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復習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一、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耕作方式:刀耕火種 鐵犁牛耕(春秋戰國)
生產模式:廣種薄收 精耕細作
組織方式:大規模簡單協作 個體農耕
時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戰國開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⑵商 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開始實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戰國
⑶封建社會:
①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
3種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農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②生產模式——精耕細作
③生產規模——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
經營方式——“男耕女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4、小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單位
②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③落后性: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
④脆弱性:自然災害和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壓迫容易導致自耕農破產。
二、列舉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1、冶金 ⑴冶銅: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⑵冶鐵業:春秋時期發明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南北朝時期發明灌鋼法
2、紡織 ⑴中國最早發明絲織技術。
⑵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⑶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3、陶瓷業:
⑴制陶業:新石器時代彩陶、黑陶、白陶
⑵制瓷業:東漢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鎮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紅------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琺瑯彩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①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②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等多種經營模式長期并存
官營手工業規模龐大、管理制度完善,長期占據統治地位;
私營手工業主要生產民間消費品,某些部門在明清時期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家庭手工業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賦稅,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場出售。
三、概述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古代商業發展:
①商朝:職業商人和最早貨幣產生 ②周朝: 商業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③春秋戰國:私商逐漸取代官商成為商人主體;商業繁榮,形成了許多著名都會
④隋唐:長安、洛陽、揚州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商業大都會;對外貿易發達;城市里坊市分開
⑤宋朝:對外貿易發達;出現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鋪隨處可設,農村中出現草市;打破日中為市限制,出現曉市、夜市
⑥明清: 涌現出許多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如徽商、晉商
2、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 商業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斷地發展。
② 商業市場形式多樣,如城市的市,鄉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曉市等
③ 以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發達,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興盛,明后期逐漸衰落。
④ 商業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的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未能占據中國古代經濟的主導地位。
四、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重農抑商” 政策
⑴史實: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明清時期---依然堅持抑商政策并實行閉關。
⑵影響:
①在封建社會和王朝的初期,“重農抑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②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
③明清時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⑵影響: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3、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
⑴產生:時間、地點、部門----明中后期、江南地區、紡織業
標志----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
⑵明清時期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自給自足經濟在全國范圍內仍居主導地位。
⑶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原因:封建關卡眾多,政府實行抑制工商業的政策;
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不能擁有國外市場。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一)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1、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⑴原因:①經濟根源 (根本原因) :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業危機:(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占領傳統商路,使東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__會要傳播基督
__
⑵可能性(條件):西歐生產力的發展、航海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發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⑴對世界市場形成意義: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開始
⑵對歐洲:歐洲的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對亞非美洲:美洲的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白銀大量地流入亞洲,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⑷對世界: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
人類也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
二、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荷蘭殖民擴張
⑴對外貿易發達。17世紀上半葉,荷蘭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⑵組建壟斷性的貿易公司,參與殖民競爭。在亞洲-----摩鹿加群島、爪哇、臺灣,美洲------建“新荷蘭”(即新尼德蘭)
2、英國的殖民擴張
⑴手段:①海盜式劫掠;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②進行商業戰爭。
③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屬東印度公司)
④進行殘酷的黑奴貿易。
⑵結果:18世紀下半葉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3、殖民擴張的影響:
(1)對世界: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擴大的途徑:殖民擴張,掠奪)
(2)對殖民國:為西歐國家提供了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對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黑奴貿易: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三、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⑴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前提條件:
① 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前提 ② 圈地運動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③ 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以及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資本
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⑤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直接原因
⑵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⑶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大特點: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后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⑴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更多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
⑵國際分工日益明顯,國際間的人口、資金的流動和貿易更加擴大
⑶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場,資本主義列強憑借日益強大的實力,對外侵略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⑷工業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物質條件
3、世界市場的形成
⑴、形成過程:① 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18、19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⑵、途徑: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擴張與掠奪——主要途徑)
⑶、影響:①促進了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②造成了亞、非、拉美的貧窮落后③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簡述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2)中國逐漸依附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洋務運動
(1)背景:①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統治出現危機。
②清政府內部洋務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統治
(3)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4)內容:
①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
第一家----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
規模最大--------李鴻章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
②后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
開平煤礦------第一個使用機械開采的煤礦;輪船招商局------標志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
(5)評價:①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②對我國早期現代化起推動作用
③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補充:中國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漸取代封建專制獨裁;
(2)在經濟上,從生產方式來看,機器大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從性質上來看,商品市場經濟逐漸取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學逐漸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上的工業化。
在中國近代,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轉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近代社會。
3、民族工業的出現和發展:
4、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②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蕩。
(2)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二、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②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經濟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1、變化
①服飾:長袍馬褂 與西服革履并行;中山裝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②飲食:西餐館;煙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發生嬗變: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首開使用新工藝技術
③住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④習俗:“斷發易服”、不纏足運動;
社交禮儀----廢除跪拜、作揖等禮節,代之以握手、鞠躬 ;
“老爺”“大人”稱謂被“先生”“同志”被取代;
婚喪儀式由鋪張繁瑣愚昧走向簡潔文明。
閱讀報刊、看電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2、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
①、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②、仁人志士的推動;
③、民主思潮的促進; 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二、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1、交通
①鐵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開平至胥各莊鐵路
②水運: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標志著新式水運業誕生。
③航空:馮如制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
2、通訊
①郵政:1896年,“大清郵政局”宣告成立,后設立郵傳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萬國郵聯大會
②電報: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
3、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①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②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三、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1、報刊:《申報》;維新派報----《中外紀聞》、《時務報》;同盟會機關報------《民報》
2、影視: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是《定軍山》,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互聯網:
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一)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一、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
② 具體原因:生產和銷售矛盾尖銳
2、特點:① 影響范圍廣(從美國開始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影響所有經濟部門)
② 持續時間長(1929-1933)
③ 破壞性嚴重
3、影響:
⑴對國際局勢:各國紛轉嫁危機,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日趨惡化。
⑵對國內局勢:使得人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下一頁更多有關“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復習”的內容