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同步練習(xí)題及答案
《說“木葉”》同步練習(xí)題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作者 _________ 出處 _________
(3)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4)秋風(fēng)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5)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2.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句:
(1)秋月照層嶺,______________ 。(吳均《谷柳惲》)
(2)______________ ,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______________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fēng)吹,______________ 。(吳均《青溪小姑歌》)
(5) _________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6)庭中有奇樹, 。(漢《古詩十九首》)
(7)皎皎云中月, 。(陶淵明《擬古》)
3.請細心品讀下面語句,回答句子后面括弧內(nèi)的問題:
(1)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木葉’的奧妙”指的是什么?)
(2)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xué)習(xí),又在自己的學(xué)習(xí)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這個“例子”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在哪里?)
(3)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后者”、“前者”各指什么?)
(4)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xí)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木葉”的“不同”表現(xiàn)在哪里?)
(5)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相同”、“不同”各自指什么?)
答:
4.課文用了許多問句,請舉幾個例子,說說這些問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5.請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辨析“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意味的不同。
答:
6.第4、5、6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shù)特征?
答:
7.細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桑疫€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xí)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木葉”所以是屬于風(fēng)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日暮風(fēng)吹,葉落依枝。” ( 吳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品讀下面語句,回答后面括號內(nèi)的問題:
A.“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句中“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指什么?)
B.“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句中“距離”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答:
(2)本段文字說明了“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它是分幾個層次進行說明的?請概括層次要點,說明層次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答:
(3)這段文字主要的說明方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請作具體分析。
(4)根據(jù)本文作者的理解,下面的詩句哪里該用“木葉”,哪里該用“落木”?這樣是不是恰當(dāng)呢?
A. 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 無邊 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C. 亭皋 下,隴首秋云飛。
D. 下君山,空水漫漫。
E. 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
答:
8.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后面(1)――(3)題:
青與綠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①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②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體現(xiàn)在草與柳的變化上。“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③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柳枝上剛萌發(fā)出點點的細葉,料峭的春風(fēng)便已來到了人間。這個細葉,詩詞中又稱為“柳眼”,仿佛在說碧玉妝成的柳樹,忽然從睡夢中一覺醒來,睜開了眼睛,同時也就是春天的開始了。所謂“風(fēng)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 ④ 。
世界是綠色的,可是詩人卻愛說“青青河畔草”,“青青夾御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綠色,所謂“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可是卻非說“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青春復(fù)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卻不說踏綠。春天喚做青陽,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稱為青年,那么到底是誰代表著春天呢?
綠與青原是相近的顏色,所以青天又稱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綠。綠草可以稱為青草,綠柳卻不能稱為青柳,但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卻又正是好詩。“春晚綠野秀”,這綠野卻很少稱之為青野。大概由于綠指的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世界,而青則仿佛帶有某種概括性的深遠意義。綠原是一種和諧的色調(diào),在萬紫千紅的春天,綠乃是多樣統(tǒng)一的典范。而青則更為單純,凝凈,清醒,永久,松樹因此就都稱為青松。所謂青山綠水,何嘗不正是兩種性格的說明呢?這里或者會給我們帶來一點生活中的啟發(fā)嗎?誰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長在呢?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從現(xiàn)實到理想,從具體性到概括性,本來是綠的卻說成是青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青青。
(1)將下面文字填入第一段的空格處,使其前后語氣連貫。
A.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無的草的痕跡,便宣告了春天的來臨。
B.草透出了綠意,柳睜開來眼睛,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綠色世界啊。
C.草與柳在古代詩詞中一直經(jīng)常這樣地同時并見,要說明其間的緣故,根本上還是因為都涉及春天。
D.柳樹是代表著春風(fēng)的,而草則又與春風(fēng)共其命運。
答:
(2)“春天喚做青陽,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稱為青年,那么到底是誰代表著春天呢?”請說說,句中如果不用代詞“誰”,這個句子應(yīng)當(dāng)怎么寫?作者對這個問題又作了怎樣的回答?
答: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青青”,這個句子是從哪里點化而來?請把那首詞默寫出來。
答:
9.在《說木葉》中,作者提到,自屈原開始把“木”準(zhǔn)確地用在一個秋風(fēng)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下面就是作者所指的黃庭堅的一首詩,結(jié)合注釋賞讀后,請就第二聯(lián)寫一段二三百字的鑒賞文字。
登快閣① 黃庭堅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②。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③!
注釋: ①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黃庭堅當(dāng)時在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知縣任上,公事之余,詩人常到快閣覽勝。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寫登臨時的所見所感。②五、六二句,詩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謝知音的故事。《呂氏春秋·本味篇》載:“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復(fù)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載阮籍善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見所悅之人,“乃見青眼”(《晉書·阮籍傳》)。詩人這二句大意是說,因為知音不在,我弄斷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彈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憂了。③此句的意思是:我將與白鷗定下永遠相守、忘懷世事的明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