻。捅破惰政的“窗戶紙”,照見更多積弊,還需各級領導干部、各單位部門自省、自查,明確職責,改變作風。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惠及民生、盤活市場的紅利政策還會相繼推出,但改革要順利推進、政策要切實落地,對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與配套工作是一個重大考驗。既需要吃透改革精神,更需要不折不扣,打通并確保“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的通暢。只有堅決克服消極懈怠的工作態(tài)度、強化政府的服務意識,改變不作為、不會為、不善為的工作作風,跟上改革節(jié)奏,才能杜絕“卡紙”事故,讓人民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