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學期語文高考模擬卷帶答案(2)
高三下學期語文高考模擬卷答案
(一)(17 分)
1.(2分)發表一些媚俗、低俗的作品/向商業、世俗低頭
2.(2分)本性特點(本體立場) 詩人成就(發展歷史)
3.(3 分)C
4.(3分)引用卡夫卡日記中母親與朋友聊天不會產生實質性進展(1分),證明了大眾一般被基礎性的生活狀態所遮蔽(1分),進而論證了只有少數個人才能獲得和完成對思想與藝術的自由的追求這一觀點(1分)。
5.(3 分)B
6.(4分)示例:本文作者從詩歌本身的特性與本體立場對詩歌振動自由翱翔羽翼進行分析,認為事情似乎沒那么悲觀和可怕;我認為詩歌的自由翱翔還需要詩歌對本身藝術性的錘煉,同時,要注重與時代的同步等。(簡要概述作者思考內容2分;自我探究思考內容2 分)
(二)(19 分)
7.(3分)“似乎”表明不是實際體驗(或表明是種情感體驗)(1分),事實上,牛角的分量隨著人的成長,相對于小時候的感受反而會顯出“輕”來(1分),但是,在作者的感受里卻因為它蘊含著父母為自己醫病的記憶,飽含著父母對自己的愛,因此好像感受到它更加沉重(1 分)。
8.(2分)第②段交代了牛角因無法站立尤其是普通而有“瘡疤”而被擱在角落(1分),欲揚先抑,為下文敘寫牛角的不尋常來歷以及蘊含的記憶作鋪墊(1分)。
9.(4分)通過赤膊、關門窗、擦長凳、固定牛角、橫跨長凳、弓背、銼角、輕輕跨下、慢慢蹲下、屏住呼吸、刷藥、塞緊、極快站起再接著干等一系列繁復的動作描寫(1分),比較具體而寫實地呈現了父親銼牛角取“藥”的笨拙過程(1分),體現了父親為醫好女兒病癥不畏炎熱、虔誠認真的情態(1分),體現了父親對我深深的愛以及對我早日康復的期待之情(1分)。
10.(4分)不矛盾。首句表明自己因為疲于應付生活中的種種困頓,不斷為著瑣碎的生活而忙,因此無暇顧及過往的記憶,似乎這些顛簸的生活在試圖磨掉我們的記憶(2分)。尾句則表明恰恰是這樣困頓的、忙碌的生活,讓自己更加珍視過往的記憶,在忙得失去自我的時候恰恰是更加容易讓人找到自我的時候。回顧父母之愛,往日之溫暖(2分)。
11.(3 分)A
12.(3分)答案示例:這不值錢,但它是傳家寶,是你媽的命。(評分要求:第一個分句,承接兒子問話1分,第二個分句揭示文章主旨1分,分句之間是轉折關系,不算字數1分)
(三)(6分)
13.(1)白露未已(2)吳宮花草埋幽徑(3)到鄉翻似爛柯人(4)獨自怎生得黑
(5)低眉信手續續彈(6)乞人不屑也(7)見賢思齊焉(8)其岸勢犬牙差互
(四)(8分)
14.(1分)古體詩
15.(3 分)C
16.(4分)農民交完租拿了收據,竟然里正又來催租。“里正敲門”與“手持文書”之間跨度很大,其間農民如何心驚、如何與里正對答,表明自己已經完租等內容都沒有寫,直接過渡到把收據交給里正(1分)。然而,里正又無賴地索取酒食。接下來,農民如何與里正周旋、訴求免除等都沒有寫,而直接寫到農民敲破小錢罐取出僅剩幾百錢委婉賠情道歉地交與里正(1分)。之后里正如何離去、農民如何情狀再次省略留白(1分)。通過這一系列的敘寫把農民悲慘遭遇寫得曲折生動,其間飽含著作者對農民的無限同情、憐憫和對里正的憎惡、抨擊之情(1分)。
(五)(17分)
17.(4分)(1)一向,向來(2)使……屈服(3)有用來……的方法(4)擱置
18.(2 分)D
19.(5分)孫盛一向敬重佩服劉談,等到(劉談)到來,(劉談)便與他朗聲對答,言辭簡練而周到,孫盛于是被說服。(扣分點:素、省略句、抗答、簡至、被動句)
20.(3分)下屬毀謗上級不是好風氣(1分);以古制,應溯本正源來平定百姓(1分);避免風氣不正,百姓背棄而去(1分)。
21.(3分)安貧樂道、清正有才、知人善任
參考譯文:劉惔,字真長,沛國相人。惔年輕時清明高遠,標奇立異。家里很窮,靠編織草鞋維持生計,但即使是生活清苦,也是很安樂。人們都不熟識他,只有王導很器重他。因為劉惔素來善于辯說論理,在簡文帝當初任相的時候,與王蒙同為談客,一起享受上等賓客的禮節。當時孫盛著有《易象妙于見形論》,皇帝讓殷浩詰難他,不能使他屈從。帝王說:“讓劉惔來,應該有辦法說服他。”于是讓人去接劉惔。孫盛一向佩服劉惔,等到劉惔到來,劉惔便與他朗聲對答,言辭簡練而周到,孫盛于是心悅誠服。滿座的人拍手大笑,都贊美劉惔。
多次升遷任丹楊尹,治理清峻嚴整,門庭沒有閑人(往來)。當時百姓多訴訟上官,各郡往往存在予以糾正的現象,劉惔說:“下屬背地譏笑上級,這是不好的風氣。古代清明的政治,只是掌管法規罷了,為什么不去注重根本、朔正源頭,來平定(安撫)百姓!君主若不行君道,屬下又怎可失禮。如果這種風氣不改,百姓離開就不會再回來了。”于是事情擱置不再追究。
劉惔常常稱贊桓溫的才能,卻也看出他有不守臣節的跡象。等到桓溫任職荊州,劉惔對皇帝說:“桓溫不可讓他居于險要之地,他的爵位和名號要經常抑制。”勸說皇帝親自鎮守上游,自己擔任軍司,皇帝沒有接受勸說。又請求親自前往,皇帝又沒有聽從。等到桓溫討伐蜀地,當時人們都認為不能輕易攻克,只有劉惔以為一定能夠攻克。有人問他緣故。說:“用博戲查驗,如果一定不能攻克,(他)一定不會做。恐怕將來他要在朝廷獨斷專行了。”后來真的竟像他說的那樣。他曾經舉薦吳郡的張憑,張憑最終也成為一名有才德的人,大家因此佩服他善于鑒察人的品行、才能。
(六)(13分)
22.(1 分)D
23.(2分)李斯的焚書意在愚化百姓(1分),而并不愿自我愚化(1分)
24.(3分)作者采用類比論證的方法(1分),以“鬻而有之”指人對待買來不肖子孫的房子,僅僅取其“瓦甓”而任“梁棟”遺留下來受風雨侵蝕、蟲蟻剝蝕與蕭何僅僅取秦律令圖書而遺留圣人之經書作類比(1分),形象地論證了蕭何在對待六經之書時的過失(1分)。
25.(3 分)C
26.(4分)本文針對歷來認為的秦始皇、李斯焚書致使六經盡毀的觀點進行質疑(1分),通過事實分析,逐層推理闡明了六經焚于項羽,亡于蕭何的觀點(1分)。標新立異,對歷史觀點不做一概而論,深入具體分析,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1分)。但把六經之亡的責任完全放在蕭何身上,則略顯求全責備,失于片面(1分)。
譯文:六經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滅亡,是漢朝滅亡的。詩書典籍的焚燒,不在李斯,而在于項籍;到詩書典籍的滅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而在于蕭何。怎么講?
李斯恐怕天下讀書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諸子百家的典籍,這種禁止法的嚴厲程度到了偶爾提到禁止的內容的人會遭到棄市之刑。啊,真是恐怖阿!但是他這樣的做法,只是用來使老百姓做思想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變成沒知識的人。所以有這種說法,不是博士官的書,都下令讓執法者燒掉。但博士官的藏書都還是在的,沒有被焚燒。等到項羽入關,殺了秦朝投降的子嬰,收羅寶貝女人,燒了秦的宮殿,大火持續3個月沒有熄滅,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斷,自此化為灰燼,消失殆盡沒有一點剩下。如果項籍沒到秦國,沒有進行咸陽的屠殺,李斯燒也不能燒盡。所以說對詩書典籍的焚燒,不在李斯,而在于項籍。
我認為蕭何是漢朝的功臣,卻是六經的罪人。為什么?劉邦到了咸陽,所有人都爭奪錢財寶貝,蕭何卻收羅秦的資料檔案,漢朝廷因此知道了 天下要塞戶口多少實力強弱的所在。但蕭何對于秦博士官的藏書關于對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斷,卻沒聽說過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許他認為這些書無關穩固漢朝國內統治,國外擴張。所以他熟視無睹。現在有錢人給他們子孫遺產是好房子,到了他們的子孫不爭氣,不對房屋進行修繕,反而讓其陳舊,到了最后轉賣他人;有的買賣房屋的,把屋上磚瓦取去,只剩下棟梁;被風雨動搖,被蟲蟻噬咬,鄰居又偷去當柴燒;原來的好房子,什么都沒留下了。那種不爭氣讓其陳舊,也沒什么好奇怪的;為什么說買來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棟梁呢?
劉邦入關的時候,就是六經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啊。天下詩書典籍都沒有了,只剩下博士官這個職位還在。那時候,就是千鈞一發。而且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檔案,輕重大小如何?假如蕭何可以把圣人典籍和法制檔案一起保存,那么圣人的思想典籍還在。啊,蕭何這個人,只是一個舞文弄墨的小書記官!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語文模擬考試卷帶答案
2.高考語文全真模擬試卷帶答案
3.2017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帶答案
4.高考語文模擬卷附答案解析
5.2017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