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答題方法全攻略(2)
時間:
未知2
政治備考
二、主觀題知識小背囊:
【簡答題】“認識”“看法”“啟示”“依據”“體現”“信息”1、“是什么”一類的題:必須準確運用教材語言或時政用語,不可杜撰。如:科學發展觀的含義、新型工業化道路、五個統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含義或特征等,左右共治、議會之田、驢象之爭;文化、文化的多樣性、大眾文化、傳統文化、先進文化;。2、“為什么”一類的題:地位、意義、現狀等。必須做到條例清楚,層次分明。教材語言時政用語。包括直接因果和必要性或重要性。根據附分確定答案.3、“意義”一類的題:一般包括“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兩個部分。仔細審題,運用聯系多樣性方法,由直接到間接。微觀到宏觀。由國內到國外。4、“怎么樣”一類的題:即問你措施。作答時要注意思維的拓展性。如:怎樣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政府、社會、生產經營者、消費者等)運用聯系多樣性方法。一般為平行聯系。5、“用什么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一類的題:首先要表述清楚知識本身,既先答出具體原理,然后根據題干要求運用知識聯系材料準確作答。6、“體現---哲學道理”的一類題:首先要鎖定好題干限定角度,然后根據材料中的表述語,一一對應分析,做到理論聯系材料實際,千萬不可斷開材料。A、體現了什么哲理:原理表述+材料分析B、如何體現:材料分析+原理表述
【辨析題】肯定該肯定的,否定該否定的,補充該補充的,結合該結合的。1、首先應分清辨題層次,把握命題意圖。找準辨點,準確嫁接課本知識,做到既肯定,又否定。肯定時,要簡要寫出課本理論依據;否定時,要補全相關要素。2、判斷語言常用“不科學、不合理、不全面”等,少用或不用“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這個觀點是錯誤的”。3、判斷語言既要有針對性地用,即哪句對說哪句,用知識原理說明;哪句錯說哪句,也用知識原理解釋。最后,在總結的時候還要判斷。概念性知識要表述清楚、準確。如2006年廣東的高考題“民主是以犧牲少數人利益為代價的決策機制”就要求對民主的概念闡述清楚;“公司作為現代市場經濟重要的企業形式,其本質特征就在于出資者的人數較多。”要求對公司的相關知識進行列舉.4、題中有些表述其實答案在課本中。如2006年“公司作為現代市場經濟重要的企業形式,其本質特征就在于出資者的人數較多。”中的“本質特征”其實就是課本中有關公司的知識內容;另2002全國卷“國家間關系的變化是無規律可循的”。中的所謂“規律”其實答案在課本中“國家間出現的分離聚合、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7、重點關注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民主執政,民主決策,民主集中制,政府的權威,民主監督,和平發展;哲學的作用,實踐,真理,發展,規律,矛盾,辯證否定、創新。1、審題要準:把握材料中的信息點,知識對應點。如:關鍵、重點、重中之重、中心、中心環節、首位、突出位置——抓主要矛盾。(例: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各項戰略任務的首位。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成績、缺點;優勢、劣勢;進、退——對立統一,兩點論,兩分法,全面地看問題。主流、主體、九個指頭、成績是主要的——矛盾的主要方面[2006高考:4.2005年10月15日,青藏鐵路全線貫通,這是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創舉,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①對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②對于改善沿線各族群眾生活;③對于加強民族團結;④對于共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兩法合并”改革意義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改革,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有利于為各類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稅收法制環境,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一項制度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配套措施,是中國經濟體制走向成熟、規范的標志性工作之一,也是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和呼聲。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包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制定物權法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需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通過制定物權法,明確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范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行使、加強對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保護,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明確私有財產的范圍、依法對私有財產給予保護,有利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制定物權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制定物權法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需要。制定物權法是實現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標的需要。2、[目的類]為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和投資合理增長,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7年6月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存貸款基準利率……。3、[建議類](1)資源環境[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科學發展觀、宏觀調控、新型工業化道路]國家可以采取提高對高能耗型企業的稅率、降低環保型企業稅率的財政政策手段;或者采用限制對高能耗型企業貸款、向環保型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的貨幣政策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善環境立法,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引導,加強對對高能耗型企業的監管等措施。)企業應該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注重提高經濟效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或:發展循環經濟、采用清潔能源、循環利用、降低廢品率、提高產品質量、創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等具體措施)個人應樹立節約意識、環保意識,養成節約、環保習慣,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宣傳,參與相關活動.(2)就業[就業的意義、正確的擇業觀]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謀生的重要手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解決就業問題,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必須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發揮市場調節勞動力供求的作用,引導勞動者面向市場自主擇業;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政府對就業的引導、調節、監管和服務的功能,如制定科學的就業規劃和方針,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勞動力市場體系,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對下崗失業人員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實行促進就業的財稅金融政策,積極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深化戶籍、勞動就業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完善人員流動政策,規范發展就業服務機構。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指導和服務。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著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準,加強勞動保護,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制和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3)新農村建設積極統籌城鄉發展,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加強對農村、農業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堅持科教興農,普及農業科技,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提高城鎮化水平。(結合村民自治的知識回答????)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大扶貧力度,完善扶貧機制,加快改善貧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各級政府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于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的比重。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嚴控制征地規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補償標準,探索確保農民現實利益和長期穩定收益的有效辦法,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4)“引進來”與“走出去”①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實施互利共贏的多元化和國際化戰略,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②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調整出口產品的結構,改變對外貿易粗放型增長方式。③采用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增加產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④提高規則意識和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的本領,提高經濟安全的防范意識和應對別國反傾銷及反別國傾銷的策略。(5)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有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這一體系,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重大的實踐意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就抓住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把握了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反映社會意識的本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涵蓋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是引領社會前進的精神旗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然要求與之相應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確立我們社會共同遵循的核心價值體系,打牢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凝聚人心、激發活力,為社會和諧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樹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打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引導群眾,才能充分發揮和諧文化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6)中華文化與“去中國化”一段時期以來,臺灣當局不僅在政治上刻意回避一個中國原則,“文化臺獨”鬧劇也愈演愈烈,試圖通過重新解釋“臺灣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從歷史的角度否定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地位,虛構一種獨立的“臺灣文化”,割斷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從而達到“去中國化”,實現其“臺獨”夢想。許多學者指出,“臺獨”運動只能算是臺灣政治生態中的一股逆流,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將是這股“逆流”始終無法逾越的。“去中國化”去不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是根,去中國化就沒有臺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