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現代文閱讀習題及答案
福建高考現代文閱讀原文
福建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時代,貧富差距己造成了社會的頻繁動蕩,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憂慮,為消除社會隱患,孔子提出了 “均”富的分配主張。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簡單解釋為土地財產少,而是類似于老子“小國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學者認為,孔子提的“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是在宣傳平均主義。
D.反對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論雖不乏深刻,但存在諸多誤解,因為他們是在脫離了特定的歷史語境的條件下加以闡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孔子強調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徑,他的目的是想利用這些工具理 性達到無貧、無寡和無傾的價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無貧”,不是絕對的平均,而是相對的平均,這樣的社會財富分配 方式可以防止極端貧困、防止兩極分化。
C.貧富差距在等級社會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張的協調貧富差距,使之保持 在適當限度,則更有利于這種社會的穩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還替他不斷搜刮、聚積財富,這讓孔子無法忍受,他認為,季康子不應擁有比別人多的財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提出的“有國有家者”應“患不均”,這是合理的,因為“不均”也是“不安” 的根源。這一點學者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B.“貧”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這一點,他也因此“患貧”、“患寡”,對足食、足兵、民信給予肯定,對庶、富、教進行贊許。
C.“均”是分配形式,“貧”是財富多少,二者雖無必然聯系,但“貧”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富的生產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財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張,是為了維護等級社會的穩定、和諧,本質是在強調等級分配與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福建高考現代文閱讀答案
1.A
2.D
3.C
考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
試題分析:“季康子不應擁有比別人多的財富”錯,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個等級的財富與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強調等級分配的同時,堅決反對過度貧富差距。”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
試題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即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也即作者的見解和主張,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觀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態度,有時比較直接、明顯、集中;有時則比較分散,需要對有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而有時則比較分散,需要對有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而有時則隱含于字里行間,還需仔細分析和抽象概括。結合原文可知,C項,原文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富的生產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財富多少”,“它”指“均”。“雖無必然聯系”也不當,原文為“并非完全沒有關系”。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福建高考現代文閱讀習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