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高考政治的方法總結
一直以來,我非常認可一種說法,即“心態會極大地影響高考成績,它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不是體現在6月7日、8日那兩天,而是在高考復習階段的復習狀態。”從我個人高三的經歷體驗來說,我認為這個說法值得重視。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很容易緊張,心態調整能力一般的人,但只要想一想高考前的每一天雖然不是利用得盡善盡美,也都充實盡力,不留遺憾。認真地上了每一節課,認真地完成了每一道題,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也就比旁人多了一份淡定從容,有助于在高考答題時保持沉著冷靜,更好地發揮水平。
另外,平日的練習和各種資料切不可隨意忽視,了解一些時政資料背景有時會節省做題的時間,加深的理解無形中會提高正確率。
舉個例子:今年的政治高考題不是有一道預測趨勢并作圖的題目嗎?讀完題目我的第一反應是兩個趨勢都是上升,一個快一個慢;第二反應是這個材料有點熟,好像在哪里看到過,是在試卷上作為題目的補充背景還是時政資料已經記不清楚,但好像與我先前答題時的答案有不一致之處,懷疑的種子一旦播下,再仔細想想就發現應該有一個趕超的過程,因而兩根圖線會有交叉點。記憶加推理最后得出了正確的'答案。
2、整理歸納知識點
現在講得比較多的是“能力立意、立足設問”,但是課本內容仍然是重中之重,各個知識點是答題最重要的依據。在這方面,我認為跟隨老師的腳步就好。
當然自己也要注意:第一二輪的復習覆蓋面要廣,除了重點知識要重點掌握之外,要注意抓小細節。對于書本上的各個鏈接和知識窗提及的內容都要有所了解,厘清不同概念詞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對每一課的知識體系(即講了什么、各內容之間的聯系)要清晰地掌握。
第三輪復習時要學會從一個知識點闡發開去,比如:“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常識中可以聯想財政作用、拉動內需、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想的時候要盡可能多角度),這種思維運用于論述題有助于擬分論點,也有助于簡答題的多角度答題。此外,我以前曾整理過哲學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基本上把它們濃縮成三句話的形式作為分析說明題的第一段(形式基本為:大概念原理+小概念原理/兩個對象的相互關系+方法__)
3、多反思總結
題目做了很多,那么不妨試一試分類,可以自己嘗試分一下簡答題設問的方式、不同類型簡答題的答題模式、答案的組織方式、分析說明題不同的類型(理由是否支持觀點/措施與建議是否一致等)。不盲目做題,讓自己做的每一道題都有價值。
針對考試的狀況,學會分析自己的試卷,分析自己哪部分失分,原因是什么,再針對原因做適當數量的題目,在做題的過程中逐步反思改正原先不對的地方。
在一模之后,我發現我的分析說明題做的不好,12分只拿了6分,所以特意找了很多建議措施類的題目,尤其高考題,自己先做一遍,做完后研究答案,把答案分解,盡量還原思考路徑。然而由于高考答案水平高,我還是保持了很長時間的一頭霧水,一直弄不清楚“不一致/不完全一致/一致”分別在哪種情況下用,后來才知道“不完全一致”比較能夠考學生的邏輯思維,概率比較大,再后來碰到幾道典型的題目,發現分析說明題最重要的還是掌握原理!尤其是細小的知識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課本內容和題目有機結合。其次思維要縝密,做題要細心,語言表達要有邏輯。經過這樣一個過程,解答這種類型的題目的能力有所提升。
高考政治復習注意事項
1.對自己學習政治要自信:
政治學習中的基礎差異沒有數理化等學科大;所學內容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比較密切;最后一年只要重視突出,肯下苦功容易見效果;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堅信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要消除對政治的反感及恐懼,對政治課無興趣是學不好、考不好的。
2.要充分分配時間:
充分利用時間是考好各科的共性,也有政治科復習本身的特殊要求。在高三學年里學政治的時間應比高一、高二的時間多得多;特別是到了五、六月份,花在政治上的時間至少應保證在保證1/4以上;考前幾周甚至可以達到1/31/2(這是由政治科不同于中英數的獨自特點決定的,政治科對基礎的要求不像中英數那么高,在短時間內加強訓練復習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過去有人稱政治是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大,但在考前這一年及考前一、二個月內,要投入更多,否則是無效益可言的);每天復習政治(包括早上、下午及晚修、周末可自由支配時間)的時間應保障有1/61/5.
3.要充分利用時間:
充分利用時間的另一要求就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排除一切干擾(包括不正的班風、自己不良情緒、不當朋友、不良習慣等影響);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計劃;講究學習、復習方法,掌握各種題型的答題方法;虛心聽從老師的引導,按部就班進行復習;上課認真聽講,不要開小差;切忌自滿、自以為是,一兩次考試成績不錯就沾沾自喜,以為已經可以了,不再努力;對于不懂或不清楚的問題應及時問老師,不要有思想負擔。
高考政治重點經濟知識點
1、影響價格的因素如氣候、時間、地域、生產等,甚至宗教信仰、習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對價格產生影響,但這些因素對價格的影響都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
2、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當供不應求時,商品短缺,購買者爭相購買,銷售者趁機提價,買方不得不接受較高的價格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現“物以稀為貴”的現象。這就是賣方市場。
當供過于求時,商品過剩,銷售者競相出售,購買者持幣待購,賣方不得不以較低的價格處理他們過剩的存貨,于是出現“貨多不值錢”的現象。這說是買方市場。
供求影響價格
(1)供不應求——搶購——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賣者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
(2)供過于求——滯銷——價格下跌——形成買方市場(買者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
3、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4、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不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
(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時間。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于每個商品生產者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用高于或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的商品,都只能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出售。因此,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處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則處于不利的地位。
賺錢:個別勞動時間小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賠錢:個別勞動時間大于社會必要勞動時。
高考政治文化知識點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更加壯麗的篇章。
5.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6、7、8點組合)
6.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7.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8.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9.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1)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們都足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
(4)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考政治必背知識點
1、政府直接行使管理經濟的職能
2、政府參與企業經營活動
3、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的間接行使者
4、直接選舉是我國選舉制度的本質特征
5、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
6、權利與義務等同
7、黨代會修改憲法
8、安理會成員國三分之二贊成即可通過決議
9、全國人大和其它國家機關是相互監督的關系
10、人民代表大會和其它國家機關都是由選民選舉產生的
11、國務院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2、中共中央是我國的國家機關,行使決定權
13、人民政協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4、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共同執政
15、財產多少是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主要標準
16、我國解決了各民族間發展晃平衡問題
17、經濟發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團結的充分條件
18、國家之間的關系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
19、處理國際問題要按聯合國的決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
20、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制定法律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