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磅礴的中國文學力量作文素材(七篇)
凝聚磅礴的中國文學力量作文素材篇1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盡滄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神州大也,處處弦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認識并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加以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和諧共處。文化自覺帶來的將是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將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空間活躍、文化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個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華古文化堅實的基礎。其中,儒家學說是對后世影響極大的一派學說。
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論語》、《孟子》、《荀子》等著作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論語》是最適合我們八年級學生的著作,。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學了并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么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身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之后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徹地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核,就能了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能了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凝聚磅礴的中國文學力量作文素材篇2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書寫著永不停息、對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著永不磨滅、對民主富強的探尋。綿延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禮儀之邦,溫文爾雅,謙恭禮讓,是華夏兒女世代相傳的美德;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更加要講文明,懂禮貌,提高文明素養。
文明禮儀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乘車讓座是文明,遵守排隊秩序是文明,愛護公共財產是文明。文明禮儀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之中。所以我們更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讓文明禮儀貫穿于我們心中。
站在時代的今天,讓我們驀然回首: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生存、要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民族經濟、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還需要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更需要一種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這是支撐一個民族存在與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與精神支柱。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我們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
“國家榮辱,匹夫有責”,做為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有責任做中華文明的傳承者,用“謙謙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宏揚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用我們的行動去感染身邊的人,用我們的真誠去打動他人的心。希望大家一路留下的不僅是歡聲笑語,更有我們中華學子的文明素養和儒雅風度。未來屬于我們,世界屬于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凝聚磅礴的中國文學力量作文素材篇3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在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
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上山,暢游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里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了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并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凝聚磅礴的中國文學力量作文素材篇4
當汽車行駛在鄉間小道時,作家馮驥才再也沒有了寫作的沖動。往日白磚青瓦的農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頂和閃著異光的馬賽克,炊煙裊裊,小橋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夢。馮先生開始四處奔波,大聲疾呼:救救我們的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博大而寬廣。她無處不在——溶于書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盤旋在峭壁飛檐。我們被這種濃厚的文化信息包圍著,卻道貌岸然地做著蟪劊子手。忘記歷史就是背叛。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秦始皇的兵馬俑至今氣宇軒昂地挺立著,隋朝大運河的波瀾依舊拍打著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聲凄婉悲慟,纖夫的號子似乎仍在耳邊縈繞。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帖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于世人。刀光劍影去了,長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廝殺消逝了。一切隨著大江東去,僅有千年松柏和著輕風耳語。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魂。當你徜徉于天壇,遙望天穹,你便被賦予了寬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飛,一股浩然正氣便向你襲來;當你登上泰山而小魯的時候,天地也便豁然開朗。我們在這樣的氛圍中呼吸、成長是幸運的。我們的祖先舉著火把從遠古走到了現代,磨鑄了寬廣、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這些文化遺產便趁了我們民族奮斗的雕塑。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人的根。君不見,每年都有浩浩蕩蕩的海外游子尋回家來,在黃帝陵前捧上一回黃土;君不見,每年都有殷殷企盼的臺灣同胞回來拜祭媽祖。我們的文化遺產情牽了億萬炎黃子孫的心,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摧毀的。
歷史的見證,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們的文化遺產歷經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當你讀懂了他們,千年古樹便熠熠生輝;當你走近他們,泛黃的古籍便不再晦澀;當你正視他們,一切陰晦的色彩就會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難怪馮先生寧可放棄寫作,也要文化遺產從人們視線的邊緣拯救出來,可謂良苦用心啊!
我們早已走出了閉關自守的昨日,在吸收外來禮貌的同時切忌破壞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國的文化遺產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們光輝燦爛、震古爍今的禮貌,更需要我們炎黃子孫細心呵護。惟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復興,像鯤鵬驚世,“直掛云帆濟滄海”。
凝聚磅礴的中國文學力量作文素材篇5
中國文化是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比如說:中國的詩集、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都具有中國文化,這說明我們中國文化多么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啊!
中國的詩集是棒的;中國的戲劇是棒的;中國的書法是棒的;中國的語言是棒的;中國的人民也是棒的……這些都是中國文化所創造的奇跡。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中國的詩集;中國的詩集有唐詩三百首,有弟子規、有千字文、還有三字經等等。這些都是活脫脫的例子。這里面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蘊涵著中國文化的底韻;也蘊涵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中國的.戲劇是棒的:你看京劇、秦腔、河北梆子等等,都具有我們的靈魂,中國的精華,也不例外表現出了各個民族的特點,各個民族的智慧。
中國的書法是棒的:你看古時候多少人為了練好書法,寫壞了多少毛筆,寫滿了多少張紙啊!咱們書法被多少外國人學習,多少外國人敬仰我們的書法啊!
中國的語言是棒的:你看成詞、生字和各種修辭方法都能提高我們說話時的文明和生動,每一個都出口成章,人們都利用說話推選出了律師、辨者,這不都是咱們中國的語言嗎?
中國人民也是棒的:你看古時候的人民多么落后啊!都被外國人侵略了國土,外國人當時很強大,而我們中國卻十分弱小。但是,我們中國人民靠意志,靠精神,靠我們中國人民的團結,把他們狠狠地打出了中國的境區,可是,當別的國家發生自然災害時,我們不計前嫌,一如既往的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沒有絲毫的怨言,沒有絲毫的抱怨,中國派出了多少警員,多少人死于他鄉,他們為和平付出生命的代價。
同學們,中國文化多么富有中國人民的精神啊,中國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精髓。請大家多多宣傳我們中國的文化,讓更多的人們認識我們中國,了解我們中國。
凝聚磅礴的中國文學力量作文素材篇6
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繁榮帶動著經濟的強盛。弘揚文化加以發揚光大,文化的復興,將會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慢慢長河,悠悠歷史,不見了古羅馬,不見了古埃及,不見了古印度,不見了許多讓人向往的古代文明與文化,但中國文化的血脈卻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以它亙古常青對著世人微笑,但與此同時,在日新月異的文化發展的同時,一些包裝艷麗的偽文化也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隨著科技的發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黃色文化”也因為通過各種途徑傳播開來了,我們應在這個時候擦亮雙眼,識別偽文化,并通過合法途徑切除“黃色文化”的根本問題,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育期間,應正確對待這些問題。“掃黃”工作的大力開展,社會將更加和諧;鄉村的迷信也漸漸成為一種文化,大家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神醫”,因此相信“神醫”的旁門左道對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們應從自身做起,從根源上消除“偽文化”。
在識別“偽文化”的同時,也要弘揚“真文化”。楊萬里曾說過“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也知道蘇軾的“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大碗茶。”由此可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也蘊含著深深的文化底蘊,同時茶對人的健康也是顯而易見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當然,茶文化不止這些,中國的文化剪紙、京劇臉譜、中國書法和中國結等等文化的發展,必將把中國推向繁榮,使中國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符號,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藍之于大海一樣!
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有義務好好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那些并未了解的真文化,應丟棄戒備之心,接納和吸收凈勝,摒除“偽文化”,不讓它玷污中國特色文化,讓中國的文化不間斷,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凝聚磅礴的中國文學力量作文素材篇7
盛唐,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高峻、最綿長的一條山脈,而李白無疑是這座山脈的“最高峰”。他如站立在喜馬拉雅之上的珠穆朗瑪,俯視著中國文化中的一切,也代表著這片天地中“最精華”的一切。
李白,有著中國文化的豪情。伏劍擊國,游歷天下;散盡千金,揮灑光陰;結交八方豪士,縱覽天地無垠;萬里江山任由腳步踏遍,無邊江湖任由心靈馳騁。在李白的眼里,自己就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天地由我一人連。地雖廣闊,我也能恣意奔騰,天雖高迥,我也能盡情遨翔。李白的豪情,是西域的情調與中原的古典的融合,包羅萬象的盛唐甚至已經盛不下他的豪情,李白的豪情,理應存在于整個天下。
李白,有著中國文化的志向。李白一直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都想象著“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李白希望以自己的學識與才華,名震江湖,出入朝廷,整頓綱紀,兼濟天下,將這一最偉大的盛世延續至千秋萬代。
李白,有著中國文化的傲骨。李白不愿意以科舉入仕,在他的眼里,這樣會玷污他的才華。而他最終也如愿以償,憑著自己的才華進入了宮廷,到了唐玄宗的身邊,但他沒有科舉的背景,也就沒有入仕的資本,他有的只是皇帝的青睞。同時,李白并不滿足于成為一個御用文人,他想要有真正的權力,也想要以布衣之身謀求權貴的平等。可是經歷了“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天子呼來不上船”之后,無奈的李白只能吶喊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最終,賜舍放還,結束了他短暫卻傳奇的宮廷生活。
李白,有著中國文化的無奈。看似風風光光的賜舍放還,卻標志著李白夢想的破滅。曾游歷天下的他只能“欲渡黃河冰塞川”;曾胸懷大志的他卻只能“但愿長醉不愿醒”;曾一身傲骨的他只能“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是一個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現實的世界與他的世界相差甚遠,即使是盛唐,也沒有讓他的世界發展壯大的土壤。
李白終究是屬于盛唐的,盛唐一去,詩仙也就跟著仙逝了。但李白的精神不會散去,因為它不只屬于盛唐,甚至也不只屬于李白,它屬于整個中華文化。在我心中,李白就是中國文化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