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選擇題解題方法及示例(2)
時間:
未知2
政治備考
4、正逆顛倒法:逆向類型選擇題要求以各選項中選出與事實不符的選項,題干部分的問句中常有"不是""不屬于""不正確""錯誤的""與…無關"等詞,往往在這些詞下面加著重號。
解答逆向型選擇題首先要看清題目,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并用。也就是首先根據題意正向思維,找出符合史實的選項,然后再逆向思維,把符合事實的選項劃去,剩下的就是符合題意的選項,即正確答案。
應該看到,通常情況下命題者不會特意出逆向型選擇題,通過"文字把戲"來迷惑考生,出這類題是為了適應考查點的需要。縱觀歷年選擇題,考的是"少數的"內容,"特殊的"內容,"獨有的"內容,所以易出一些逆向否定型的選擇題。
命題者在試卷的中間部分,一改正向思維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維的試題,常常導致一些考生失誤。?
對策:解答這類選擇題,關鍵在于判明題干的方向,在確認題目是逆向選擇題的前提下,只要將原來正確的題肢舍去即可。?
13例:(1990年高考34題)根據憲法第36條規定的精神,下列選項中不符合我國宗教政策的是?
A、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國家保護一切宗教活動?
C、公民有宣傳宗教的自由,也有在各種場合宣傳無神論的自由?
D、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唯心主義的、不科學的,都應進行批判?
正確答案為BCD肢。由于受正向選擇思維定勢的影響,不少考生選擇了符合我國宗教政策的A肢,而把不符合我國宗教政策的BCD肢舍棄了,以致該題的得分率較低。?
5、主次顛倒法:這類題目常將概念間的主次關系顛倒,粗略看來,題肢意思和題干非常吻合,其實是以非辯證性干擾辯證法。對策:答這類題一定要注意對應概念間的主次關系,諸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與政治、物質和意識、實踐和理論、國體和政體等,無論在什么情形下,都是前者決定后者,要警惕命題者以貌似辯證性的手法加以干擾。
14例:(1999年高考33題)蠶蛹蛻繭時,要經過艱苦的掙扎,才能生出強有力的翅膀,變成蛾。如果人們把繭剪開,它雖然可以毫不費力地爬出來,但身體十分臃腫,翅膀很小,并很快死去。這一現象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B、生命運動的過程是同化和異化的統一?
C、外因對事物的發展也有決定作用?D、促進事物的發展必須尊重規律?
正確答案是AD肢,B肢與題干無關,C肢貌似辯證地看問題,其實不然。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的作用不論多么巨大,也只能是第二位的,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而不可能“也有決定作用”。?
6、因果倒置法:因果類型選擇題、顧名思義考查的是各類政治、經濟生活現象的原因和結果:大多是題干為果,選項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原因是""目的是""是為了""結果是""影響是"等問句。其中在考查原因時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這種題型最富于多變性和綜合性,一般有較大的難度。
高考日益強調考查思維能力,因此因果類型選擇題比重不斷加大。解答此類選擇題,首先要正確理解常用相關概念的含義及區別與聯系,從性質、作用、方向、層次等方面來把握和理解這些概念。一般地說,政治、經濟、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都由多種因素促進。在諸多因素中歷史發展的客觀因素是客觀原因,而人的因素叫主觀原因。主要原因同主觀原因不盡相同,指的是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從本質上說的,即導致事物發生的最本質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因此分析根本原因一般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幾個角度去分析。而直接原因是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因果類型選擇題、顧名思義考查的是各類政治、經濟生活現象的原因和結果:大多是題干為果,選項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原因是""目的是""是為了""結果是""影響是"等問句。其中在考查原因時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這種題型最富于多變性和綜合性,一般有較大的難度。
對策:解答因果關系選擇題,一要注意應把題干和備選項結合起來分析,題干為因,備選項應為此原因的結果;反之亦然。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要注意題干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是因果型的試題要注意題干和題肢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題肢是不是題干所述原因的原因。如果是果因型試題尤其要注意檢查題肢所述原因是不是同義反復,有沒有因果倒置。需要注意的是,有三種情形的備選項是不能入選的:第一,答非所問者不選;第二,與題干的規定性重復或變相重復者不選;第三,因果顛倒者不選。
15例:(2003年高考天津卷27題)世界多級化的發展趨勢在進入21世紀之后日趨明顯。這主要是因為
A、主要霸權國家的衰落B、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聯合國地位和作用的加強D、地區一體化組織的建立和加強
16例:(1990年高考第25題)宗教還將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原因有?
A、宗教作為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B、宗教的本質發生了變化?
C、國際宗教勢力的影響?D、國家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正確答案是AC肢。B肢明顯錯誤,因為宗教作為唯心主義世界觀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D肢是題干的“果”,而不是題干的“因”。許多考生在答該題時。都誤選了D肢,原因就在于沒有弄清命題者在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7、同義反復法:這種手法通常是在果因型,或者題干有“說明”、“表明”之類的選擇題中,設置重復題干意思的題肢,考生如不仔細辨析,就會錯選。對策:解這類題,要注意將題肢和題干逐一比較,舍去不屬于題干的原因的題肢,如果是最佳選擇題,只能選出最符合題干要求的一個題肢。?
17例:(2003年江蘇高考單選29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
從經濟常識看,這句話說明:
A、農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B、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C、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D、農業現代化就是國民經濟現代化
18例:(1995年高考10題)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實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A、憲法是由資產階級制定的?B、民主的原則是與實踐相脫節的?
C、勞動人民不能參與國家政權的管理?D、民主權利的實現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正確答案是D肢。政治根源于經濟。資產階級在制定憲法時,之所以要用“全民性”來掩蓋其民主的階級性,使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中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實上不平等的矛盾,其根源在于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可見,D肢是經濟方面的原因,是根本原因,A肢是造成上述矛盾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和直接原因。題肢B和C是題干內容的變相重復,或者說都是題干內容的表現和注釋,而不是原因。
8、以偏概全法: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設計的題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體,以一種情形代替所有情形。?對策:考生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對各個題肢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性、絕對化的題肢舍去。?
19例:(1999年高考30題)某地農民刊登廣告,聘請城里下崗職工到農村去就業,得到一些下崗職工的熱烈響應,他們紛紛到農村承包土地,種果樹,開魚塘,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這表明?
A、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B、農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途徑?
C、實現再就業必須轉變思想觀念?D、城鄉差別已不復存在?
正確答案是AC肢,BD肢就是以偏概全、片面地看問題。誠然,農村某地方確實需要勞動力,有不少就業的機會,但這并不能表明農村就業機會比城市還多,更不能得出因為有少數城市下崗職工到農村就業,城鄉差別就不復存在,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9、添枝加葉法:命題者在題干或題肢中增加一些修飾、限制成分,使觀點趨向絕對化。對策:答這類題,考生首先要抓住題干或題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對那些修飾、限制成分反復琢磨,看其是否和原來觀點一致,若不一致,則必須舍去。對題中出現的“所有”、“任何”、“一定”、“都”等字詞一定要慎重推敲。?
20例:(1992年高考不定項選擇題)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這就是說?
A、在階級社會里,民主始終是最基本的國家制度?B、在階級社會里,被統治階級不可能獲得任何民主權利?
C、在階級社會里,民主和專政總是統一的D、隨著國家的消亡,民主也就不存在了?
正確答案是CD肢。A肢的主干成分是“民主是國家制度”,命題者在句中增加了“始終”一詞,這就使觀點的正確性發生了變化。因為,民主制度是與專制制度相對立的國家制度,民主制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些階級社會中,只是個別現象,到了資本主義時代,民主作為國家制度,才真正在世界多數國家建立和發展起來,可見A肢是錯誤的。又如,B肢也存在著類似問題。在階級社會里,民主作為國家權力,總是由統治階級獨享的,但不等于說被統治階級沒有“任何”自由權利。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長期不懈地爭取自身民主權利而進行斗爭,也會迫使資產階級作些讓步,從而獲得某些民主自由權利。所以B項是不符合實際的,應予以否定。?
10、似是而非法:這類題目一般以相關、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識組成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對策: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根據所學理論和題干的規定性,對相關題肢逐一辨析,謹防被似是而非的題肢所干擾。?21例:(1996年高考19題)下列看法中,符合辯證法的有
A、和諧就是美和善?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此也D、在純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么也看不見?
目的是要考查考生對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觀點的認識。為增加試題難度,拉開考生檔次,命題者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設計出四個相似的題肢,雖然這是一道最佳選擇題,但考生誤選率高達60%。因為,A題肢的美和善、C題肢的“是”與“彼”都是指的一個方面,構不成對立統一;B題肢的“登”與“臨”是指實踐,是說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皆不符合題干的規定性。可見,考生只有對唯物辯證法透徹理解,融會貫通,并對題肢作仔細的比較、辨析,才能選出正確的答案。
11、答非所問法: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有意識設置一些說法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的題肢作干擾。考生如果不對照題干,仔細辨析,就會誤選。?對策:解答這類試題,只能選擇那些和題干之間存在聯系,且意思一致的題肢。對那些和題干無關的題肢,不論其本身的說法多么正確也不能選。
22例:(1999年高考28題)針對東南亞金融危機,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江**主席提出了加強國際合作,防止危機蔓延;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體制;尊重有關國家和地區為克服這場危機自主作出的選擇等三點主張。這說明?
A、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正在增強?B、中國主張維護世界和平?
C、中國主張不干涉他國內政?D、中國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正確答案是CD肢,AB兩肢說法雖然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純屬答非所問,故不可選。?
12、舍本求末法:試題以現象或假象否定本質和規律,以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東西來代替根本的、主要的東西。?對策:解答這類試題,考生必須把“現象只看作是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自覺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才能排除干擾,否則就會舍本求末,導致失誤。?
23例:(1997年高考17題)1995年初,某些發達國家宣布減少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其所欠的債務。而據亞洲開發銀行同年年底發表的統計報告,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為17905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表明?
A、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經濟聯系?
B、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狀況沒有改變?
C、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奉行經濟擴張和掠奪的新殖民主義?
D、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在逐漸減輕?
正確答案是C肢。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一種表現,本質一定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題干材料指出:“某些發達國家宣布減少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其所欠的債務”。D肢就是據此提出的順理成章的干擾項,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為,D肢所反映的現象正是發達國家推行新殖民主義這一本質的表現。他們這樣做,并不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恩賜和同情,而是為了更進一步加重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外債達到17905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這一經濟現象,從表面看好像是A肢和B肢造成的,其實它們都不是造成發展中國家債臺高筑的根本原因,二者雖然和題干有聯系,本身也正確,但都不符合題干的規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