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知識點記憶訣竅
同學們在高中的生物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準備期末復習時,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從而有利于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抓特點就是抓重點、抓主流,進行歸納總結,不能大雜燴,胡子眉毛一把抓;應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高考生物細胞增殖記憶點
1.減數__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__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__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__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__,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__,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__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高考生物基礎知識點
名詞:
1、細胞的分化: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相同細胞(細胞分化的起點)的后代,在細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的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細胞全能性:一個細胞能夠生長發育成整個生物的特性。
3、細胞的癌變:在生物體的發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不斷的_的惡性增殖細胞。
4、細胞的衰老是細胞生理和生化發生復雜變化的過程,最終反應在細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
語句:
1、細胞的分化:
a、發生時期:是一種持久性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活動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b、細胞分化的特性:穩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c、意義:經過細胞分化,在多細胞生物體內就會形成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多細胞生物體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分化發育而成,如果僅有細胞增殖,沒有細胞分化,生物體是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的。
2、細胞的癌變
a、癌細胞的特征: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
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c、機理是癌細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生轉化引起的。
d、預防: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采取預防措施。
3、細胞衰老的主要特征:
a.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代謝減慢;
b.有些酶活性降低(細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會導致頭發變白);
c.色素積累(如:老年斑);
d.呼吸減慢,細胞核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
e.細胞膜通透功能改變,物質運輸能力降低。
4、從理論上講,生物體的每一個活細胞都應該具有全能性。在生物體內,細胞并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為不同的細胞、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當植物細胞脫離了原來所在植物體的器官或組織而處于離體狀態時,在一定的營養物質、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條件下,就可能表現出全能性,發育成完整的植株。
高考生物蛋白質知識點
1.蛋白質基本含義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以“脫水縮合”的方式組成的多肽鏈經過盤曲折疊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物質。蛋白質中一定含有碳、氫、氧、氮元素。
蛋白質是由α—氨基酸按一定順序結合形成一條多肽鏈,再由一條或一條以上的多肽鏈按照其特定方式結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質就是構成人體組織器官的支架和主要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活動的存在。
2.原子數
由m個氨基酸,n條肽鏈組成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n個—COOH,至少含有n個—NH2,肽鍵m-n個,O原子m+n個。
分子質量
設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ma-18(m-n)
基因控制
基因中的核苷酸6
信使RNA中的核苷酸3
蛋白質中氨基酸1
3.蛋白質組成及特點
蛋白質是由C(碳)、H(氫)、O(氧)、N(氮)組成,一般蛋白質可能還會含有P(磷)、S(硫)、Fe(鐵)、Zn(鋅)、Cu(銅)、B(硼)、Mn(錳)、I(碘)、Mo(鉬)等。
這些元素在蛋白質中的組成百分比約為:碳50%氫7%氧23%氮16%硫0~3%其他微量。
(1)一切蛋白質都含N元素,且各種蛋白質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為16%;
(2)蛋白質系數:任何生物樣品中每1g元N的存在,就表示大約有100/16=6.25g蛋白質的存在,6.25常稱為蛋白質常數
(3)蛋白質是以氨基酸為基本單位構成的生物高分子。蛋白質分子上氨基酸的序列和由此形成的立體結構構成了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蛋白質具有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結構,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決定了它的功能。
4.蛋白質性質
蛋白質是由α-氨基酸通過肽鍵構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質分子中存在著氨基和羧基,因此跟氨基酸相似,蛋白質也是兩性物質。
(1)水解反應
蛋白質在酸、堿或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反應,經過多肽,最后得到多種α-氨基酸。
蛋白質水解時,應找準結構中鍵的“斷裂點”,水解時肽鍵部分或全部斷裂。
(2)膠體性質
有些蛋白質能夠溶解在水里(例如雞蛋白能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
蛋白質的分子直徑達到了膠體微粒的大小(10-9~10-7m)時,所以蛋白質具有膠體的性質。
(3)沉淀
原因:加入高濃度的中性鹽、加入有機溶劑、加入重金屬、加入生物堿或酸類、熱變性
少量的鹽(如硫酸銨、硫酸鈉等)能促進蛋白質的溶解。如果向蛋白質水溶液中加入濃的無機鹽溶液,可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而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叫做鹽析.
這樣鹽析出的蛋白質仍舊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不影響原來蛋白質的性質,因此鹽析是個可逆過程.利用這個性質,采用分段鹽析方法可以分離提純蛋白質.
(4)變性
在熱、酸、堿、重金屬鹽、紫外線等作作用下,蛋白質會發生性質上的改變而凝結起來.這種凝結是不可逆的,不能再使它們恢復成原來的蛋白質.蛋白質的這種變化叫做變性.蛋白質變性之后,紫外吸收,化學活性以及粘度都會上升,變得容易水解,但溶解度會下降。
蛋白質變性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也就失去了它們生理上的作用.因此蛋白質的變性凝固是個不可逆過程.
5.蛋白質的功能
(1)蛋白質是構建新組織的基礎材料,是酶,激素合成的原料,;維持鉀鈉平衡;消除水腫。
(2)是合成抗體的成分:白細胞,T淋巴細胞,干擾素等,提高免疫力。
(3)提供一部分能量。
(4)調低血壓,緩沖貧血,是紅細胞的載體。
(5)形成人體的膠原蛋白。眼球玻璃體,視紫質都有膠原蛋白。
(6)大腦細胞分裂的動力源是蛋白質;腦脊液是蛋白質合成的;記憶力下降
高考生物重點知識點
1、營養物質功能
提供能量:糖類、脂肪、蛋白質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順序:糖類、脂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建和修復組織的主要原料
提供構建和修復物質:糖類和脂類是構成細胞膜和神經組織的重要部分
Ga、Mg、、、P是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質
提供調節物質碘是甲狀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營養不良:
蛋白質供給不足,影響發育和抵抗力
營養供給不足缺鈣影響骨的發育
缺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癥
缺維生素C會引起壞血病
營養過剩:如獲取能量過多,導致肥胖
攝取營養的種類、數量、比例符合實際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減少營養素的損失,提高利用率
3、合理膳食:食物對人體無毒害且符合食品衛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合理膳食制度
例題領悟
例1、下列屬于人體構建和修復機體組織的物質,的一組是:
①水②脂類③糖類④蛋白質⑤纖維素⑥無機鹽⑦維生素
A、①③④⑤⑦B、①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參與構建和修復人體組織的物質主要有水分、蛋白質、脂類、糖類和無機鹽等。而纖維素是植物體細胞壁的主要組成成分;纖維素是調節機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答案:C
例2、下列各項中不是成人每天要進食一定量蛋白質的原因是:
A、蛋白質在人體內不能儲存。
B、蛋白質不能全部由糖類和脂肪在體內轉化而成。
C、蛋白質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體內蛋白質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換新的。
解析:蛋白質作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其雖可作為能源物質,但非主要的,體內物質供能的順序依次為糖類、脂肪、蛋白質。
答案:C
自我測評
選擇題:
1、下面關于人類營養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由于蛋白質能參與各項生命活動,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質含量為宜。
B、淘洗大米時次數不宜過多,以防止維生素B1的損失。
C、蔬菜應先洗后切,大火快炒,防止維生素C的損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污染,又要防腐劑等過量帶來的化學污染。
2、人體血液中不可能出現()
A、纖維素B、紅細胞C、蛋白質D、激素
3、某人由于營養不良,身體浮腫,其食療補救措施是:()
A、 多吃蔬菜B、多吃饅頭C、多喝豆漿D、多喝水
4、1克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在體內完全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分別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A、三者都可作為能源物質
B、蛋白質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C、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5、下列哪一組疾病是營養不良引起的:()
A、腳氣病和壞血病B、夜盲病和巨人癥
C、糖尿病和軟骨病D、佝僂病和心臟病
6、一個健康的人若進食較多的糖和食鹽,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鹽分的量:()
A、鹽增多,糖未增多B、糖增多,鹽未增多
C、兩種都增多D、兩種都未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