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各民族創造了自己的燦爛文明。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任何一個民族都離不開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鑒。那么,文明為什么需要交流?可從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來理解。
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文明”是指人類在應對自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制度、精神等成果的總和。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動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給其他民族的活動過程。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由于遭遇外部環境的挑戰不同,文化稟賦的不同,思維取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現出不同的文明景觀。對這一過程的揭示,德國歷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他認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短短幾百年時間,卻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本來是相互隔絕的各個文明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自己的偉大精神導師,如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有先秦諸子百家,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決定了后來這些地區各自迥異的文化形態。雅斯貝爾斯實際上揭示了人類精神的“裂變”過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在“裂變”之前,人類的精神雖然完整卻蒙昧不明。“裂變”之后,沿著自己的路向發展,卻難免走向偏執,陷入所謂的“相對真理”的困境。因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甚至整合就變得尤為重要。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敵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論”者。如19世紀后期,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影響,一些西方學者認為文化也同樣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標準,不同文化之間是可以比較的,有先進和落后、高級和低級之分。這種思想剛一提出就遭到“文化多元論”者的激烈反對,后者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曾在或者正在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立足于現實夢想的差異、文明交流的直接原因在于現實中不同民族夢想的差異性,甚至排斥性。文明交流的深層目的在于通過歷史的溝通達成對現實的理解、和解。人類歷史和人類社會可以說就是由眾多的文明形態在空間上的并存和在時間上的繼起而構成的活生生的畫面。這些文明形態之所以能夠發展與延續,主要是由其內在的文化精神支撐的。今天,中西方的溝通既是關乎未來的夢想的溝通,又是歷史與文化的溝通。
著眼于共同未來的應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問題、氣候環境的異常問題等,所有這些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都需要打破地域與民族的局限性進行深度合作,在文明層面相互啟發與借鑒。“自視者不幸,自見者不明”,除了對自身文明固有的傲慢和偏見,人們又天然地對已有的文明有著“路徑依賴”,這注定了此類問題在同一文明內部是無法解決的。所以,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文明交流中知己知彼,揚彼之所長補己之所短,才有可能形成應對未來的新思維。
人的生命活動的豐富性、開放性,決定了文明交流的無限可能性。兩種異質文明既可以和諧相處,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或生活方式。一個民族如果缺失了兼容創新的動力,那么它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在真切的對話與交流中,才能攜手應對共同的未來!
(本文有刪改)
1.關于文明為什么需要交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不同民族呈現出的文明不同,而任何民族的文明都有缺陷,一個民族需要主動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給其他民族。
B.歷史中不同民族沿著自己的路向發展,卻難免走向偏執,陷入“相對真理”的困境,文明間的交流、互鑒甚至整合就變得尤為重要。
C.現實中不同民族夢想的差異性、甚至排斥性,使得文明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力求通過歷史的溝通達成對現實的理解、和解。
D.人們又天然地對已有文明的“路徑依賴”,成為文明交流的障礙。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在未來找到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的方案。
2.下列理解與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各民族由于文明路向的不同,在文明發展過程中,只有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鑒中才能創造本民族的燦爛文明。
B.在文明交流史上,一些西方學者曾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影響,認為文化也有先進和落后、高級和低級之分。
C.人類共同應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問題、氣候環境的異常問題等等,都需要打破地域與民族的局限性開展深度合作。
D.文明之間的交流具有無限可能性,兩種異質文明既可以和諧相處,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或生活方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各個文明都出現了自己的偉大精神導師,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決定了后來各自迥異的文化形態,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B.“文化自我中心論”者的思想觀點,遭到了“文化多元論”者的激烈反對,后者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C.人類歷史是由眾多的文明形態在時間上的繼起而構成的,人類社會則是由眾多的文明形態在空間上的并存所構成的。這些文明形態能夠發展延續,主要由其內在的文化精神支撐。
D.一個民族只有具有兼容創新的動力,才能在真切的對話與交流中知己知彼,揚彼之所長補己之所短,防止“一條道走到黑”。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蔣貴,字大富,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積功至昌國衛指揮同知。從大軍征交阯及沙漠,遷都指揮僉事,掌彭城衛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諸番叛,充右參將,從總兵官陳懷討之。募鄉導,絕險而進,薄其巢。一日十數戰,大敗之。進都指揮同知,鎮守密云。七年復命為參將,佐懷鎮松潘。明年進都督僉事,充副總兵,協方政鎮守。又明年,諸番復叛,政等分道進討。貴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會都指揮趙得、宮聚兵以次討平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無算。捷聞,進都督同知,充總兵官,佩平蠻印,代政鎮守。
英宗即位,以所統皆極邊地,奏增軍士月糧。正統元年召還,為右都督。阿臺寇甘、涼,邊將告急。命佩平虜印,帥師討之。賊犯莊浪,都指揮江源戰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貴,朝議以貴方選軍甘州,勢不相及。而莊浪乃晞所統,責晞委罪。置貴不問。
明年春,諜報敵駐賀蘭山后。詔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迤西,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塞會剿。貴至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言前途無水草,引還。鎮守陜西都御史陳鎰言狀,尚書王驥出理邊務,斬敬,責貴立功。貴感奮,會朵兒只伯懼罪,連遣使入貢,敵勢稍弱。貴帥輕騎敗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聞朵兒只伯依阿臺于兀魯乃地,貴將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往襲。副將李安沮之,貴拔劍厲聲叱安曰:“敢阻軍者死!”遂出鎮夷。間道疾馳三日夜,抵其巢。阿臺方牧馬,貴猝入馬群,令士卒以鞭擊弓韣(dú弓袋)驚馬,馬盡佚。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會任禮亦追敵至黑泉,阿臺與朵兒只伯以數騎遠遁,西邊悉平。
十四年正月,貴卒,年七十。贈涇國公,謚武勇。
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
B.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
C.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
D.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
5.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在文中指“晉升”“提拔任用”。
D.文中“謚武勇”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蔣貴出身低微,作戰勇猛。他以燕山衛一名士兵的身份隨從成祖起兵,因為作戰勇猛,不斷累積軍功,從昌國衛指揮同知一路升官,曾經升至總兵。
B.蔣貴身經百戰,深受朝廷信賴。阿臺侵犯莊浪時,侍郎徐晞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而彈劾了蔣貴,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沒有問責蔣貴。
C.蔣貴身處高位,心系士兵。因為所管轄的都是非常偏遠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請增加軍士的月糧。英宗很生氣,于是他被召回擔任右都督。
D.蔣貴智勇雙全,立功邊塞。在征討阿臺時,他不僅分兵為兩翼,而且還派一百名騎兵登上高處布為疑兵迷惑敵人,迫使敵人遠遁,從而平定西部邊境。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充右參將,從總兵官陳懷討之。募鄉導,絕險而進,薄其巢。(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間道疾馳三日夜,抵其巢。阿臺方牧馬,貴猝入馬群,令士卒以鞭擊弓韣驚馬,馬盡佚。(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詩歌閱讀:(10分)
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岑參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
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只緣五斗米,辜負一漁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參終南山隱居地。
15.頸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6分)
16.尾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莊子的《逍遙游》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離騷》中抒發詩人將堅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縱然死一萬次也絕不后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描述齊威王納諫后,群臣紛紛進諫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珠 子 燈
汪曾祺
①這里的風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燈。送燈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節前幾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燈的隊伍。幾個女傭人,穿了干凈的衣服,頭梳得光光的,戴著雙喜字大紅絨花,一人手里提著一盞燈;前面有幾個吹鼓手吹著細樂。遠遠聽到送燈的簫笛,很多人家的門就開了。姑娘、媳婦走出來,倚門而看,且指指點點,悄悄評論。這也是一年的元宵節景。
②一堂燈一般是六盞。四盞較小,大都是染成紅色或白色而畫了紅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盞是麒麟送子:一個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騎在一匹麒麟上。還有一盞是珠子燈:綠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宮燈。燈體是八扇玻璃,漆著紅色的各體壽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頂蓋上伸出八個珠子的鳳頭,鳳嘴里銜著珠子的小幡,下綴珠子的流蘇。這盞燈分量相當的重,送來的時候,得兩個人用一根小扁擔抬著。這是一盞主燈,掛在房間的正中。旁邊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掛在四角。到了“燈節”的晚上,這些燈里就插了紅蠟燭。點亮了。從十三“上燈”到十八“落燈”,接連點幾個晚上。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
③屋里點了燈,氣氛就很不一樣了。這些燈都不怎么亮(點燈的目的原不是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盞珠子燈,灑下一片淡綠的光,綠光中珠幡的影子輕輕地搖曳,如夢如水,顯得異常安靜。元宵的燈光擴散著吉祥、幸福和朦朧曖昧的希望。
④孫家的大小姐孫淑蕓嫁給了王家的二少爺王常生。她屋里就掛了這樣六盞燈。不過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
⑤王常生在南京讀書,秘密地加入了革命黨,思想很新。訂婚以后,他請媒人捎話過去:請孫小姐把腳放了。孫小姐的腳當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來就不像裹過的。
⑥孫小姐是個才女。孫家對女兒的教育很特別,教女兒讀詩詞。除了《長恨歌》《琵琶行》,孫小姐還能背全本《西廂記》。嫁過來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帶回來的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和林譯小說《迦茵小傳》《茶花女遺事》……兩口子琴瑟和諧,感情很好。
⑦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來不到半個月,就死了。
⑧王常生臨死對夫人留下遺言:“不要守節。”
⑨但是說了也無用。孫王二家都是書香門第,從無再婚之女。改嫁,這種念頭就不曾在孫小姐的思想里出現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事。
⑩從此,孫小姐就一個人過日子。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
⑪她變得有點古怪了,她屋里的東西都不許人動。王常生活著的時候是什么樣子,永遠是什么樣子,不許挪動一點。王常生用過的手表、座鐘、文具,還有他養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來的位置。孫小姐原是個愛潔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壺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從王常生死后,除了過年之前,她親自監督著一個從娘家陪嫁過來的女傭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許擦拭。里屋炕幾上有一套茶具:一個白瓷的茶盤,一把茶壺,四個茶杯。茶杯倒扣著,上面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是荸薺形的扁圓的,茶壺的鼓肚子下面落不著塵土,茶盤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干凈的圓印子。
⑫她病了,說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過節起來幾天,其余的時間都在床上躺著,整天地躺著。除了那個女傭人,沒有人上她屋里去。
⑬她就這么躺著,也不看書,也很少說話,屋里一點聲音沒有。她躺著,聽著天上的風箏響,斑鳩在遠遠的樹上叫著雙聲,“鵓鴣鴣——咕,鵓鴣鴣——咕”,聽著麻雀在檐前打鬧,聽著一個大蜻蜓振動著透明的翅膀,聽著老鼠咬嚙著木器,還不時聽到一串滴滴答答的聲音,那是珠子燈的某一處流蘇散了線,珠子落在地上了。
⑭女傭人在掃地時,常常掃到一二十顆散碎的珠子。她這樣躺了十年。
⑮她死了。
⑯她的房門鎖了起來。
⑰從鎖著的房間里,時常還聽見散線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聲音。
(節選自《汪曾祺全集》)
(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 結尾一段形象地寫出了孫淑蕓的命運,語言含蓄,內涵豐富。
B.孫小姐變得古怪了,這是因為她無力反抗命運,而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封建倫理的不滿。
C.“不過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這句話暗示讀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
D.第⑬段借助孫淑蕓的聽覺,寫出內外兩個不同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表現女主人公雖向往自由和幸福卻又被貞節觀禁錮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
E.小說開頭描寫了當地元宵送燈的風俗,頗為詳細,雖然與小說主體沒有什么關系,卻體現了作者對民間文化的喜愛。
(2)文章開頭花大量筆墨介紹“這里的風俗”的作用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孫淑蕓”這一人物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說為什么以“珠子燈”為題,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擬題的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