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國古代史總復習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國古代史總復習第一章
(1)實質:奴隸主之間的掠奪戰爭“春秋無義戰”,這話用現代的觀點來理解是不確切的,因為春秋時期也有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正義戰爭,也有各國人民抵抗游 牧部落進攻的自衛戰爭,但用這句話來說明春秋時期統治階級不斷發動的爭霸戰爭的掠奪性和非正義性,卻有一定的道理。
(2)影響: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是中國奴隸制瓦解的反映,大國爭霸的結果更促進了 奴隸制的衰亡,也為社會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化和新制度的產生創造了 條件。在大國爭霸中,各大國兼并小國,開拓了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在大國爭霸過程中,華夏族和周邊各部落的聯系、交往、融合加強了,形成了以東 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燕國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法家思想的認識
戰國時期最受統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法家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 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主張 “法治”。法家是先秦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其變法思想和法治主張具有務實和進取精神, 推動了當時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為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 建國家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法家這套建立在富國強兵基礎上的以法律為根本、以愚民為手段、法術勢相結合、實行君主專制主義的治國模式很適合當時新興 地主階級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為秦國的治國路線和統治工具。秦在韓非子法家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鞏固統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 重賦稅、嚴苛法、濫用民力的政策,遠遠超出了農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從而使那些本來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的措施,在實際上并未起到應 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導致了秦朝的早亡。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動蕩,為什么能出現文化繁榮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盡管社會動蕩,但文化空前繁榮,這主要是因為:
(1)這一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的發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大變革,即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逐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會的大變革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3)社會的動蕩使得思想活躍,百家爭鳴,這有利于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社會的大變革 使得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形成了“百家爭 鳴”的局面,當時列國紛爭,社會劇變,戰爭動蕩,這些不僅有利于“百家爭鳴”的存在,而且使得當時不可能有統一的政治力量去鉗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 躍。
(4)社會動蕩時期,各國統治者為了在爭霸中獲勝,紛紛重用有才學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網羅在諸侯、大臣門下,他們為各國的爭霸斗爭和社會改革出謀劃策,這客觀上有利于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5)大國爭霸,社會的動蕩,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戰爭,于是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華夏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加強聯系,各族之間的地域界線被打破,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豐富了華夏文化,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6)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還有兩個突出原因,即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國古代史總復習第二章
★如何認識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必要性和進步性?
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既是鞏固統一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
。一方面,秦建立在滅六國的基礎上,秦把一切從中央到地方的大權集中于皇 帝一人手中,有利于加快對原六國的控制,避免地方權力膨脹威脅中央,這有利于統一,也是鞏固統一的需要。另一方面,封建的個體小農經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 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封建地主經濟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來保護他們的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的反抗,維護封建經 濟的基矗因此,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相對于戰國以前分封諸侯制是一個歷史的大進步,它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也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矗
★對焚書坑儒的認識
焚書坑儒的實質是文化專制,它表明秦朝不僅要取締與當局政策相抵觸的不同政見,在政 治上不準“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學術上嚴禁產生不同政見的思想淵源 “私學”,即以儒家為主的諸子學說在民間的流行,而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 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焚書坑儒雖對鞏固維護統一的封建集 權新制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整體上看卻適得其反,因為不同學派、學術觀點不是單靠行政高壓手段所能統一的。焚書坑儒這種野蠻做法造成了當權者與知識階 層的嚴重對立,加深了社會矛盾,開創了封建皇權摧殘文化、迫害知識階層的先例,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同時用來鞏固統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 性。秦始皇沒有認識到守成與進取不同,應變換指導思想,采取不同的統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學說,一味強調法治,結果愈益加強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導致 階級矛盾激化,秦旋即滅亡。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國古代史總復習第三章
★為什么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必然會逐漸漢化?
(1)落后民族在軍事上征服先進民族,政治上統治先進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進民族先 進。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進民族反過來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 的先進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來統治國家。在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原因,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和人口數量上都居于領先地位,任何一個民族 都必須學習先進文化。
(2)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落后民族在先進經濟地區建立政權,進行統治,終歸要適應比較發展的經濟基礎,從而引起本身的改造,為被統治階級所同化。少數民族的漢化,從根本上說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過程,漢化就其本質來講就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3)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是社會進步,生活幸福,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才能得人心,才能統治下去。
★兩晉南北朝文化的特點
(1)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體明顯的區別。特別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如南北民歌風格的迥然不同;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組織完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制作等。
(2)體現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優秀分子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
(3)思想領域異?;钴S。道教官方化,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道釋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尤其是佛教,經歷了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也無不打上佛教影響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下一頁更多有關“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國古代史總復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