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同步練習題及答案(2)
《說“木葉”》同步練習答案
1.答案:(1)屈原 《九歌》(2)謝莊 《月賦》 (3) 沈佺期《古意》(4)王褒 《渡 河北》 (5)庾信《哀江南賦》。
2.答案:(1)寒風掃高木(2)高樹多悲風(3)落葉何翩翩 (4)葉落依枝 (5)無邊落木蕭蕭下。(6)綠葉發華滋。(7)灼灼葉中華。
3.解析:本題旨在提示我們,對句子中一些重要詞語的含義必須著意琢磨體會。(1)中“奧妙”、(2)中的“創造性”,是一個抽象性的詞語,(3)中“前者”、“后者”是指代性的詞語,(4)(5)中的“相同”、“不同”是概括性詞語,閱讀時,對于這些詞語必須根據上下文準確理解它們的含意。
答案:(1)“奧妙”指的是“木葉”可以用來描寫“秋風葉落的季節”。(2)“創造性”指的是,照一般的邏輯應當用“樹葉”,但詩人卻別出心裁,用了“木葉”;而“落木”一詞,“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但詩人“卻寧可冒這危險,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3)“后者”指樹葉,“前者”指木葉。(4)“不同”就是“木葉”的形象與“樹葉”完全相反,“木”把“葉”排斥在外,“木”與“葉”總是連用,并且“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5)“相同”,指它們概念一致,都是“高大的樹木”;“不同”,指它們藝術形象不一致,“高樹”是“飽滿”的形象,“高木”是“空闊”的形象。
4.解析:許多作者在行文時都有其個性特點,多用問句即是本文的特點。這些問句在文中有不同的作用,閱讀時要用心領會。
答案:課文中問句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一是反問,例如“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揮創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這些表示反問語氣的句子在文中有強調的作用。二是設問,例如“‘木葉’是什么呢?”引出對“木”字的概念的詮釋,使行文活潑而有變化;又如“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這個設問引出了下文對“木”的藝術形象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些問句起到了前后照應的作用,例如“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 “可是為什么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 “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這些問句意思相近,前呼后應,作者通過這些問句把議論層層推向深處。
5.解析:本題旨在啟示我們認真閱讀課文,抓住關鍵性的語句,將其融會貫通,把握全文大意,理解課文要點。
答案:“樹葉”與“木葉”的不同: “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們都有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而“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樹干,很少會想到葉子。“葉”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與“葉”之間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與“落葉”的不同:“落葉”可以是“木葉”,也可以是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例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而“落木”不僅比“木葉”更顯得空闊,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那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6.解析:本題旨在對重點段落精讀細讀,力求準確理解文意。答題時必須簡明扼要,既要防止答非所問,又要防止煩瑣,不得要領。
答案:“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葉”不是一般的落葉,它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7.(1)解析:“普遍的潛在的暗示”、“距離”是抽象詞語,對于這些詞語必須根據上下文意理解其具體意義。理解前者要留意上文“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理解后者不僅要留意上文“‘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還要留意下文“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
答案:A. “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指的是:黃色、干燥。B.“距離”,在這里是“差別”的意思,指的是:“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因此既有“木”的“疏朗”的一面,又有“葉”的“綿密”的一面。而“木”只有“疏朗”的一面。
(2)解析:本題旨在分析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時要留意那些提示性的詞語,比如段落開頭:“‘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顏色性”三字領起了下文。“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由這個句子引出第二個層次,下文展開了對“木葉”的藝術形象的分析。“至于‘落木’呢”,這個句子則引出了下一個層次。
答案:本段文字分三層,第一層,開頭至“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主要是分析“木”的潛在意義:顏色“微黃”,質地“干燥”。第二層,“裊裊兮秋風”至“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分析“木葉”的形象特征: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第三層,最后。分析“落木”的形象特征:比“木葉”更空闊。
(3)解析:一篇說明性的文字一定要運用多種不同的說明方法,但是在這許多的說明方法中一定有一個或二個是主要的方法,而正是主要的說明方法決定文章的結構,體現作者的思路,閱讀時要認真體會。
答案:本段文字的說明方法實際也是全文的說明方法,主要有對比和舉例的方法。在第一個層次里,作者將“木”與“樹”對比,說明“木”的顏色性。在第二個層次里,作者將屈原、曹植、司空曙詩句里描寫的“葉”進行對比,說明“木葉”的形象特征。在第三個層次里,作者將“木葉”和“落木”對比,說明“落木”的特征。
(4)解析:按照作者的理解,“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因此ABD當用“落木”,CE宜用“木葉”,但實際上,D用“木葉”,E用“落木”。這說明作者的判斷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ABD“落木”,“木葉”。(參看“問題探究”)
8.(1)解析:①空處,要注意這是文章的起始。②空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描寫草與春風共生的。③空處,“草色遙看近卻無”,描寫“草剛透出綠意”。④空處,注意“柳眼”二字。
答:①C。②D。③A。④B。
(2)解析:這是一道理解題,第一問要求明白代詞在文中的指代意義,第二問要求解讀下文,抓住本文中心:“綠指的是具體的現實的世界,而青則仿佛帶有某種概括性的深遠意義”。
答;第一問,“誰”指代綠與青。不用“誰”,句子當寫成:那么到底是綠代表著春天呢,還是青代表著春天呢?第二問,兩者都代表了春天,大概是,描寫具體的現實的事物,則用“綠”,描寫概括的抽象的事物,則用“青”。
(3)解析:這是文外擴展題,引句出自蘇東坡詞《水調歌頭·中秋》。
答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9.解析:此聯是寫景名句,鑒賞時要分析景物特征,揭示景中寓含的情感。
答案:“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千古絕唱,寫詩人登快閣之所見。遠望無數秋山,山上的落葉飄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時顯得更加遼遠闊大,澄凈如玉的澄江在快閣亭下淙淙流過,一彎新月,映照在江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澄澈。這是詩人初登快閣亭時所覽勝景的描繪,也是詩人胸襟懷抱的寫照。讀這樣的詩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謝眺‘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的名句。但黃氏之句,既汲取了前輩的養料加以鍛煉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現。所以前人評此二句道:“其意境天開,則實能劈古今未泄之奧妙。”(張宗泰《魯齋所學集》)
說“木葉”同步練習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