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聯考語文試卷閱讀試題
高三聯考語文試卷閱讀試題原文:
?、趯ι饬x的尋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蹖で笊饬x有各種途徑,一是創造,以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作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蛘呤怯谰眯缘?,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并因此而放棄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境的犧牲品。
④所以,在創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都很重視苦難的價值,但認為這種價值僅在于引人出世,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督教),或遁入空門(佛教)。與他們不同,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來發現苦難的意義的。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菸覠o意頌揚苦難。如果允許選擇,我寧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贊同弗蘭克的見解,相信苦難的確是人生的必含內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性的某些特質,惟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絕不會輕易喪失。而且我相信,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高三聯考語文試卷閱讀試題:
5.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當對生命意義的尋求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
B.人只有通過創造以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C.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D.所有的苦難都是暫時的,因為苦難的生活是虛幻的生活。
E.一切宗教都很重視苦難的價值,即在立足現世人生的立場上使人得以救贖原罪。
6.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中合理的一項是(3分)
A.處于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一定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
B.人陷入絕境的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
C.宗教把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讓人徹底成為苦難環境的犧牲品。
D.當人帶著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更有深刻的底蘊。
7.請具體闡釋文中畫線句子中“最后的內在自由”這一短語的內涵。(4分)
8.廖智是一名美麗的舞蹈教師,有著和睦的家庭和熱愛的事業。汶川地震,她在廢墟被埋30多小時,經受了嚴峻的生死考驗之后又遭受了失去幼女和肉體截肢的痛楚,最終還被丈夫離棄,但她積極治療,堅強地活下來并舞出精彩人生。依據文意,試對苦難在廖智不幸生活中所發揮的精神價值作簡要解析(4分)
高三聯考語文試卷閱讀試題答案:
5.AC
6.D
7.①人擁有的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2分)②既顯示個人品質,又展示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2分)
8.①遭遇苦難,當個人失去了創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有必要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以尊嚴的形式承受苦難,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廖智遭遇身體的殘缺和情感的缺失,積極治療,以尊嚴的形式承受苦難。②個人帶著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帶著承受苦難帶來的精神價值,廖智找到了人生目標,舞出人生,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獲得體驗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文中觀點2分,結合廖智事例分析2分。)
【解析】
5.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將各選項表述同文本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以確定正誤。其中,B項說法絕對化,原文是“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一是創造,以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文本第三段提到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創造,體驗,肯定苦難本生在人生中的意義,而選項里只說到了創造。D項說法有強加因果的錯誤。文本第三段說道“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并不存在因果關系。E項曲解文意,文本第四段強調“這種價值僅在于引人出世”,而不是“立足現世人生的立場”。說法錯誤在于,原文是說一切宗教都很重視苦難的價值,但認為這種價值僅在于引人出世。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
試題分析:A項,“一定”二字絕對化,文本第四段是“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B項,曲解文意,文本說的是“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丟掉了“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這個假設條件,選項就錯誤了;C項,無中生有,原文并沒有此種說法。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
試題分析:理解概念、詞語、句子的含義都應該將它們放入原文,結合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圖等來理解,如果有代詞則說明指代的含義,如果有修辭則說明修辭的具體內容,如果它暗含主旨則說明它怎么暗含的。此短語“最后的內在自由”前面有代詞“這種”一次,說明“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指代的就是前面一句提到的“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種方式意義何在?即“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歸納此二句,即可得出答案。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8.
試題分析:綜合第四段第五段來看,作者認為,遭遇苦難,當個人失去了創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苦難本身在人生中是有意義的,以尊嚴的形式承受苦難,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另外個人帶著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根據這樣的觀點,考生再來分析廖智,廖智遭遇身體的殘缺和情感的缺失,積極治療,以尊嚴的形式承受苦難;帶著承受苦難帶來的精神價值,廖智找到了人生目標,舞出人生,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獲得體驗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解答此題,要緊扣題干中關于廖智遭遇的敘述,抓住題干中“苦難在不幸生活中所發揮的精神價值”一語,結合文本的主要觀點進行分析。比如,文本說,遭遇苦難,有必要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廖智遭遇身體的殘缺和情感的缺失,以尊嚴的形式承受苦難就是例子。再如,文本說,個人帶著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而廖智帶著承受苦難帶的精神價值,也找到了人生目標,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高三聯考語文試卷閱讀試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