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福建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2)
2017福建高考語文試卷答案
1.C【是對原文“這種不朽的社會組織形式……甚至含有一種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種禮儀,更加增強了它的宗教色彩”的誤解。】
2.D【是無法承擔其保障生存、發展之類的社會功能,不是說失去其意識形態功能。】
3.C【原文說“中國傳統社會”,略去“傳統”二字則意思不同。“沒有任何其他社會組織能夠替代或者削弱其作用”與“新型社會組織也在不斷削弱原本屬于家族的權勢”不符。】
4.D
5.C(“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6.C(兵部并沒有采納羅亨信的建議)
7.(1)羅亨信責備他們說:“你們這些人受到國家優厚的恩待,怎敢面對敵人就退縮?因觸犯國法而死與和敵人作戰而死,哪一個更值得呢?”(譯出大意給1分;“讓”“敢”“死法”“孰與”,譯對一處給1分。)
(2)況且邊塞土地貧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稅,那么百姓不會再耕種,必然會導致逃逸。
【參考譯文】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考中進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擔任御史。監管通州糧倉,巡視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個月,被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在平涼、西寧操練兵馬。正統二年,蔣貴征討阿臺和朵兒只伯,羅亨信參預軍務。到魚兒海,蔣貴等人因糧餉不繼,停留十日率軍返回。羅亨信責備他們說:“你們這些人受到國家優厚的恩待,怎敢面對敵人就退縮?因觸犯國法而死與和敵人作戰而死,哪一個更值得呢?”蔣貴不聽從。羅亨信上奏章說蔣貴逗留的狀況。皇帝把他的奏章給監督尚書王驥等人看。第二年進兵,大破敵軍。羅亨信憑借參贊功勞,提高俸祿一個等級。
父親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為宣府、大同巡撫。參將石亨請求選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參軍,亨信上書制止了這件事。正統十年,晉升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撫。當時朝庭派遣官員測量這兩個地方的軍田,每軍八十畝,超過的每畝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稅。羅亨信說:“文皇帝在位時,下詔讓邊防軍隊盡力開墾荒田,不征稅,陛下又重申這條命令。現在為何忽然有這種舉動呢?塞上的軍隊守衛邊疆非常辛苦,沒有其他生計,惟有從事田耕。每年從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開始耕種,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繕關塞,一年中幾乎沒有閑暇的時間。況且邊塞土地貧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稅,那么百姓不會再耕種,必然會導致逃逸。謀臣只知務求積糧,不知人心不穩固,即使有糧,將和誰一起來防守?”皇帝采納了他的話,停止了這種做法。
當初,羅亨信曾上奏說:“也先專等時機挑起事端,以圖入侵。應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衛來防備。不然,恐怕貽留大患。”兵部商議后,將這個意見擱置沒有施行。等到土木之變,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議放棄宣府城的,官吏軍民紛紛爭著出城。羅亨信持劍坐在城下,下令說:“出城的斬頭。”又讓諸將發誓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來。也先挾持太上皇到城南,傳令開門。羅亨信登城告訴他說:“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啟。”也先遲疑后帶兵離開。赤城、雕鶚、懷來、永寧、保安諸守將棄城逃跑,一并追究他們的罪責。
正當這時候,皇帝被俘,敵騎兵日日逼近城下,關門左右都是戰場。亨信與總兵楊洪憑借這座孤城守衛著交通要道,對外抵御強敵,對內保衛京城。楊洪到京城守衛后,亨信又與朱謙共同守衛宣城,功勞顯著。景帝即位,晉升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經七十四歲了,請求辭官。皇帝答應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8. ①相同點:寓情于景。第一首詩頷聯詩人遠眺漢口,看夕陽西下,暮歸鳥兒斜著翅膀渡過江去,遙想洞庭秋水浩渺,似與渺遠天邊相連。詩人身在汀洲心馳洞庭,牽掛思念友人。第二首詩頷聯“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象,詩人還要去“獨尋”賈誼舊宅,表現出對賈誼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獨落寞之情。(“寓情于景”1分,簡要分析2分。)
②不同點:第一首詩頷聯分寫兩地景物,上句實寫詩人回眸漢口所見的暮景,下句虛寫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虛實相生,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更真摯、濃烈。而第二首詩頷聯所繪為眼前實景。(2分)(第二首答擬人手法不給分)
9. ①第一首詩中“楚客”指詩人(亦可指詩人和友人);第二首詩中“楚客”指賈誼。(2分)
②第一首詩結尾用賈誼之典,含蓄表達了對友人此次遭貶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憐”表明士人遭貶是一種歷史性的悲劇。(2分)第二首詩詩人遭第二次遷謫路過長沙憑吊賈誼故居,懷人傷己,感懷自己屢遭遷謫的命運。賈誼“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悲”字不僅切合賈誼一生,也暗寓詩人遷謫的悲苦命運;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君主對詩人更談不上恩遇,詩人對當朝君王的不滿溢于言表;“憐君”,“君”既指賈誼,也是詩人自況,“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不應該被放逐到天涯,表達了詩人傷心哀惋的喟嘆和對強加在他們身上不合理現實的控訴。(2分)
10、 (1)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2)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11.(1)E 3分, A 2分B 1分( B “愧疚”說法不妥,“不甘”才更符合人物虛榮的性格;C兩家人的樓房并沒有挨著,否則時月第一天晚上回家就能發現,這里的“逼到了角落”是一種心理感受,不是實指。D “樓房”不是行文的暗線)
(2)①“早晨,燦爛的陽光驅散了時月陰郁的心情”的描寫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暗示時月因為早晨要出門拜年,又可以在他人前炫耀了,因此心情大好。②“陽光極力驅散濃濃的煙氣”的描寫暗示了情節發展。用“極力驅散”暗示驅散不易,為下文時月的心情由得意轉向失落埋下伏筆。③“天氣格外爽朗,時月的燦爛給家人送來了明媚的陽光”,寫出人物心情的變化,交代情節的轉折。④“一幢洋樓在陽光的照射下耀眼生輝”,烘托樓房的高大漂亮與人物的驕傲滿足。(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得滿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3)①虛榮心強,爭強好勝。時月的“二層樓房在村里一直是最好的”,他很滿足,一旦發現別人的樓房超過了自己,立刻悶悶不樂,直到又蓋起了更好的樓才滿足。②吃苦耐勞,勤勞能干。時月長年在外奔波勞累,吃的、住的、工作環境都很差,勞動強度大,還時常被欠薪,但他對這一切都默默忍受。③目光短淺,沒有遠見。他認為讀書無用,念書不如早掙錢,所以不顧兒子的前途,讓兒子輟學隨自己外出打工。(每點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答“迷信”可以酌情給分。)
(4)我認為不能去掉。①從結構上看,首尾照應。本文以時月在外討薪開始,以時月帶兒子外出打工結束,前呼后應,結構完整。②從情節上看,明確交代了兒子的命運,使情節更加完整清晰。③從主旨上看,說明時月的炫耀要付出兩代人沉重的代價,加重了批判的意味,深化了主旨。④“亦步亦趨” 暗示時月的兒子有可能把這種生活理念和方式繼續下去,增加了悲劇意味,耐人深思。(每條理由2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我認為可以去掉。①從結構上看,第九段不但點題,而且照應開頭。本文以樓房前的徘徊開始,以樓房前的滿足結束,前呼后應,結構已經完整,最后一段可以刪去。②從情節上看,兒子將會被迫輟學,同時月一起外出打工的結局在第八段結尾已經暗示,不用再次點明。③從主旨上看,第九段的描寫已經暗含著作者對時月的批判與諷刺,明確了主題。(第一點2分,第二、三點3分,意思對即可。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12.(1)E 3分 D 2分 C 1分,A B不給分
(2)原因:高中時,黃德鴻受國文老師梁同寅的影響,梁同寅強調做學問的好處深深感動了黃德鴻,他內心開始憧憬學術之光。 (2分)表現:大學時代,黃德鴻便在求學志愿表上填上了“學者”二字,讀了認為可以改造社會的社會學;新中國成立后,黃德鴻回到學校任教, 從社會學轉到經濟學研究;毅然放棄了去聯合國就職的良機。(4分)
(3)①提出了促進廣東工業發展由大到強戰略構想和對策措施,首次明確提出要倡導“工業精神”;②編輯多部關于工業經濟的論著,參加《中國工業經濟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編寫,該書1991年獲光明杯社科著作榮譽獎;③潛心研究華南經濟區域,建議把這個特殊的區域稱為“沿海地區經濟長龍”。(每點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4)①這句話是對黃德鴻的思想和品格的高度贊譽,他深邃的思想引領時代,高尚的人格感召后人。②矢志不渝的報國情懷,在國家危難時,滿懷赤子之心留在國內。③為人、治學謙虛,黃德鴻經常告誡學生,為人處事要謙虛,治學更要謙虛,驕傲自滿在學問這部字典中是永遠查不到的。④他以身作則,甘當人梯。名利低調,生前留下遺囑:俗例全免,不發訃告,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每點2分,共8分,意思對即可。)
13.B 14.A (B “提出號召”搭配不當;“得到與會者的廣泛認同”前加“這”。C中途易轍。D “蓋的除少數人有毛毯可充當被子外”雜糅)
15. D
16.(1)嘯可以用來傳情達意。 (2)其中阮籍的嘯歌最為著名。 (3)推究其能夠成為嘯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填對一處給1分,填對二處給3分,填對三處給5分。意思對即可。)
17.該徽標的上方是由各種偏旁組成的圓形圖案,下方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8個漢字。(“偏旁”、“ 圓形”、“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答對2個給1分,答對3個給2分)
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態象征,象征著博大、圓滿等。(2分)其中的偏旁,可組成任何漢字,預示著組合的無限可能性(2分)。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
2.2017福建春季高考語文知識點
3.2017福建語文高考作文
4.2017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