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知識考點講解
第一節 先秦時期
一、早期的人類
(l)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發現于云南元謀,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2)藍田人,距今約80萬年,發現于陜西藍田。
(3)北京人,距今約70萬一20萬年,發現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處于舊石器時代,已學會使用天然火。
(4)山頂洞人,距今約1.8萬年,會鉆石取火和制造骨針。
二、氏族公社
(1)半坡氏族,距今約五六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會制造陶器。
(2)河姆渡氏族,發現于浙江余姚,距今7000年。
(3)大墳口文化中晚期,發現于山東泰安,距今四五千年,處于父系氏族,晚期出現私有財產和明顯的貧富分化。
三、夏、商、西周王朝
1.夏朝
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繼承父親部落聯盟首領的地位,以王位世襲制替代禪讓制,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6世紀,夏架統治后期,社會矛盾激化,商湯起兵滅夏。
2.商朝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殷,故商朝又稱殷商。
商朝實行殘暴的奴隸制,如“人牲”和“殉葬”制度。
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自商朝。商朝的青銅器制造業十分發達,代表作品為司母戊大方鼎和四蚍階稹?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商封王殘暴異常,作“炮烙”之刑鎮壓人民反抗,周武王興兵,通過牧野之戰,滅掉商朝。
3.西周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公元前841年,發生“國人暴動”,這是我國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四、戰國七雄與變法圖強
1,大國爭霸與戰國七雄
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齊國的齊桓公第一個成就霸業,因其北伐戎狄,南御荊楚,成為公認的霸主。齊桓公去世后,宋國的宋襄公欲繼其霸業,被楚國打敗而身亡。晉國的晉文公、楚國的楚莊王又相繼稱霸中原,后晉、楚長期爭霸。接著,秦國的秦穆公想爭霸中原被晉國打敗,遂專力經營西方,成為西霸。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通過一系列兼并,最后乘」下的主要齊、燕、秦、韓、趙、魏、楚等七個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其中秦國通過“商鞍變法”,國力日漸昌盛,最后滅掉了六國。
2.各國的改革
公元前686年,齊桓公實行“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肥瘩分等差收實物稅(租)。公元前645年,晉國“作爰田”。在自己長期占有的耕地上實行輪流休耕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魯國推行“初稅畝”制度。
公元前350年秦國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人占有制。
五、青銅器和鑄鐵
商朝青銅器冶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水平,代表鑄造工藝水平的如司母戊鼎。中國的鑄鐵出現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到前6世紀末。歐洲在13一14世紀才使用鑄鐵,晚于中國18個世紀以上。
春秋后期,人們用木炭作燃料,用皮囊鼓風,冶煉生鐵。戰國時出現了生鐵柔化技術,西方在18一19世紀才出現這一技術,比我國晚了20個世紀以上。
春秋末出現百煉鋼;戰國時又出現了鋼件淬火技術。
鑄鐵、生鐵柔化、鋼三項技術的發明,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為生產工具的變革、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進步創造了前提。戰國時鋼鐵制品的使用迅速普及,如農具、工匠工具、婦女紉具、兵器等;出現了新的產業、行業;出現了都江堰、鄭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
六、諸子百家與《詩經》、《楚辭》
1.諸子百家
(1)孔子,名丘,儒家創始人,春秋魯國人,提出“仁”和“禮”的學說,興辦私學,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為孟子和荀子。孟子,名柯,主張“民貴”、“君輕”。荀子,名況,認為自然界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定勝天。
(2)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國人,是道家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主張“無為而治”,其觀點有辯證觀點,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鄙視富貴利祿,認為“有用”不如“無用”。
(3)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改”,反厚葬殉葬。
(4)韓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實行“法治”,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5)孫武,春秋齊國人,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孫殯,為孫武后代,著有《孫殯兵法》。
2.《詩經》與《楚辭》
(1)《詩經》,又稱“詩三百”,相傳為孔子編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楚辭》是以楚國民歌為基礎,經加工、創造而成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句子和篇幅均較長,適于反映較為復雜的思想內容,打破了《詩經》四言之限。楚辭的主要作家是屈原,其作品主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
第二節 秦漢至明清時期
一、秦統一六國與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六國,統一全國。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秦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且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通過“焚書坑儒”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有效地鞏固了統一。
秦建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有:
(l)皇帝制度,規定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贏政稱始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一切政事,最后由皇帝裁決。
(2)官僚制度,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分理眾務,由皇帝任免,執行皇帝命令。
(3)郡縣制度,分全國為36郡,郡下有縣,郡縣為地方行政單位,郡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二、封建政治制度的演變
1.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1)漢朝的分封制度改革。吳楚七國之亂后,漢景帝下令取消諸侯王治國與用人的權力。漢武帝進一步改革了分封制度:一是實行推恩分封,令諸侯王封嫡子以外的其他子弟為侯,以此分散其勢力,無力威脅中央政權;二是使諸侯“惟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
(2)唐朝后期至北宋的藩鎮體制及其革除。庸玄宗時,沿邊設9個節度使,掌區內軍事、行政、財政大權,區內各州刺史(郡守)為其下屬。安史之亂后,各節度使擁兵自大,傳位子孫或部下,不奉朝命,稱藩鎮。北宋建立后,收兵權于中央,節度使成為大臣與宗室的榮譽銜;中央設樞密使,掌握全國軍隊的招募、訓練、調動和給養等大權,但不領兵,而領兵將領沒有這些權力,使軍權掌握在中央。
(3)元朝實行的行省制。除腹里地區(今山東、山西、河北一帶)設中書省外,把全國劃分為嶺北、遼陽等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它原為中央派駐地方的臨時機構,后變為常設,再發展為行政區劃,初步奠定了歷明清至今的省區制度。
2.丞相制度的演變
從秦漢至明清,丞相制度的變化有以下幾次:一次是漢武帝設置中朝(內朝),以侍中、常侍、給侍中等名義由其親信官員組成。中朝官吏的特點是職祿低,權力大。
唐朝時,丞相由中書宮中書令、門下官侍中、尚書官左右仆射等共同組成。中書省負責奏報各方奏章,提出處理意見,起草皇帝制詔。門下省負責審查中書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擬制的奏抄,有不妥者駁還。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下設六部。除三官外,其他參加政事堂會議(決策機構)為丞相者,需加“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
明初朱元璋廢中書省與左、右巫相。六部直接秉承皇帝意旨辦事。又設武英殿、文淵閣等殿閣大學士“備顧問”,后稱“內閣”。成祖時,閣臣開始參與機務。其后,閣臣權位漸重,人閣者多為尚書、侍郎,漸漸掌握了如同巫相的權力。首席大學士,稱首輔,權力極重;清代相沿。
3.監察制度的演變
秦漢監察權原由最高行政長官行使,丞相下屬的丞相史、司直管監察;御史大夫(副丞相)下屬的御史中垂管監察。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集權,設13州部刺史,監察豪強和二千石郡級官吏的違法行為。又設直屬皇帝而又歸御史中承督察的司隸校尉,以糾察百官。這樣官吏之間就形成了互相制約監察的網絡。西漢末,御史大夫改稱徒有虛名的司空,御史中承改稱御史長史,成了御史臺的長官,這標志著中央政府專職監察機構、監察官的出現。唐朝御史臺的正副長官為御史大夫、御史中垂,職責是彈劫各級官吏違法行為、參與大獄審理。明朝御史臺改為督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專職彈幼百官,下設監察、巡按御史。巡按外出代天子巡查,權力很大。
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1.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1)春秋時期華夏族與其他各族雜居,互相影響,形成民族的大融合,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秦滅六國后,北征匈奴,遷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北)墾田開疆。不少匈奴人遷移到中原,逐漸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居住在今江浙、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兩廣的越族通稱為“百越”。秦滅楚后,先后降服了浙江越族、溫州一帶的東匝、福建境內的閩越、兩廣地區的南越和西販。在這些地區,建立了會稽、閩中、南海、桂林、象等郡。秦還遷徙50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
主要歷史特征是,在此時期,形成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幾個主要階段有:
①自東漢末,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西晉更出現了五族大遷徙的局面。
②三國時,蜀、吳政權注意對西南和江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
③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聯系加強,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的進程。
2.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1)唐朝的建立實現了第二次大統一,最西邊的北庭都護府轄地直達今咸海,最北的室韋都督府轄地到達今外興安嶺以北。
(2)五代遼宋夏金。
①契丹、黨項、女真等各少數民族自身發展中,各自產生杰出政治家,完成本民族統一,形成強大政權,彼此之間,與漢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
②民族政權并立及戰和之間,客觀上形成交流、往來、學習、融合的趨勢。
3.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元亡后,蒙古族分裂。明與瓦刺交戰。瓦刺衰落后,鞋靶與明和好,雙方加強經貿往來。
(2)明后期,女真后金崛起。明亡后,清軍人關,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居統治地位的大統一朝代。
(3)清統一后,對準噶爾貴族、回部貴族的分裂、叛亂勢力進行了平定;對土爾息特部回歸示以歡迎;對西藏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最終鞏固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了歷史貢獻。
(4)清設掌管少數民族事務機構,加強了各族間聯系,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
4,祖國疆域的奠定
我國疆域的奠定,是一個歷史發展和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過程,至清朝前期而基本奠定。除漢族長期勞動、生存的中原地區外,西藏地區、臺灣地區在元代正式成為中央政權的行政管轄區。東北地區唐代已進行有效治理,至清代,由于是滿族發源地,益受重視。清代加強了對青海、新疆等地的管轄。清政府抗擊沙俄對東北的武裝侵略,粉碎英國侵略西藏的陰謀,擊退廓爾喀軍隊對西藏的人侵,進一步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
清朝疆域空前遼闊,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近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到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四、農民起義與王朝更替
(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
(2)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推翻王莽政權。
(3)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公元184年,發起“黃巾軍”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政權。
(4)唐朝末年,發生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致使唐朝衰落。
(5)元末農民起義,主力是紅巾軍,最后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
(6)明末農民起義,兩大主力為李自成和張獻忠,提出了“均田免糧”的綱領。
(7)清末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
農民起義的目的在于反對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農民起義的矛頭一般直指國家政權及其政策。其目的在于要求平均、平等,如北宋王小波起義的“均貧富”、南宋鐘相起義的“等貴賤,均貧富”、明末李自成起義的“均田免糧”,都說明了這一點。
五、王朝盛世的出現與衰落
1.“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
兩漢之初,統治者都吸收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政策,與民休息,減輕剝削,因而恢復了經濟,出現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的局面。
“文景之治”是漢朝盛世的標志。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以“無為”思想為指導,實行輕搖、薄賦、省刑的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又鼓勵民眾開礦、冶鐵、煮鹽、鑄錢,大力發展手工業。取消關卡、橋梁檢驗通行證制度,促進商業發展。在此基礎上,西漢中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統一,使漢王朝成為世界東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成為鐵器、鹽、絲織品、漆器等產品和牛耕、打井技術的出口地。周邊少數民族和國家通過商品交換與朝貢貿易得到大量實惠,西域50余國和匈奴臣屬漢朝,日本也來朝貢。
2.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盛世的象征。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庸太宗親歷過隋末農民戰爭,領悟了人民能載舟覆舟的道理,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唐朝有遼闊的疆域,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有高度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制度、服飾、漢字、佛教、著作傳向鄰國,也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
3.康乾盛世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從中國自身歷史發展來看,可以認為是又一個盛世。首先,采取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實行“更名田”制度承認農民的耕地所有權、攤丁人畝提高佃戶和雇工的身份地位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人口大幅度增加,也有利于農民和雇工的人身自由。其次,抗擊了沙俄的南侵,平定了國內的割據勢力,鞏固了滿蒙漢統治階級的聯盟,又一次建立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然而,就在這時西方把中國遠遠地拋在了后面。從1662年康熙即位到1795年乾隆退位的133年中,西方社會發生了一連串的大發展:自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世界市場日益擴大;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機器紡織業開始產生,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得到進一步發展,遍及冶金、采掘、機器制造等行業。而中國在盛世喧鬧的余音中逐漸衰落,乾隆朝結束后的45年,即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中國從此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