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選擇題答題失誤原因分析(3)
解讀政治辨析題
辨析題至今仍是上海、廣東、廣西、河南、江蘇等省市政治高考試題中的“保留節目”,因為它是既辨又析、辨析結合、重在分析、考查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一種好題型,也是高校選拔人才、提高考試區分度的一種很有價值的題型。所謂辨析題,就是要求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知識對試題中所提供的觀點和材料,進行科學的辨別和分析,從而說明理論問題或現實問題的一種題型。這種題型不僅可以考查考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而且可以考查考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這種題型難度大、要求高、區分度強,因此解讀辨析題對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尤為重要。
一、辨析題常見的幾種類型
1、單向判斷型:即非此及彼的題,也就是對一個問題或觀點必須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不管是肯定還是否定,都必須分析說明其中的理由。
此題型在辨別正誤上,一般來講,難度不大。但在分析說明時,如果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和辯證思維能力差的人,往往會因要點不全而失分。
例如: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好,消費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實惠。
答案要點:⑴通貨緊縮是由于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普遍下降,貨幣投放量不足而造成的消費不旺、商品流通不暢、經濟發展缺乏后勁、消費品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通貨膨脹則是紙幣發行量大大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從而引起紙幣的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可見,兩者都是違背貨幣流通規律的表現,都是由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的,都是由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與發行量不平衡造成的,談不上誰比誰好。
⑵通貨膨脹使物價上漲,人民的購買力相對下降,從而影響人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也嚴重妨礙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因此,必須堅決果斷地抑制通貨膨脹。而通貨緊縮雖然在短期內給消費者帶來有限的實惠,但物價總水平長時間、大范圍持續下跌,會造成市場流通不暢,形成典型的買方市場。從而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致使企業生產缺乏后勁,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消費心理,不利于企業的正常生產與經營,甚至出現就業難,下崗人員增多等不利局面,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不利。所以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一樣,都會妨礙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都是不可取的。可見,題中觀點是錯誤的。
評析:從這一例題的答案要點可以看出,答好本題的關鍵在于既要熟悉紙幣發行理論,掌握貨幣流通規律,又要了解通貨緊縮的實際。盡管教材中沒有涉及到通貨緊縮問題,(因為教材具有滯后性),但它卻是現實生活中一個與貨幣發行與流通相聯系的實際問題。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根本,也是高考命題的方向。因此,考生在平時做辨析題練習時,一定要自覺地有意識地加強與現實問題的聯系,提高自己運用已經學過的基礎理論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題,一要弄清考查所要涉及的有關知識點,即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概念、貨幣流通規律、紙幣發行量的限度等;二要分析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國民經濟的危害性,三要闡明理由,作出結論性判斷。
2、正誤混雜性:即亦此亦彼型,也就是說命題內容正確與錯誤交錯混雜,真偽難辨。主要可分為五種情形:⑴命題中內容總體上是正確的,但其中包含錯誤或不合理的因素;⑵命題觀點從總體上看來是錯誤的,但其中包含有正確的或合理的因素;⑶題中材料由一個正確的前提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或者由一個錯誤的前提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⑷題目的內容正誤并列存在;(5)題中觀點內容包含多層意思,而每層意思都是正誤混雜的。
例如:知識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唯一力量。
答案要點:⑴知識只有通過應用才能成為現實的力量。⑵被人所掌握的知識,可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⑶知識是重要的力量,人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也是重要的力量。
(注:若從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問題,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若答出“既需要科學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可酌情加2—3分,但該生非選擇題最高分不得超過75分。)
評析:從答案的要點中可以看出,本題既沒有看到知識是人掌握和運用的,人掌握知識后,可以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也可以對社會的發展起到阻礙的用;又把知識的力量作為社會進步的唯一力量,因而是片面的。此題雖然提供的信息量不多,但它涵蓋了三層意思:第一、知識是不是力量;第二、知識是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第三、知識是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唯一力量。其中每一層意思都有正誤之分,都需要運用哲學的有關道理進行辯證分析,只有對每一層的內容逐個進行科學地剖析,才能準確地全面地寫出正確的答案來。
3、具體條件型:即命題內容所列舉的材料或理論觀點是孤立的抽象的,不能予以直接肯定或否定,在一定條件下正確,在一定條件下錯誤,具有不確定性。只有在附加特定條件后,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也就是說,解答此類題時,不能籠統地表態,要根據不同條件作具體地分析,應根據題中的具體觀點進行討論,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分析。
例如:一個國家的關稅收入越多越好。
答案要點:⑴關稅是指由國家海關當局對進出口關境的貨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種稅。征收關稅是一種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措施,同時還起著對一國進出口貿易的調節作用。關稅收入對每一個國家決不是可有可無的,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之。⑵關稅收入的多少,一方面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外貿政策和進出口商品的總價值,另一方面也與關稅稅率的高低有直接的關系。在關稅稅率一定或者降低的條件下,依靠最大限度地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來增加關稅,不僅有利于參與國際競爭,還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因而我國關稅收入在加入WTO后,其稅率降低條件下的增加,當然是愈多愈好。如果一個國家一味地靠著提高關稅稅率來增加關稅收入,這不僅將對一國進出口貿易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而且也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自由貿易原則,注定是暫時的,最終關稅收入反而會大幅度降低。
⑶題中觀點籠統地說“關稅收入越多越好”,離開了具體條件具體分析,因而是片面的。
評析:此題所提出的信息并不多,但認真審題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關稅收入高,固然是好事,但是在不同的情況下,也有不同的效果(影響),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籠統地下結論,因此,做具體條件型辨析題,首先要認真審題,弄清該題的辨眼在那里?此題就要具體分析關稅收入的增多在什么前提下是好事,而在什么條件下是不利的,其次要弄清關稅及關稅收入的來源與途徑,了解決定關稅收入增多的諸多因素,接著全面、多角度地分析一個國家應當靠什么來提高關稅收入,才是正確的,從而說明籠統地說“關稅收入越多越好”是不準確的。
4、理由不全型:即命題的觀點是正確的,但不全面,需要補充內容或其他理由的。命題通常認為,結論要成立必須要有題中所給的這個前提,因為這個前提本身沒有錯;命題存在的缺陷是沒有看到結論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解答此類辨析題,應先對題中的正確觀點給予肯定,對題中合理的理由進行分析說明,然后將其他理由補充全面并闡明其根據,然后作出結論。
例如:發展糧食生產必須擴大耕地面積。
答案要點:⑴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沒有耕地,糧食產量就失去了基本保證。⑵發展糧食生產,重點是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改善品質。建立優質、高產、高效的糧食生產體系。為此,要加大物資和資金的投入,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⑶從全局觀點看,部分不適合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牧、還林、還草,有利于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評析:這是一道典型的理由不全型辨析題。該題涉及的知識點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糧食是基礎的基礎,以及發展農業的途徑等。題中觀點肯定了發展糧食生產必須擴大耕地面積,但是僅靠此,農業生產實際上還處在粗放型經營階段,因此,農業要較快發展,一定要走集約型經營之路,也就是說必須依靠科技,走優質、高產、高效之路。同時,還要聯系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觀點來進行分析,從而使回答既有理論,又能做到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應該全面,不能以片概全,犯形而上學的錯誤。
5、設置情景型:即試題創設新的情景,在新情景下作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這種類型辨析題在形式上有創新之處,在辨題前面加上一段背景材料,目的是為考生解答提供一個思維的切入點,不至于考生漫天撒網,擊不中要害。解答這種題的關鍵在于:抓住辨題的辨眼,結合背景材料,對題中觀點進行分析說明之。
例如:背景:有位老人節衣縮食13年,用節省下來的數萬元資助了40多位貧困學生,其中包括十名大學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學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的錢,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僅從不露面,甚至連一封感謝或問候的信都不寫。
辨題:沒有回報的道德活動是沒有意義的。
答案要點:⑴不能僅僅從是否有回報來評價道德活動的意義。
⑵道德活動是通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反映出來的,正確認識和處理這種關系是評價道德活動意義的前提和基礎。⑶從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老人的行為雖然沒有得到回報,但也是有意義的,其精神值得贊揚;有的受助者不思報答,既沒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為應當受到譴責。
評析:這就是2001年高考政治試卷第37題,是一道以背景材料為基礎的辨析題,且材料和觀點都屬于錯誤型的。首先,應當根據背景材料作出判斷,僅僅用是否有回報來評價道德活動的意義是錯誤的,其次,根據背景材料全面分析其理由,而且說明正確評價道德活動意義的前提和基礎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再次,緊扣背景材料進行分析,說明老人的行為是有意義的,精神值得贊揚;同時指出有的受助者知恩不報,應當受到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