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單元測試題
2.“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中國傳統文化中“濃濃的鄉情、親情”是聯結中國人精神的紐帶。這充分表明了( )
A.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B.我國傳統文化隱含著“貴和”的思想
C.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
D.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3.傳統節日中的習俗都是在歷史上形成的,許多習俗已延續了幾千年,保存至今。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 )
①繼承性②相對的穩定性③鮮明的民族性④交融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上圖是中國第八屆藝術節會徽和吉祥物。據此回答第4~6題。
4.第八屆藝術節的會徽和吉祥物凸顯了我國( )的特色。
A.中原文化 B.齊魯文化
C.荊楚文化 D.巴蜀文化
5.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是指( )
A.地方文化的多樣性 B.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C.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D.區域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
6.第八屆藝術節的會徽采用了“編鐘”造型,而吉祥物“楚楚”的原型取自國寶級文物──鹿鶴。藝術節參演的京劇《曾侯乙》,也是取材于曾侯乙與編鐘的故事。這表明( )
①繼承傳統文化是八藝節的主要目的②文化創新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③立足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④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是文化工作者應有的責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回娘家
7.剪中藏宇宙,紙上吐風云。藝術節期間,展出了胡錦濤的剪紙作品《回娘家》。從文化上說,胡錦濤親手剪窗花體現了黨和國家( )
A.對民間優秀文化的重視
B.與人民同甘苦的優良作風
C.注重科學發展
D.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8.如今,依托電子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這是因為,大眾傳媒能夠( )
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限制,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②確保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③迅速實現文化傳遞、溝通和共享④消除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差別與沖突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9.中國古代歷史上三次大規模人口大遷徙浪潮發生在( )
①秦統一六國之后②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③唐代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以后④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三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帶來中原先進的文化,促進了南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使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這說明了( )
A.先進文化能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B.經濟的發展取決于文化的繁榮
C.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重要途徑之一 D.文化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標志
11.昆曲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劇種,京劇是我國影響最大、體系最完整的戲曲劇種。京劇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昆曲,但又不是對昆曲的照搬照抄。昆曲與京劇的關系體現了文化活動中( )
A.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的關系 B.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C.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D.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
12.從1985~2002年歷經17年完成的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這項浩繁的文化工程,借助現代音像技術,錄制京劇355部,制作光盤總計582張,基本涵蓋了近代京劇黃金時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這說明了( )
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③社會制度的變革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④現代傳媒的應用有利于文化的傳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讀圖,回答第13~15題。
13.從圖中我們能欣賞到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形式主要是( )
①國畫②書法③臉譜④古典詩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強大的國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充足的條件。眾多杰出的詩人把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這說明( )
①經濟的發展是文化繁榮的物質基礎②文化創新與發展取決于文化工作者的努力③繁榮文化必須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保守主義④只要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積累就自然能實現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5.毛澤東也是詩詞大家。他在復《詩刊》主編臧克家的信中寫道:“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①舊體詩是舊文化,新詩是新文化②詩歌創作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③對待傳統文化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④文化的形式要為內容服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選擇題Ⅱ(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項或兩項以上符合題意。)
文化需要交流、文化能夠交流,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文化在交流、傳承中發展。
據此回答第16~17題。
16.不同文化能夠交流、傳播的內在基礎是( )
A.文化的差異性 B.文化的世界性 C.文化的共性 D.文化的同一性
17.在文化的交流、傳承中我們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是( )
A.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B.批判繼承、推陳出新
C.兼收并蓄、不分主次 D.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2008年是我國農歷的“鼠年”。下圖分別是中國、澳大利亞和法國發行的“鼠年生肖”郵票。據此回答第18~20題。
18.中國生肖文化是傳統文化中形象思維方式和民族審美情趣的具體體現,它形象地體現了( )
A.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B.周而復始的生命觀念
C.樂觀和諧的審美情趣 D.艱苦樸素的民族精神
19.對于其他國家發行中國的生肖郵票,我們應有的認識是( )
A.這是一種純粹的商業行為,與文化無關
B.這樣做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C.這體現了中華優秀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認同
D.這表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引領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20.從古到今,“龍”一直作為中國形象的一個代表性標志而為中外所普遍認同。中國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這說明( )
A.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繼承性
B.傳統文化具有相對滯后性
C.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
D.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東方四大奇跡
上圖分別是中國的萬里長城、柬埔寨的吳哥窟、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被稱為東方四大奇跡。據此回答第21~23題。
21.東方四大奇跡,作為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 )
A.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B.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C.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
D.都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
22.1993年開始先后有十多個國家參與幫助柬埔寨保護吳哥窟的國際行動,為拯救和保護吳哥窟做了大量工作。這是因為吳哥窟作為文化遺產( )
A.是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 B.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D.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23.中國工作隊于1997年開始對吳哥窟古跡進行考察并選定修復周薩神廟,經過6年多的“精雕細刻”,周薩神廟已經恢復了往日的輝煌。這一行動體現了( )
A.中國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 B.中國政府堅持尊重文化多樣性
C.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世界文化交流 D.中國致力促進各國文化的共同繁榮
24.近幾年,“韓流”吹遍世界,我國也有大量的“哈韓族”。韓劇中普遍流露的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肯定,對仁、義、禮、愛等的張揚,正是一些國產劇所摒棄的。這啟迪我們( )
A.傳統禮儀道德應該得到繼承、發展
B.對待傳統文化應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C.文化產品既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體現時代精神
D.文化產品盡量模仿韓劇的情節
25.有人認為,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人們不妨再拿起紙、筆,讓愛和思念不是通過轉瞬即逝的電波,而是躍然紙上,更能觸動人們的心靈,體驗“家書抵萬金”的感覺。這表明( )
A.優秀的傳統文化應當得到傳承
B.科技進步不應該成為拋棄傳統文化的理由
C.傳統文化對維系民族情感起著重要作用
D.傳統文化可以替代現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