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課文知識點(2)
荷塘月色知識點:
時代背景
926年,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作者懷著憤怒的心情寫了《執政府大屠殺記》、《哀韋杰三君》(悼念三· 一八死難的清華學生)。1927年,上海發生“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全國出現了白色恐布的情景。作者不滿這樣的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復雜的。本文正是他當時生活處境和思想狀況的真切而委婉的寫照。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一年中國接連發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殺,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象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象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寫作特點:
語言藝術
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里,曾經這樣評價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贊賞他的散文如“江南風景似的秀麗”。秀麗樸素,富有詩的表現力,確實是朱自清散文語言藝術的突出特色。
通感——特殊的比喻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兩例多數論者認為屬于“通感”修辭方法。
這種感覺相通的心理現象,錢鐘書先生曾著文加以精辟的論述(詳見錢鐘書《舊文四篇·通感》《談藝錄》)。在人們的日常經驗之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溝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有冷暖(如詩詞中常見的“暖紅”“寒碧”,溝通了眼、身的感覺),聲音似乎有形象(如說聲音“尖”),冷暖似乎有重量(如“輕寒”),氣味似乎會有鋒芒(如“刺鼻”的怪味)。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積累起來的這種共同的體驗,早已約定俗成地形諸語詞了;而當寫詩作文時,要運用“通感”,就不能隨意輕率為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作者對于兩種訴諸不同感官的事物必須都具有深切的感受,如朱自清之對“清香”和“歌聲”,“光與影的旋律”和“名曲”;一是兩種感覺在心里反映上必須具有相似點,如“清香”(嗅覺)與“歌聲”(聽覺)都是似有若無的,“光與影”(視覺)和“名曲”(聽覺)都是和諧協調的。符合這樣的條件,運用“通感”的手段,才能收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要從《荷塘月色》中舉比較典型的“移覺”修辭格的例子,似乎在另一句: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不能朗照”的“滿月”,從視覺說。而“酣眠”和“小睡”的暢適之感則從整體的主觀感受說。前者悅于目,后者快于身心。小睡的別有風味,人人均有同感,作者以之比月色朦朧給人的美感,真是既真切又新穎。但是全句并不具有明顯的比喻修辭格的形式。
文章線索:
文由情發,這篇文章起句就先言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不寧靜”,才想設法排遣,為排遣這“不寧靜”心緒,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生出乘此月夜一游荷塘的意興來。離開家,去荷塘,發端于心里的“不寧靜”;游荷塘,賞月色,也是為了排遣這心里的“不寧靜”。于是,荷塘也好,月色也好,都是從這“不寧靜”的眼里望出去的,從這“不寧靜”的心里感受到的。雖然作者說他沉醉于眼前的景物,象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那也不過是暫時的忘懷世慮,“偷得片刻的逍遙”罷了。理出這條線索,才能把握住文章的脈搏,才能領略眼前這淡淡的月色,淡淡的霧,淡淡的云,為什么跟作者的心緒那么合拍,“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因為即使在暫時“忘我”的淡淡的喜悅中,象形與影不可分離一樣,作者始終擺脫不掉社會政治陰影籠在他心上的“淡淡的哀愁”。一陣“狂風”,攪擾得作者的心里如“一團亂麻”,憋悶得作者的心里如“一團火”,彷徨無主,訴述無告,苦悶無依;惆悵,孤寂,獨處,給全文籠罩上了一層薄霧濃云。描摹荷葉荷花時,盡管也用了種種美好的比喻,好象透出一絲暫時解脫的輕松感,但作者馬上又意識到,眼前這一切,不過是“籠著輕紗的夢”。待到從夢中醒來,又回到擾攘、冷酷的現實世界,這苦味還會更添一重。這就是文章近于結尾時禁不住透露的一筆:“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我們不妨說,文章從開頭的第一句“心里頗不寧靜”,到時蹙時喜,忽夢忽醒,發展到了結尾時心里更不寧靜。
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段)寫夜游荷塘的心緒和見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行蹤順序,又可分做三個層次。
第一層(2—3段),寫去荷塘的路上,介紹荷塘的環境和臨塘而立時的心境。
第二層(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層(6段),寫荷塘四周(中景、遠景)。
第三部分(7—8段),賞饜(yàn滿足)月色,轉回家門,抒發不滿現實的感慨。
荷塘月色課文知識點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