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段考語文閱讀試題
高二下學期段考語文閱讀試題原文: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大約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學術界認為清明節的起源與寒食節有關。關于寒食節的起源有各種說法。有的學者認為由紀念介子推起,推而廣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來,由于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日子接近,而寒食節是民間禁火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頒布詔書曰:“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現在寒食節在某些地區已經消失,而清明節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節日流傳至今。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們春祈秋報的心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祭祖敬祖的傳統,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創造的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這種傳統已經積淀為一種民俗文化心理,成為人們的集體意識。
清明節的習俗又與現在消失了的節日上巳節有關。農歷三月三日的上巳節有兩個活動內容:一是人們在春天到來之時到野外踏青嬉戲;一是招魂續魄,召喚親人的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回歸。隨著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節演變成了春游,上巳節消失了,這個文化因子在清明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人們在節日里踏青郊游,盡享春光。或家族合歡,或交友團聚,總之在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節的另一項民俗活動是插柳,清明節的又一個說法叫“插柳節”。插柳有多種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門楣上,有的戴在頭上。民間有“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的說法。柳枝插在門楣上,其文化含義在于辟邪除災,民間認為這樣做是圖個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門楣上,還有意味著家庭興旺的文化含義。而把柳插在頭上,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駐。中國人喜柳愛柳,柳樹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僅在節氣的選擇上與自然界的變化合拍,而且人們的活動也適應季節、氣候、物候的變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傳統節日又一主題。
經過歷史的演變,現代的清明節主要的民俗活動是掃墓和植樹。這是傳統繼承中的變異。但是無論如何變異,都存在著古老的文化因子。農歷節日及其習俗是幾千年文化積累的結果,民眾習慣用它們來表現自己心中的價值,走過有意義的人生歷程,這種價值與文化形態的契合是很難改變的。清明節是中國民眾共享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保護和弘揚清明節文化,可以增加民眾的文化認同意識,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財富。
高二下學期段考語文閱讀試題:
4.下列不能體現清明節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項是(3分)( )
A.社會活動節律與自然的時間進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B.在清明節,人們拜祭自己的祖先,體現了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
C.清明節繼承了上巳節的一些傳統,人們在清明節踏青郊游,盡享春光。
D.在現代生活中,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和植樹。
5.下列關于清明節起源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清明節的起源不僅與寒食節有關,而且與古代已消失的上巳節有關。
B.清明最開始是一個節氣,后因與寒食節日子接近,而漸漸合二為一,形成了一個節日。
C.清明節起源于寒食節,由紀念介子推開始,推而廣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節”那天在門楣和頭上插柳祈福,這一習俗也是清明節的起源之一。
6.下列各項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清明之日,桐始華”,古籍用極為簡練的文字說出了清明的節氣特點。
B.人們喜歡在清明節時到野外踏青,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C.古人常在農歷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續魄,后演變成踏青郊游,上巳節因此消失。
D.在現代社會,那些積淀著民族文化的傳統節日需要得到進一步的保護,使之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
高二下學期段考語文閱讀試題答案:
4.A
5.B
6.C
【解析】
4.解析:本題要看清題干要求,“不能體現人文精神”。需要將選項放入原文,聯系前后文可以看出,A項 中“將社會活動節律與自然的時間進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說清明節人的活動的要求和作用,不能體現“人文精神”,與題干不符。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5.解析:解答本題只需在原文中找準答案區域,然后對比原文,看表述是否準確即可。本題答案區域集中在第二節,A項,原文是“清明節的習俗”與“上巳節有關”。C項,原文是“清明節的起源與寒食節有關”。D項,“插柳”是清明節的民俗活動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準確把握,需核對選項與原文表述上的不同。C項中“踏青”和“招魂續魄”是上巳節的兩項活動內容。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高二下學期段考語文閱讀試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