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其他固定句式
時間:
未知2
語文備考
其他常見的固定句式。
1、所以…… 譯為:“……的原因”;“ ……的方法”;“用來……”;“ ……的依據”; “ ……的工具”; “ ……的作用” ……
2、有……者 可譯為:“有個……的人”
3、然則…… 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例: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樣做官也擔憂,不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
4、有所…… 譯為:“有……的(人、物、事);無所…… 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譯文: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禍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譯文:如今入了關,沒有掠奪任何財物,也沒有迷戀女色,看來他的志向不小
5、……之謂也;其……之謂也
表示總結性判斷的固定結構。其中“之”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可譯為“說的就是……啊”。 “大概說的就是……吧”
例: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謂也。譯文:《詩》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例:諺所謂“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譯文:民諺中說的“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說虞國與虢國的關系吧。
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后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可譯為“……叫作……”、“……稱作……”。
例: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
6、若……者 可譯為:“好象……的樣子”
7、無以…… ;有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于助動詞的作用。可分別譯為“有用來……的……”、“沒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譯文:我才能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
例:吾終當有以活汝。(《中山狼傳》)——我總會有可以拿來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軍營里沒有可以用來作樂的東西……
例: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因此不積累小步,就無法達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細微的水流,就無法形成江海。
10、非……則…… 可譯為:“不是……就是”
11、"非……而……"連用,表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畫。(《促織》)譯文:(紙片上面)不是寫的字,而是畫的畫。
12. "以……為"連用,表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認為……"、"把……當作"、"憑借(依靠)……作為"等。
例: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 譯文:認為天下最美麗壯觀的東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可是藺相如僅僅只憑借一點說話的技巧作為功勞,職位卻在我的上面
13. "非惟……抑亦"連用,表遞進,相當于現代漢語"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陳壽《隆中對》)譯文:不只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啊。
14、(而)況……乎 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
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譯文:現在把鐘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又何況是石頭呢?
15、“以為”。
“以為”有兩種用法。一是相當于“把…當做…”;二是與現代漢語語意相同,即“認為”。
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這是第一種用法。本句可以翻譯為——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來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
也是第一種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二種用法。
16、“于是”。
“于是”也有兩種用法。一是相當于“在這時”,“在這件事上”;二是相當于現在漢語里的連詞“于是”。
①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一種用法。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縱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二種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來…的”或“…的憑借”。
第一種用法在上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第二種用法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只是“必修”1-5冊沒有涉及,就不再列序。
1、所以…… 譯為:“……的原因”;“ ……的方法”;“用來……”;“ ……的依據”; “ ……的工具”; “ ……的作用” ……
2、有……者 可譯為:“有個……的人”
3、然則…… 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例: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樣做官也擔憂,不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
4、有所…… 譯為:“有……的(人、物、事);無所…… 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譯文: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禍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譯文:如今入了關,沒有掠奪任何財物,也沒有迷戀女色,看來他的志向不小
5、……之謂也;其……之謂也
表示總結性判斷的固定結構。其中“之”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可譯為“說的就是……啊”。 “大概說的就是……吧”
例: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謂也。譯文:《詩》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例:諺所謂“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譯文:民諺中說的“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說虞國與虢國的關系吧。
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后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可譯為“……叫作……”、“……稱作……”。
例: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
6、若……者 可譯為:“好象……的樣子”
7、無以…… ;有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于助動詞的作用。可分別譯為“有用來……的……”、“沒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譯文:我才能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
例:吾終當有以活汝。(《中山狼傳》)——我總會有可以拿來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軍營里沒有可以用來作樂的東西……
例: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因此不積累小步,就無法達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細微的水流,就無法形成江海。
10、非……則…… 可譯為:“不是……就是”
11、"非……而……"連用,表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畫。(《促織》)譯文:(紙片上面)不是寫的字,而是畫的畫。
12. "以……為"連用,表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認為……"、"把……當作"、"憑借(依靠)……作為"等。
例: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 譯文:認為天下最美麗壯觀的東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可是藺相如僅僅只憑借一點說話的技巧作為功勞,職位卻在我的上面
13. "非惟……抑亦"連用,表遞進,相當于現代漢語"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陳壽《隆中對》)譯文:不只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啊。
14、(而)況……乎 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
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譯文:現在把鐘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又何況是石頭呢?
15、“以為”。
“以為”有兩種用法。一是相當于“把…當做…”;二是與現代漢語語意相同,即“認為”。
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這是第一種用法。本句可以翻譯為——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來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
也是第一種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二種用法。
16、“于是”。
“于是”也有兩種用法。一是相當于“在這時”,“在這件事上”;二是相當于現在漢語里的連詞“于是”。
①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一種用法。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縱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賈誼《過秦論》
這是第二種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來…的”或“…的憑借”。
第一種用法在上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第二種用法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只是“必修”1-5冊沒有涉及,就不再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