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高考議論文閱讀習題附答案
廣西高考議論文閱讀原文
“自強不息”代表了一種人類覺醒過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載物”則代表了一種反省精神,除了提醒人類要清楚了解自身知識相較于無限宇宙的局限性,也是人類為追求進步,更新自身品德之后的具象落實。“自強不息”的發起者為修德者自身,盡管在“自強”的過程中也會受制于各種條件,但其核心依然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厚德載物”的出發點則是客觀事物,“厚德”與“載物”并非充要條件。簡言之,“自強”必可“不息”,“厚德”未必“載物”。“自強不息”表現了天地之道的宏大與深遠,“厚德載物”則更為明確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為的方面。“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結合直接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天地之道基礎上構建自身人倫之道的特質。
廣西高考議論文閱讀題目
6.下列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要所在,它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B.只有將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視為整體,人們才能夠真正去理解自我覺醒的含義。
C.“自強不息”代表了人類覺醒過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載物”則代表了反省精神。
D.“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結合直接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構建自身人倫之道的特質。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自強不息”這種品德的實現原動力來自于人類自身,只有通過自我努力才可以實現。
B.人類在契合天地之道過程中,“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相融合為社會公共道德。
C.《周易》中對于自然宇宙的表述強調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天道的部分實現。
D.“厚德載物”的出發點是客觀事物,它更明確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為的方面。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絳先生樂觀面對人生的浮沉坎坷,百歲高齡依然筆耕不輟,留給世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了“自強不息”的品德。
B.史鐵生雙腿殘廢后一度頹廢,他在地壇中感受到萬物的生生不息,撞開了一條寫作之路,展現出品德的自我修正性。
C.魯迅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初學醫后從文,希望以此改變國民麻木的精神及中國貧窮落后的局面,是規范約束的結果。
D.邵逸夫在家道中落時創辦影業公司,從1985年開始每年都捐贈巨額資金支持內地社會公益事業,表現出品德的發展性。
廣西高考議論文閱讀答案
6.A(A.出自第一段,由總起句概括而成。B.陳述的是理解“自我覺醒”,也就是“自強不息”的過程性。C.是過渡性語句,陳述“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區別。D.是總結語,是一種補充陳述)
7.B(“相融合為社會公共道德”有誤)
8.C(C.應是“品性的覺醒”而不是“規范約束的結果”)
廣西高考議論文閱讀習題附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