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秦漢至明清時期(2)
八、中外經濟和文化交流
1.兩漢魏晉時期中外交流的初步發展
西漢武帝時,張賽通西域,西域各國派使者到漢朝回訪。張賽以及東漢班超通西域,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東起長安,經河西走廊等地,過西亞,抵地中海東岸,轉達羅馬各地。從公元前2世紀起,以絲和絲織品為主的大量中國商品由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
印度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時逐漸傳播開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唐朝時中外交流的拓展
(l)唐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盛,同亞洲各國,尤其是朝鮮、越南、日本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這與唐經濟發達、文化高度繁榮有關,也與唐朝采用全方位開放和高度自信有關。
(2)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全面學習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遣唐使團中,既有官員,又有留學生,學問僧、各種工匠。唐朝也遣使日本,中國僧眾、商人也渡海去日本,傳播唐文化和佛學,進行商業活動。
(3)唐朝與天竺(今印度半島)多次互派使節,唐朝學習天竺熬糖法,天竺醫學、天文歷法等也傳人唐朝。
(4)公元651年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建立了聯系,輸出絲織品、瓷器、紙張、鐵器、金銀器、大黃等,輸人珠寶、香料、象牙、藥材、胡麻、胡桃、金幣、銀幣等。
(5)在中外交往過程中,唐朝首都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會。
3.宋元明時期中外交流的全面發展
(l)北宋時,海路貿易開始發展,向高麗、日本、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輸出絲織品、瓷器、茶葉、糧食、礦產品,輸入香料、珠寶等;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地,設立市舶司負責外貿的檢查、抽稅,稅收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2)南宋的外貿遠超北宋,通商的國家多達50余個,指南針、火藥與火器先后傳入阿拉伯、歐洲;南宋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年收稅達200多萬貫,超過北宋一倍多。
(3)元朝疆域遼闊,國力強大,對外交通發達,元朝統治者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主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元朝和朝鮮、日本經濟文化聯系密切。元朝和歐洲、非洲經濟文化交往空前繁盛。《馬可波羅行紀》對中國富庶的描述,成為新航路開辟的誘因之一。
(4)明成祖時一度實行較為開放的對策,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鄭和下西洋的日的是側重于政治方面的,意在宣揚國威,開拓朝貢貿易;但這是次主動外交,是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和航海史上的罕見壯舉。鄭和下西洋后,加強了中國與南洋的聯系。明朝時江浙閩粵出海謀生的民眾多達數萬,他們帶去了鐵犁、鐵鋤、制糖和采礦工具,對南洋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
4.明末和清朝時中外交流的擴大和蛻變
明清時期,由于實行閉關政策,封建統治者對已勃興的西方資本主義不了解,中西發展有了差距,中國處境日益被動。此時期中外關系向兩方面發展:一方面,經濟、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圍內發展;另一方面,面對西方侵略日益逼近的殖民活動,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矛盾日益尖銳,直至成為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
(1)在對外關系上與隋唐宋元相比,失去了主動性。如康熙七年(1668年)荷蘭、葡萄牙遣使要求開放通商,但只準其在人貢時附帶進行貿易;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兩次派遣使團來訪,提出外交和通商要求,但均被拒絕。
(2)對外政策在整體上是趨于保守和內向。從明朝開始間或實行海禁,如嘉靖二年(1523年)曾嚴申海禁,清朝前期亦曾一度實行禁海閉關,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受到不利影響。
(3)在科學文化交流中,中國輸出的越來越少,而西方輸入的越來越多,包括近代的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武器制造技術等。
(4)在經濟交流中,1686年曾開放海禁,在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設立海關,允許外商在南方沿海地區經商貿易;但到1757年又收縮為廣州獨口通商,并建立行商制度實行壟斷貿易,把廣州“十三行”作為惟一的外貿機構。即便如此,中國與西方的貿易也有大幅度的增加,絲、茶、瓷器出口大量增加。
(5)明中期后,出現樓患。戚繼光和俞大猷的抗樓活動,基本上肅清了東南沿海的樓寇,鞏固了海防。西方侵略者開始凱覷中國,1553年,葡萄牙用欺騙手段取得澳門居住權,繼爾強行租占。明末,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
(6)清朝康熙帝以武力反抗侵略,通過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打敗俄軍,迫使沙俄簽訂了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系列反侵略斗爭的勝利,保證了祖國領土的完整,打擊了西方侵略者。
(7)明清之際,西方教士來華。他們采取學術傳教的方式,西學東漸,加強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九、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演變
1.教育制度
周代時已有比較完整的教育制度。王朝有辟雍,諸侯國有浮宮,皆為大學。地方各級設鄉學。春秋戰國出現了私人辦學,如孔子收弟子三千。漢代時,漢武帝設太學,以五經博士為師,學生稱博士弟子,東漢時改稱太學生。蜀郡太守文翁首創郡屬學校,武帝下令推廣。平帝時規定各級地方學校的名稱為:郡、縣稱學,鄉稱庫,聚稱序。
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唐朝出現了分科辦學的教育制度。國子監(國家教育管理機構)所屬學校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種,均為貴族官僚子孫而設,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另設有書學、算學、律學,各學畢業生皆可參加科舉考試。太醫署所屬醫學分科有按摩科、針科、藥科。司天臺所屬有天文學、歷數學、漏刻學。太仆寺所屬有獸醫學。宋代沿襲唐代官學制度,新辟書院,著名者如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等,其特點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開展不同學派的學術交流。
明清時代,國子監成為朝廷辦的大學,明代有北京、南京兩監,清代只有北京一監。其長官稱祭酒,副長官為司業,學生稱監生。學生來源有四:秀才中的貢生、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捐錢買來的資格和舉人。地方上的府、州、縣學,只有秀才才能入學,實際上是管理秀才的機構。生員人學須專治一經,并分學禮、射、書、數四科。各地書院也在發展,如明代無錫的東林書院、清代姚鼎主講的鐘山書院等。此外,民間有相當于小學的蒙館、家塾等。
2.科舉制度的形成和演變
科舉萌生于漢代的察舉制,其方法是由地方推薦賢良文士,經過對策、試用再授官職。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官人法”,選官權力為世家大族把持,導致官吏腐敗,出身低微的士人無進身之門。到隋唐時科舉制正式形成,隋場帝始設進士科,以文學取士;唐代增設明經、明法、明算、明書、秀才等科,重要的為進士、明經兩科。宋代科舉基本沿襲唐代,又有所改變:(1)經王安石變法,并多科為進士一科。(2)考試內容,從唐代以詩賦取士改為考經義,即解釋五經意義。(3)考期從原來的一年或兩年一次,改為宋英宗時的三年一次。(4)殿試由唐朝的偶爾為之,改為必需的定制,由皇帝主考,進士成了“天子門生”。(5)增設鄉舉一級考試,考進士之前必先經地方考試通過,明清時又增考秀才一級的院試,由此改變了唐朝考進士之人,由地方推薦即可,不一定通過地方考試的做法。
3.院試、鄉試與會試制度的確立
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固定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院試錄取秀才,考生稱童生,先要通過由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知府主持的府試。考官由中央派各部進士出身的官員擔任,明代稱提督學院或提督道,清朝稱學政,俗稱學臺,其地位與本省總督、巡撫平等。考試分別在各府進行,分兩場,正場考八股文二篇、試帖詩一首,復試場考八股文一篇,試帖詩一首。鄉試錄取舉人,考生為秀才,考官從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和翰林中選任,級別比學政高,每屆每省派正、副主考各一。考試分三場,第一場考八股文七篇,二、三場考表、判、策、論和試帖詩。會試錄取進士,考生為舉人,考官由皇帝欽命,考試分三場,每場三天,由皇帝命題。殿試決定狀元、榜眼、探花等名次,參加者為進士,由皇帝親自主持。其后還有朝考,以分配官職。
十、科學技術的發展
1.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1)西漢時期人們已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東漢宦官蔡倫于公元105年改進造紙術,制成植物纖維紙。
(2)《周骸算經》中勾股定理早于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定理500年。《九章算術》涉及現代初等數學中的算術、代數、幾何的大部分內容。南北朝時數學家祖沖之將圓周率數值精確計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數值準確計算到小數點后七位數的數學家。
(3)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可測定地震方位,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年。
(4)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療原則,還記錄了三四百個藥方,有些至今仍在沿用。東漢末名醫華佗發明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醫生。
(5)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寫的農書《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農民的生產經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
2.隋唐兩宋時期
(1)隋朝李春營建的安濟橋(即趙州橋)為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隋唐時我國已有雕版印刷,現存世界上最早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剛經》。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3)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出子午線長度。北宋時廣泛用磁針指南,進而制成用于航海的羅盤針。
(4)唐代已有火藥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北宋火藥、火器制造技術提高,火器有火箭、突火炮、火炮。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及漢代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5)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著《千金方》一書,記載了800多種藥物和5000多個藥方。
(6)宋代科學家沈括著有《夢溪筆談》一書,記述了我國古代許多科技成果。
3.元明清時期
(1)元代郭守敬主持全國規模的天文測量活動,為世界空前。他編寫的《授時歷》精確程度與現行公歷幾乎相同,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2)明朝李時珍的巨作《本草綱目》是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藥物學著作,在世界藥物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明末徐光啟的優秀農學著作《農政全書》總結了我國農業科學的成就。(4)宋應星的科學著作《天工開物》總結了明朝農業、特別是各種手工業生產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十一、學術思想的變遷
(1)秦朝成立后,焚書坑儒,對儒家等學派實行專政。漢初以道家無為思想為指導,兼采儒、法各學。到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尊儒術”,漢元帝獨尊濡術,從而促進了儒學的發展。
(2)東漢思想家王充是一位富有戰斗精神的唯物論者,著《論衡》一書,否定天有意志,批判迷信鬼神。南朝齊、梁之際的無神論者范縝著《神滅論》一書。
(3)宋朝在哲學思想上發生重大變化,出現了討論理氣、心性問題為中心的哲學思想,即“理學”,又稱為道學。理學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頤、程穎、程頤等,集大成的學者是南宋朱熹。理學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4)明末清初產生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尖銳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反對君權,對后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一定影響。顧炎武主張學以致用,反對空論。王夫之具有重視實踐的唯物主義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不依賴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
十二、文學藝術
1.文學
(1)兩漢。
①漢賦。漢初有八家賦,以枚乘《七發》最為有名;漢武帝時以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最有代表性;西漢后期以揚雄、東漢以班固和張衡的賦最有名。
②漢樂府。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
③散文。賈誼的《過秦論》、晃錯的《論貴粟疏》都是名作;桓寬的《鹽鐵論》、王充的《論衡》、崔實的《政論》、仲長統的《昌言》都是著名的政論著作。
④史學名著。司馬遷寫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班固寫成了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2)魏晉南北朝。
①建安詩。以曹操、曹巫、曹植和“建安七子”為代表。
②陶淵明的田園詩。
④南北朝時,北方各民族樂府民歌占有重要地位,杰出者如《救勒歌》、《木蘭辭》。⑤文學評論。曹丕的《典論•論文》評論了建安七子各種文章的體裁、特點、風格;劉解的《文心雕龍》具有很高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價值;鐘嶸的《詩品》論述了詩體源流、歷代詩人的風格和成就。
(3)唐宋元。
①唐詩宋詞。唐詩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著名詞人有蘇軾、辛棄疾、李清日召
②著名的散文作家韓愈、柳宗元與宋代歐陽修、蘇詢、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③唐宋傳奇。傳奇小說于唐初出現,到中期發展起來,代表作有《長恨歌傳》、《會真記》、《玄怪錄》等,為以后小說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④元曲。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元曲有許多優秀作家和作品,關漢卿最著名,他寫過60多種劇本,代表作是《竇娥冤》。
(4)明清。
①戲劇。代表作品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②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此外,還有《金瓶梅》、《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鏡花緣》、《儒林外史》等;短篇小說有“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聊齋志異》等。
2.藝術
(1)東晉王羲之的書法和顧愷之的繪畫,云崗石窟和龍門石窟的壁畫藝術。(2)唐朝書法藝術名家輩出。唐中期顏真卿將篆、隸、行、楷四種筆法結合起來,創造了新書體,稱“顏體”。唐后期柳公權吸收諸家之長,自成一體,稱“柳體”。宋代書法趨向成熟,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原指蔡京)為四大書法家。唐代繪畫繁盛。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風俗畫代表作。
十三、宗教源流
1.佛教
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來長安,博士弟子景廬從其學佛經,佛教開始傳人中國。東漢明帝時,蔡音到印度學佛經,回國后在洛陽建白馬寺,翻譯佛經。魏晉時佛教開始向民間發展,開始有了寺院經濟。南北朝時,佛教有了更大發展,皇帝大多崇佛。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時期。西藏的佛教亦在唐朝傳人,后發展為藏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其主要特點是政教合一、“活佛轉世”。由于藏族僧人稱“喇嘛”,所以一般人稱西藏佛教為喇嘛教。值得注意的是從隋到唐出現了8個佛教宗派:隋出現了天臺宗、三論宗;唐出現了唯識宗、律宗、賢首宗、禪宗、凈土宗、密宗,這標志著佛教的中國化,也標志著它的成熟。宋元以后佛教逐漸衰落。
佛教教義傳播最廣的是“三世輪回”與“因果報應”,它的消極方面是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識,使其逆來順受;積極方面是有利于社會安定。
2.道教
道教是方士的神仙思想、民間巫術、道家學說的某些方面結合而形成的。東漢順帝時,宮崇獻其師于吉所得神仙書《太平經》170卷。東漢末張角奉《太平經》為經典,建立太平道,組織領導了黃巾起義。順帝時,張陵(張天師)到四川鶴鳴山,以符水和中草藥為人治病,建立了“五斗米道”,與太平道同為原始道教。
兩晉南北朝時,道教大發展。晉代葛洪著《抱樸子》一書,主張儒道結合,用儒家學說治國安民,用道術養生修煉,宣稱他煉出金丹后,服用一半即能長生不死,由此建立了金丹道。
北魏寇謙之,本是天師道徒,后人篙山修道,稱太上老君親手給他《云中音誦新科之戒》,在道教增加了禮法的內容、得到了太武帝和司徒崔浩的支持,奉他為國師,使道教盛行,稱北天師道。
南朝時,道土陸修靜把天師道和金丹道二者結合,認為道佛“殊途一致”,著《齋戒儀范》百余卷,為道教制定了儀范,著《三洞經書目錄》,為《道藏》分類編目,由此建立了南天師道。
唐宋皆崇道教。唐朝皇帝自稱老子之后,高宗追贈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建崇玄館,把《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奉為真經。武宗時興道滅佛,道教更為昌盛。著名的道教學者有孫思邀、司馬承偵、呂洞賓、陳摶等。
到宋朝時,真宗尊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令王欽若領導編校道藏;賜江西龍虎山道土張正隨為真靜先生,’立上清官,天師道自此以此山為本。宋徽宗亦尊道貶佛,自號教主道君皇帝。
宋以后道教流派以全真道、凈明道、正一道(天師道)為主。全真道的創始者是金朝道士王重陽,其中心思想是儒釋道三教合一,主張教人應讀《孝經》、《心經》、《道德經》,修道的根本是寡情少欲、心地清靜。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正式建立全真道,曾受成吉思汗尊崇。凈明道興起于南宋,元以后歸人正一道;亦主張三教融合,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修持準繩。宋以后,南北天師道合一。元世祖令36代天師張宗演領江南道教,元成宗又授38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元以后到明清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天師)兩派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